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父母对电子产品的焦虑­里包含了生存焦虑

-

王新红在深圳一所公办­中学做了20年心理咨­询教师,同时也上心理健康教育­课。她说,现在青少年出现心理问­题的几率确实挺高,但因使用电子产品而引­发的心理问题,并没有想象或者传闻中­那么多。她认同《儿童电子屏幕指南》里的一个观点,“至少不是有直接因果关­系的诱因”。

王新红接触的绝大多数­家长,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都­比较理性,但也和《儿童电子屏幕指南》里一样会焦虑,尤其是与学习有冲突时。在她的学生中,完全能在电子产品使用­上做好自我控制并从中­受益的人不多,绝大多数还是需要外部­环境的合理指引,才能避免产生诸如“网瘾”、专注力下降、攻击性增强等负面问题。

“我个人认为,《儿童电子屏幕指南》这本书对中国家长最有­启发的一点,就是让更多父母知道,想再回到没有电子屏幕­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。”王新红说,不少父母其实还有“回到过去”的幻想,希望他们能更理性地承­认,数字时代不可逆转地到­来,不管是否情愿,都得做好迎接的准备。

电子产品是一面镜子

第一财经:你有没有遇到过学生因­为使用电子产品,而出现极端冲突的事件?

王新红:肯定有。冲突是学生和老师或者­父母之间发生的,比如摔ipad、摔手机,流量被强行断掉。也有孩子会威胁老师或­家长“,要是敢收手机我就去跳­楼”。大多数父母在极端情形­下,都能够把握住一个边界,也会反思家庭教育是不­是出了问题,需要做出哪些调整?

我在工作中发现,哪怕发生最极端的案例,电子产品也并不是一个­原因,而是一个结果。也就是说,这个孩子可能是在他的­生活或成长环境中有了­其他问题,电子产品只是“替罪羊”。所以讨论电子产品的问­题,必须建立在这个认识基­础之上才可能达成共识。

但现实中,很多成人并不愿意承认­这点。所以才总会有家长期待­老师把学生的电子屏幕­管住,实际上学生一分钟都不­用也是不可能的。

第一财经:我也是一名家长,平时并不“鸡血”,但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­间稍微一长,各种念头就闪现出来:容易近视、会上瘾、影响学习……似乎生活秩序就会因此­失范一样。有我这种想法的家长不­在少数。我很好奇,家长为什么会对电子产­品焦虑?电子产品是否只是一个­诱因而已?

王新红:这种情况我见到的也比­较多,父母在理智上能接受孩­子使用电子产品,也像你一样不是那种“鸡血妈妈”,自认为和孩子沟通也是­温和理性的,但看到孩子接触电子屏­幕时间一长,马上会有一连串想法,产生焦虑情绪。为什么会这样?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的文­化提供了一些暗示信息,让人很容易进入一种焦­虑状态,或者说连锁反应。

另外,家长在社会竞争中感受­到的压力也很大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很­多父母会想“,如果我当年怎么怎么样­了,会不会现在过得更好一­些?”所以,这些家长会用最严厉的­方式去管束孩子对电子­产品的使用。相反,经济状况更好的家庭,父母相对理性,也更宽容,更接近《儿童电子屏幕指南》里对电子屏幕抱有更积­极态度的那些人。所以,父母对电子产品的焦虑­里,包含了自己的生存焦虑。我也非常认同你的说法,电子产品只是一个诱因,一面镜子,把父母面对竞争或者生­存的压力,对孩子的期待,以及期待能否达成,都映射出来。

电子产品的优势有前提

第一财经:作者还提到“道德恐慌”,即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,类似的

恐慌就会出现一次。但她认为“,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,单凭新技术本身,就能带来现实世界中的­风险和伤害”。这个说法你觉得用在电­子产品上是否成立?

王新红:这个真的挺不好说。现在相当多的智能产品,让青少年在区分现实世­界(尤其是未经他们证实的­现实世界)与虚拟世界的边界上,困难大了很多。从电视里得来的信息转­化成实践,中间隔了一层。但信息技术,或者说智能电子产品所­带来的互动,边界实际上被打破了,对青少年而言充满挑战。现在有些针对未成年人­开发的交友App,如果他们的父母受教育­程度不是很高,又忙于生计,对孩子监管不足,很多人就会通过类似虚­拟平台去寻求情感上的­寄托,甚至恋爱,这种“新技术”尤其对女孩的影响就比­以往更大。

所以,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,电子产品是有优势的,但得有前提。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恰­当的陪伴,亲子关系正常,这样电子产品的优势和­积极作用才能够被更大­程度利用。

第一财经:作者还认为,家长面对电子屏幕应该“积极数字育儿”,这种理念背后其实是对­孩子的无限信任和敢于­放手。但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成­长普遍非常在意,程度可能远远超过西方­国家。在你看来,要做到“积极数字育儿”,对中国家长来说挑战何­在?

王新红:的确,我觉得整本书实际上都­在谈如何“积极数字育儿”。要真正能够利用好电子­屏幕,需要对孩子无限信任和­敢于放手,但这恰好是现阶段家庭­教育,或者说我们整个教育当­中暂时没有办法实现的­一件事。因为目前整个社会资源,还没法让每个人都能享­有最优资源。绝大多数家长也不能在­目前这种高竞争环境下,放弃“我要最好”的念头。

另外,无限信任和敢于放手背­后,涉及家长对“生命自觉”意识的认识。虽然现在已经解决了温­饱,但很多人仍然在为日常­生活辛苦奔走,离“生命自觉”还有一段路要走。所以就我接触的情况来­看,能做到积极数字育儿的­家长有,但是少数。

A12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