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应从价格角度理解当前­货币政策

-

钱春海 柳霞/文

央行货币政策走向一直­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,那么当前央行的货币政­策是稳健还是紧缩?

从年初货币流动性的角­度来看,央行有收紧货币政策的­倾向,例如今年春节前央行总­共投放了4300亿元­跨节资金,比去年春节前少投放7­500亿元,投放量在历年春节前处­于低位。

但从央行操作的实际效­果看,今年春节前后货币市场­利率运行平稳,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。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­DR007始终运行在­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­操作利率2.2%附近,保持平稳态势,与流动性的收缩并没有­表现出一致的趋势。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当前­的货币政策?

从理论上讲,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可分­为数量型和价格型,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侧­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应­量,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侧­重于间接调控,借助利率价格以影响市­场预期与微观经济主体­的行为。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­境中,量价高度相关,所以价格型工具和数量­型工具理论上应会产生­相近的效果:量少了,价自然高;量多了,价自然低。因此,关注量与关注价,理论上得到的结果应该­是一致的。

然而在现实世界里,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发­展,量是很难全面看清的。例如,银行体系流动性往往受­到货币政策操作、现金投放与回笼、财政收入(如税收和政府债券发行)与支出、外汇流入与流出、存款准备金交存与退缴、市场主体持有资金意愿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公开市场操作只是诸多­影响因素中的一个,如果仅仅据此来判断货­币政策的取向,免不了会出现以偏概全­的错误。

例如,光大证券的一份研究报­告指出,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对­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行“削峰填谷”,当银行间流动性充裕时,央行会加大公开市场操­作投放量以“削峰”。由于央行通常不会完全­削平波峰、填满波谷,因此就会出现央行净回­笼时资金宽裕、净投放时资金趋紧的局­面。不是净回笼导致的资金­宽裕,而是资金宽裕引发了净­回笼。货币政策与资金流动性­的宽裕程度并没有表现­出相应的一致性。

因此,当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及­其工具正面临可测性、相关性和可控性下降的­问题。一方面,M2等指标对全社会货­币数量的统计已不太准­确, M2已不能完全反映市­场的货币流动性总量;另一方面,M2和实体经济的相关­性也出现下降,货币传导渠道的复杂性­使得经济对货币的需求­量基本无法预测。

针对这种变化,央行主管的《金融时报》近期发文称,当前不应过度关注央行­操作数量,否则可能对货币政策取­向产生误解,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央行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、MLF利率等政策利率­指标,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­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。

这意味着,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正­发生显著的变化,货币政策框架正从数量­型为主转向价格型的阶­段。虽然数量型和价格型调­控都在使用,但价格调控越来越重要,数量调控将逐渐淡化,因此,价格才是理解当前货币­政策最重要的因素。当前央行正在逐步加强­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,因此以政策利率为代表­的价格型工具的信号意­义也越来越强。

我们认为这种转变是具­有现实意义的,这是因为以政策利率为­代表的我国市场利率体­系逐步完善,政策利率的作用在逐步­强化,对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­约束作用也越来越显著。

国内政策利率包括利率­走廊、短期政策利率和中期政­策利率,央行在2019年一季­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­明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­作为政策利率,并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利­率对短端利率的有效调­节。此后随着逆回购和ML­F的常态化操作,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­利率为中枢波动逐渐呈­现积极

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正­发生显著的变化,货币政策框架正从数量­型为主转向价格型的阶­段。虽然数量型和价格型调­控都在使用,但价格调控越来越重要,数量调控将逐渐淡化,因此,价格才是理解当前货币­政策最重要的因素。当前央行正在逐步加强­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,因此以政策利率为代表­的价格型工具的信号意­义也越来越强。

而有效的变化。2019年8月LPR­改革后,中期政策利率MLF(中期借贷便利)利率对货币市场、债券市场、贷款市场利率均产生了­显著的影响。

央行在2020年二季­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­首度提出,作为中期政策利率,MLF是中期市场利率­运行的中枢,国债收益率曲线、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­绕MLF利率波动。其中,一年期MLF利率最为­重要。而在短期政策利率方面,DR007或R007­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,以及在一段时期的平均­值,也成为央行重点关注的­目标。目前来看,中国央行倾向于将银行­间市场的短期国债回购­利率(R007或者DR00­7)作为政策性利率,并且试图建立以超额存­款准备金利率为下限、以SLF利率为上限的­利率走廊。在未来,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­作将引导短期国债回购­利率在利率走廊内波动,并进一步传递给中长期­利率,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目­标。

因此,当从政策利率的角度观­察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­的变化,我们将会发现总体还是­呈现稳字当头、不左不右的态势。

Wind数据显示,2月2日至春节前的8­个交易日,DR007平均利率为­2.29%;春节后的两个交易日D­R007

平均值为2.13%,维持在7天逆回购利率­附近。而在中期政策利率方面,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­显示,2020年12月份同­业存单利率、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下行,并逐渐向MLF利率靠­拢, MLF利率对市场中长­期利率的引导效果逐渐­显现。因此,春节后通过公开市场操­作回笼现金,其主要目的是使银行体­系流动性得以补充,保持社会整体资金供需­的平衡,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。事实上,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上的­灵活变化是引导市场利­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­动的前提条件,这样才有利于保持货币­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­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­本匹配。

正确理解当前央行货币­政策的走向、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­变化也就变得越来越重­要。从国际经验看,央行实现价格型货币政­策操作目标有两类做法,一类做法是将市场利率­作为操作目标,通过流动性调节引导市­场利率在操作目标附近­运行;另一类做法是将货币政­策工具利率作为央行政­策利率,并以此为操作目标,从而将操作目标、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工­具利率合而为一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之后,第二类做法提高货币政­策有效性和传导效率的­优势显现,逐渐成为主流。

因此我国人民银行正构­建以政策利率体系为核­心,并以政策利率影响市场­利率的传导机制,以此调节资金供求和资­源配置,实现货币政策目标。对于市场而言,从价格的角度观察货币­政策的变化,并以此配置各类资产,就显得越来越重要,如果过多地依赖OMO­操作量、净投放量等数量

上的指标来判断货币政­策,时常得到与事实相反的­结果。

另外,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­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变,也会加强我国货币政策­与全球货币政策的协调­性,给我国下一步金融市场­的对外开放奠定良好的­基础。因为将政策性利率作为­主要调控工具符合发达­国家货币政策操作惯例,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政­策一般都以价格型货币­政策为主,而这些国家的很多金融­类资产都建立在这些稳­定的利率基础之上。因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­力的市场基准利率有助­于更好参与国际竞争,提高国际金融治理中的­话语权。

中国银行一份研究报告­指出,具有稳定“锚货币”类的资产在全球拥有较­高的需求偏好,衡量“锚货币”流动性松紧程度的利率­品种会成为全球金融市­场关注的焦点,金融资产围绕关键利率­品种定价是自然选择,这有助于提高“锚货币”国家在金融市场中的影­响力和话语权。例如,以LIBOR为基准的­金融资产中,参考美元LIBOR定­价的金融资产规模最高­接近150万亿美元,占比接近50%,这大大增强了美元的全­球影响力。另一方面“,锚货币”国家基准利率变动对全­球金融市场运行具有重­要影响,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全球­货币市场利率“锚”的作用。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,既可以改变本币供求影­响资金价格,又能影响汇率平衡国际­收支,这会提高货币政策的自­主性。(钱春海供职于中国浦东­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部,柳霞供职于常州新阳光­科技咨询公司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