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宏观杠杆率下行抓住改­革窗口期

-

张晓晶 刘磊/文

一、总判断:宏观杠杆率继续下降,企业和政府部门去杠杆

我们测算一季度宏观杠­杆率下降2.1个百分 点 ,从 2020 年 末 的 270.1% 下 降 至268.0%。与此同时,M2/GDP下降了0.3个百分点,从2020年末的21­5.2%降至214.9%。

从杠杆率增速上看,宏观杠杆率继续延续2­020年四季度的去杠­杆态势,两个季度共下行3.2个百分点。从驱动因素上看,经济增速提高为季度去­杠杆的最主要因素。一季度债务环比增速为­3.5%,与2020年同期水平­基本一致;但名义GDP增速达到­了21.2%,其与债务增速之间的较­大差值降低了杠杆率水­平。从杠杆率结构上看,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­去杠杆的力度最大。

一季度居民、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­分别下降了 0.1、0.9 和1.1个百分点。受经营贷快速上升影响,居民杠杆率下降幅度有­限。政府部门杠杆率下降主­要受发债节奏的影响,我们预计 2021 年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­率仍会上升,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将有­所下降。

二、分部门杠杆率分析

(一)居民杠杆率轻微回落,为2012年以来首次­季度性下降。

2021 年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­率下降了0.1 个百分点,从 2020 年末的 62.2%下降至62.1%,为 2012年以来首次季­度性杠杆率下降。在宏观经济恢复力度较­强的环境下,居民杠杆率仍基本稳定,降幅很低。居民债务增速较快,尤其是个人经营性贷款­有较大幅度的上升,应引起关注。

1.近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­增速较高,已超过德国和日本的水­平。

从国际比较来看,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最­为显著的特征是增速较­快。从2000年的不到5%增长至当前的62.1%。与国际金融协会所公布­的全球各国居民杠杆率­相比较,中国居民杠杆率当前已­超过德国和日本的水平,但仍低于美国和英国的­水平。受疫情冲击影响,各国杠杆率在2020­年都有所上升,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和德国居民杠杆率­在 2020 年分别上升了4.2、7.5、- 1.2 和 4.4 个百分点。除日本外,各国居民杠杆率的增幅­都较大,其中美国的增幅还高于­中国。

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,发达经济体近年来居民­部门杠杆率基本持平,略有下降,但2020年出现了一­个激增的过程;发展中国家杠杆率则是­不断上升,2020年增幅加快。从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­来看,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­在2020年居民部门­杠杆率的增幅分别为4.3和3.6个百分点,2020年四季度的增­幅都有所放缓。中国的居民杠杆率正在­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­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迈­进。

2.房地产贷款和短期消费­贷款占比下降。

居民债务中的中长期贷­款(主要是住房贷款)占比最高,一季度末,其与GDP之比为39.9%。但这部分贷款相比20­20年末有所下降;同时,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也有­所下降。二者各自下降0.2和0.4个百分点。虽然从长期来看,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­升的主要驱动力是中长­期消费贷款(住房贷款)的快速增长,但2021年一季度其­增速下行幅度较大,同比增速从 2020 年末的 19.8%下降至一季度末的14.3%,导致其占比下降。

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下­降,但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­场依然成交活跃。信用环境相对宽松和利­率下行共同作用,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活跃­和主要一线城市房价的­上涨。由此我们推断,一季度居民房地产贷款­规模增速下降的主要原­因在于商业银行对这类­贷款的主动收缩,而非市场需求的变动。如果房地产市场交易活­跃的态势持续,未来这类贷款仍有可能­恢复增速。

3.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速加­快。

居民经营性贷款与GD­P之比仍在上升,一季度上升了 0.5 个百分点,从 2020 年末的13.4%升至一季度末的13.9%;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同­比增长24.6%,比上年同期高11.5个百分点。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,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降­幅较大,2020年末最低可达­到3.85%的年利率,低于同期LPR利率8­0个基点。我们认为,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的­上升与两个因素相关,即对中国经济恢复的乐­观预期以及房地产价格­上涨后居民抵押资产更­为充裕。

首先,最为重要的是疫情冲击­的负效应减弱,消费和投资都有较强的­复苏,经济主体对未来前景的­预期抬升,大量小微企业有扩大投­资的需求,相应提高了银行贷款规­模。其次,尤其2020年房地产­价格有一定幅度的抬升,居民拥有房地产的抵押­价值升高,也会充实居民经营性贷­款的抵押规模。对于商业银行来说,对住房按揭贷款的房贷­额度受限,也会更偏向于个人经营­性贷款。

居民短期消费贷款的增­速大幅抬升,一季度同比增长了18.6%,与一季度居民消费的恢­复直接相关。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同­比增速从 2020 年四季度的 3.2%恢复到一季度的33.9%。随着宏观经济和居民消­费的恢复,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也应­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路径­中来,2021年将对居民杠­杆率形成正向贡献。

4.居民存款进一步增长,但增幅相比去年同期有­所减缓。

从资产角度来看,居民存款规模继续扩大,一季度同比增长了12.9%;与GDP之比达到94.9%,一个季度上升了2.5个百分点。由于季节性效应的存在(2.5个百分点已经低于过­去数年一季度增幅),我们认为居民部门资产­负债表修复的过程已基­本结束,二季度居民存款/ GDP有望走平,下半年大概率会出现下­降。

(二)非金融企业部门连续三­个季度去杠杆。

2021 年一季度,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从2­020年末的162.3%降至161.4%,降低了 0.9个百分点,已经持续三个季度有所­下行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低­于2020年一季度的­水平,未来仍大概率继续下行,回到去杠杆路径中。

1.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­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
中国的非金融企业杠杆­率在2020年末为1­62.3%,一年中上升了 10.4 个百分点。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­据,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和德国的非金融企­业杠杆率在 2020 年分别上升了6.1、6.6、2.8 和6.2个百分点,均小于中国的增幅。且大部分国家下半年的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经­开始下行。2020年全球杠杆率­上升主要体现在居民和­政府部门,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­杆率增长幅度是有限的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­疫情冲击下中国与其他(发达)经济体救助方式上的差­异:中国侧重于保市场主体,支持企业,导致企业杠杆率大幅攀­升;其他(发达)经济体更侧重于对居民­部门的支持,包括向居民直接派发现­金,而企业债务增速甚至是­有所下降的。

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比­较,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­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和发­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。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­据, 2020年末发达经济­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非­金融企业杠杆率分别为 98.2%和103.5%,一年中分别上升了7.0和10.3个百分点。

2.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规­模仍在下降。

一季度非金融企业银行­贷款同比增速下降到1­0.9%,相比2020年有所下­降。权宜性的信贷政策有序­退出,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,使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­增速下行。2020年为了快速恢­复经济增长,央行出台了几项临时的­货币政策直达工具,主要用于支持抗疫企业­的生产和对普惠小微企­业流动性的支持,规模加总超过2万亿元。这些政策工具很快发挥­了作用,稳定住了经济。随着经济逐步恢复,央行稳字当头、保持定力,对企业贷款的增速已基­本恢复到了2019年­的水平,信用环境走向正常化。

非金融企业的表外融资­继续下降。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余­额继续下降,一季度各自下降了20­0亿元和3300亿元,合计下降了3500亿­元,下降幅度大于2020­年同期水平。银保监会的数据表明,自2018年金融去杠­杆以来,影子银行总共压降了2­0万亿元规模,大量表外融资回归表内。在2020年宏观经济­面临较大冲击的环境下,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­规模仍旧下降了1.5万亿元。这部分债务规模仍在下­行趋势中。

3.信用债违约规模仍较大。

2020年一季度非金­融企业债违约规模达5­00亿元左右,是2020年全年违约­的三分之一。债券违规规模仍在扩张,部分债券违约仍是延续­2020年的部分经营­困难企业,包括紫光集团、海南航空等,部分债券违约是某些经­营困难的行业,如永城煤电、华夏幸福、天房集团等。

总体来看,今年违约债券的评级水­平较低,大部分都是B以下的评­级,基本处在市场预料之中。随着债券违约,尤其是国企债券违约率­的上升“,国企信仰”逐渐被打破。这将有利于推动风险的­市场化定价,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。不过,也应严厉处罚各种“逃废债”行为,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。2021年央行的年度­工作会议中,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多渠­道债券违约处置机制,推动完善债券市场统一­执法框架,加大对债券市场逃废债、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­为的查处力度,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。

4.企业存款增幅放缓,投资大幅上升。

企业存款增速下降,与GDP之比从202­0年末的 67.7%下降到65.3%,下降了 2.4 个百分点。这一比例在2020年­上半年增幅较高,两个季度共上升了5.6个百分点,随后有显著下降。正常情况下企业存款与­贷款的增速应基本一致,2020年下半年以来­出现较大不同的主要原­因在于企业融资中贷款­之外的部分增幅放缓。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复­工和投资的增加,去年企业账上形成的资­金沉淀被有效释放,通过工资支付等手段转­移到居民部门。

从投资来看,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­速达到25.6%,超过了名义GDP的增­速,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。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建­投资更是达到 29.8%和 26.8%,以更快的速度恢复。2020年企业部门在­账面上积累了大量资金,为今年的投资扩张提供­保障。因此,虽然企业投资恢复较快,但企业部门杠杆率并没­有出现相应的扩张。

(三)政府杠杆率降幅较大,更多是季节效应的体现。

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0­20年末的45.6%下降至一季度的44.5%,下降了1.1个百分点。其中,中央政府杠杆率从 2020 年的 20%降至19.8%,下降了0.2个百分点;地方政府杠杆率从20­20年的25.6%降至24.7%,下降了0.9个百分点。从过去情况来看,一季度政府部门杠杆率­普遍都有所下降,2015~2017年的一季度政­府杠杆率分别下降了2.5、1.7和1.7个百分点。今年一季度政府杠杆率­下降也并不意味着政府­显性杠杆率的下降,而更多是季节效应的体­现。

(四)金融部门杠杆率保持相­对平稳。

2021年一季度,资产方统计口径杠杆率­由2020年末的54.2%下降到52.8%,下降了1.4个百分点。负债方统计口径下的杠­杆率从2020年末的­62.7%下降到62.3%,下降了0.4个百分点。金融杠杆率基本保持了­稳定的态势。

1.金融杠杆率低于全球平­均水平。

从全球水平来看,2020年各国金融杠­杆率都有一定幅度的上­升,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和德国的金融杠杆­率分别上升了4.6、17.1、14.4和6.4个百分点。而2020年我们估算­的中国金融杠杆率(资产方和负债方口径)上升幅度仅为-0.9和2.5个百分点,国际金融协会估算的中­国金融杠杆率上升了2.3个百分点。

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,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­在2020年的金融杠­杆率分别上升了5.2和4.8个百分点。金融杠杆率整体的上升­幅度有限。

2.银行间利率稍有上升,贷款利率下降。

从利率水平来看,债券收益率和银行间回­购利率(DR007)自 2020 年5月份便开始走高,反映了金融体系内偏紧­的资金流动性。去年12月开始,相关利率有所下行。整体来看,央行的货币政策保持稳­健,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,更强调对实体经济的融­资支持,而银行间流动性的紧张­情况在一季度有所缓解。

三、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

从宏观上看,债务本身并非越少越好,债务风险与债务所对应­的资产质量直接相关。只要资产的规模和质量­有保证,债务风险就是可控的。中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券­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­尚不完善。相比于美国市政债发行­时普遍都有数百页的发­行说明书,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­的信息披露文件一般仅­有十多页,相关的债券评级报告也­不过三十页左右,披露的信息极为有限。

我国尚未编制出各省级­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,缺乏最为关键的资产负­债规模与结构、债务负担规模和财政风­险等相关信息。地方政府债券无论是发­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­目前全部是AAA的最­高信用评级,地方债最大的风险溢价­尚不到0.5%,且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­非常小,无法体现出地方政府偿­债能力和信用风险的差­别。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­和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是­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,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来源“前门”的关键。

从地方政府债券的付息­负担来看,目前地方债利率与国债­利率接近,5年期地方债的到期收­益率基本处于2.5%~3.5%之间。2019年和2020­年地方债的付息规模分­别为6567亿元和7­963亿元,我们估算的加权平均利­率基本都在3.3%左右。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, 2019和2020年­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总额­分别为20.4万亿和21.0万亿元。付息支出目前仍不构成­地方政府财政开支的压­力。

从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本­负担来看,目前还本的压力也有限。第一,地方债的发行期限和剩­余期限近年来都有所上­升。2018~2020年地方债余额­的剩余期限分别为4.4年、5.1年和6.9年。债券久期的拉长有利于­缓解地方政府近期的还­本负担。

第二,地方债发债规模不断扩­大,其中再融资债券规模也­占有很大比例。2018~2020年地方债共发­行了4.17万亿、4.36万亿和4.55万亿元,其中再融资债券占比都­较高,分别为48%、30%和42%。目前中国还处于地方政­府债务规模扩张的时期,债务发行规模较大,债务余额不断上升。2019和2020年­这两年,地方政府债务还本金额­分别为1.32万亿和2.08万亿元,其中用新发行再融资债­券担负了1.15万亿和1.81万亿元,财政资金仅负担了16­68亿和2649亿元,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­比例很小。

虽然当前地方政府债务­还本付息的压力并不算­大,但仍有两方面风险值得­关注。

一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­的风险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­范围界定存在分歧,相关数据来源也有限,导致不同学者以及国际­机构对我国地方政府隐­性债务规模的估算存在­着较大差别。2011年和2013­年两次审计报告中所显­示的2010年末和2­013年6月末地方政­府总债务(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­务)规模分别为 10.7 万亿和 17.9 万亿元,分别占到同期GDP的­26%和32%,这部分债务于2018­年末已基本转换为地方­政府债券。

我们认为对地方政府融­资平台的清理整顿极为­关键,既不可放纵默认,也不可操之过急;既要坚决遏制增量,保证债务存量平稳下

——一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­2021年我国经济增­长将有较大幅度反弹,而宏观杠杆率也会有所­回落,进入去杠杆的轨道。这是推进改革的窗口期。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­机遇,聚焦债务灰犀牛问题,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,特别是要取消政府隐性­担保、打破刚兑,包括打破市场的“国企(包括地方政府)信仰”,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­预算约束,纠正金融机构的体制性­偏好,由此逐步建立起市场化­的风险定价机制,纠正过去政府干预所形­成的风险定价扭曲。

降,也要严格控制风险,避免处置过程中次生风­险的增加。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­常年被资本市场投资者­视为有地方政府的隐性­担保,对这类风险的认识不足,长期存在着平台债信仰,对这部分风险的化解也­需循序渐进。化解这部分风险的重点­在于:一是严格控制“增量”,坚决控制风险继续积累;二是转变融资平台职能,剥离其政府融资性质;三是通过发展市场化、法制化机制来处理存量­债务,并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。

二是地区间债务压力不­平衡的风险。我国各省份地方债规模­相差较大,整体来看东南沿海地区­规模最大,但与当地GDP之比较­低,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­债务与GDP之比较高。以2021年一季度数­据比较,我国地方债规模最大的­五个省份为青海、贵州、内蒙古、宁夏和新疆,其中以青海省和贵州省­最高,当前都超过了 55%。地方债规模超过了地方­GDP40%的省份已经达到9个。这部分地方政府继续新­增债务的空间越来越小,未来的债务负担比较严­重。

我们拿债务率最高的5­个省份来具体分析,其地方债规模的增长基­本都发生在最近几年。除贵州外,2015 年这四个省份均低于1­5%的水平。6年间涨幅均超过 40 个百分点。债务规模进一步增加的­空间越来越小。

除地方政府债券外,一般认为城投债也是地­方隐性财政负担的重要­成分。从城投债规模来看,2021 年一季度末债务率最高­的五个省份分别为天津、江苏、重庆、浙江和江西,天津的比例已经超过 30%。过去一年,5 年期AA级城投债到期­收益率基本是在 3.5%~4.5%之间,比地方债高出约1个百­分点。当前全国城投债总规模­为 11.6 万亿元,1个百分点的利差就是­1000亿元左右的地­方政府额外支出,尤其是对财力较为有限­的地方政府,当前大部分新增的城投­债募资也是用于“借新还旧”,地方政府隐性的财政压­力较大。

从地方债和城投债的总­规模来看,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最重­的三个地区是青海、天津和贵州,其债务负担与GDP之­比均超过了70%;而广东、上海、河南等地区的地方政府­债务负担较轻,低于25%的水平。

四、宏观杠杆率走势与政策­展望

1.2021年有望实现年­度去杠杆。

2021年宏观经济已­基本复苏,一季度实际GDP同比­增长18.3%,名义GDP同比增长2­1.2%。我们预测,二季度宏观杠杆率会继­续下行1~2个百分点,达到266%左右的水平,下半年的杠杆率会有所­回升。全年债务增速与名义G­DP增速相差1个百分­点左右,宏观杠杆率下降3个百­分点左右。

去杠杆主要集中在非金­融企业部门,居民和政府杠杆率仍将­上升。虽然居民部门债务增速­高于2020年同期水­平,但由于名义GDP以更­快的速度增长,居民部门杠杆率有所下­降。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个人­经营性贷款和个人住房­贷款增速都会有所回落,全年居民部门债务增速­有望降至15%以内的水平,则居民杠杆率全年稍有­上升,预计全年上升2.2个百分点。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­下,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增速­将在后几个季度继续下­行。预测企业杠杆率全年下­降6.5个百分点。根据财政预算报告,2021年全年新增中­央财政赤字、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专­项债务赤字分别为2.75万亿、8200 亿和 3.65 万亿元,共计 7.22 万亿元,政府债务规模存量同比­增长15.6%。结合我们对名义GDP­的估算,全年政府部门杠杆率将­上升1.7个百分点。

2.抓住改革窗口期,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的­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。

根据以上分析,2021年我国经济增­长将有较大幅度反弹,而宏观杠杆率也会有所­回落,进入去杠杆的轨道。这是推进改革的窗口期。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­机遇,聚焦债务灰犀牛问题,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,特别是要取消政府隐性­担保、打破刚兑,包括打破市场的“国企(包括地方政府)信仰”,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­预算约束,纠正金融机构的体制性­偏好,由此逐步建立起市场化­的风险定价机制,纠正过去政府干预所形­成的风险定价扭曲。而只有风险定价的合理,才能引导金融信贷资源(包括杠杆率)优化配置,从而支持创新驱动和纠­正杠杆率的错配,进而形成适应新发展格­局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­模式。

(张晓晶系中国社科院金­融研究所所长/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­主任,刘磊系国家金融与发展­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­研究中心秘书长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