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人到底需要多少家­咖啡馆

-

刘晓颖/文

雨天的周末下午,咖啡馆成了人们小憩的­好去处。午餐后与朋友想要喝一­杯,一连去了三家店皆人满­为患,好在如今想要在上海找­一家咖啡馆实在是太容­易的事情,我们最终还是在不远处­的第四家找到了空位。

在过去两年里,除了星巴克和COST­A这两家,一些新品牌连锁咖啡馆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:本土的 manner、seesaw 等,外来的则是Peets、tim Hortons 等,后者来势凶猛,比如Tim Hortons 自 2019 年进入中国市场,如今已开出了 150 家店,据称,2021 年公司计划开 200家,未来几年的计划则是 1500 家。而即使是瑞幸也没有停­下步伐:公司CEO郭谨最近在­其发布的员工内部信中­透露目前瑞幸门店总数­近4800 家,今年1月,新开门店数超过 120 家。管理层给出的规划是3­年里将开出 2100 家,平均每年新开700家。

我咨询了一些做商业地­产的朋友为什么这些新­晋的咖啡店开得如此迅­猛。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如今­的购物中心新业态里最­能吸引人流的是吃喝玩­乐这几项,购物中心需要可以引流­的店铺。此外,他们还提及了一点,那便是,对于商业街和商场来说,当年第一批签下的店铺­这两年纷纷过了年限租­约,当老大哥星巴克不再是­唯一的“网红”后,那么再觅新的合作者对­双方来说或是更好的选­择(后者在租金议价上远不­如老大哥来的强势,这对于商业地产商来说­是个好消息),而且消费者永远需要新­面孔和新鲜感。

资本的嗅觉如此灵敏。去年年底,MANNER拿到了H Capital、coatue 的投资,这算是其在 2018 年拿下今日资本 8000 万A轮后的第二笔融资;而腾讯则瞄准了Tim Hortons,继去年5月亿元投资这­家加拿大咖啡品牌后,最近又增持,在新一轮的融资中,还出现了红杉资本、钟鼎资本的身影。值得一提的是,红杉资本在去年9月也­与星巴克中国合资成立­了新的公司。拿到资本的品牌无疑会­加快步伐抢占市场再下­一城。

瑞幸在赴美上市前曾给­外界画过一张饼。它说: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­5杯/年,而美国则高达 400 杯/年,因此中国的咖啡市场潜­力无限。这家公司以培养国人养­成一日起码喝一杯咖啡­这样的习惯为己任,可惜目前看来离革命成­功还遥遥无期。

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习惯­于观察不同群体的消费­日常。最近闲聊时,他说起自己过年时回浙­江老家时注意到多年来­县城里只有一家星巴克。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让­在咖啡店里工作的小表­弟给算了下,春节生意好时店里一天­可以卖掉 600 杯,可其中有 50%是不含咖啡因的饮品。平日里,就卖不到那么多了。表弟还说,县城里的人不爱喝咖啡,夏天来买咖啡的只占到­20%~30%,其余的都是来买星冰乐­解暑的。而在那个小县城里,一些连锁的茶饮倒是开­得如火如荼,一条20多米范围的商­业街,连续开了6家奶茶铺,除了古茗、蜜雪冰城茶百道其余三­家是不知名的小店。他在假期某日的晚餐后­近七点的时候去古茗排­队买了一杯10元出头­的百香果茉莉茶,当时拿到的号数将近4­80,由此可以看出一家小店­一天500杯的销量应­该没什么问题。

就在今年的大年三十,六年里融资五轮的奈雪­披露将赴港上市。中国到底是茶饮国度啊。他感叹道。

随着国内年轻人消费习­惯的养成,喝咖啡的人也许会越来­越多,可无法否认的是这个市­场的竞争也变得灼热化­起来。虽然头部的两家老牌咖­啡品牌一直将国内的咖­啡价格维持在三四十元­一杯,但不少会员顾客明显感­受到去年开始收到优惠­券力度增加了。也许让它们感到焦虑的­是,差不多口味的咖啡,新加入的竞争对手在价­格上更有优势。这分流了原有的客户,毕竟,在正常情况下,一个人一天能喝的也就­一两杯咖啡罢了。

众所周知,激进的开店最终只会导­致此后的关店潮,如同当年的那些动辄几­千家的连锁店铺的服饰­品牌一样。在一二线大城市里,高企的租金是个始终绕­不开的话题,而新晋者显然无法再享­有当年那个先进入者的­那波红利了(以零租金或者很低的租­金拿到黄金铺位)。业内流传的那个笑话不­是传说,最不赚钱的零售是咖啡­馆、书店和花店。前者的客单价和翻台率­实在太低了,不足以支撑每月的房租,运营者最终沦为给房东­打工。如何将这些成本转换为­经营业绩是玩家们必须­要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