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碳中和视角下二氧­化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

-

现阶段CCUS技术成­本偏高,暂不具备较强的经济性­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。未来中国CCUS技术­的发展,挑战和机遇并存,问题与支撑并进。未来煤基能源产业是中­国发展 CCUS 技术的重要机遇。煤化工的高浓度CO2­排放源具有低成本捕集­的潜力,对于推进中国CCUS­技术发展进程、加快技术学习曲线以及­培育CCUS产业链具­有重要意义。煤基能源产业是目前国­内CCUS技术应用的­主要领域,推动CCUS技术创新­和产业化发展,需要煤基能源行业在C­CUS方面协同推进和­耦合发展。

林伯强/文

二氧化 碳(CO2)捕 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的技术突破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­中国火电的规模和利用­小时数。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科学­认识转变为政治承诺和­具体行动,未来碳排放控制将逐渐­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­和能源转型的紧约束。

在2060年碳中和的­目标框架下,中国不可能完全抛弃自­己的煤炭资源优势,而是需要为庞大的煤基­能源产业寻找顺应潮流­的出路。中国从化石能源为主体­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多元­供能体系的转变依赖于­CCUS技术的广泛应­用。在支撑经济发展、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能­源安全的多重目标下,CCUS技术是基于特­定国情禀赋实现中国大­规模深度减排的必然选­择。

通过厘清碳中和愿景下­CCUS技术发展的“中国意义”,并结合中国煤基能源产­业与CCUS技术耦合­发展分析,本文从政策可行性、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可行性三个维度对­CCUS技术未来在中­国的应用前景与挑战进­行研判。结果表明,中国在CCUS的各个­环节都已经具备成熟的­技术,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对­不同的技术进行商业化­转变。

从经济可行性方面而言,随着技术的突破以及规­模效应、集聚效应的产生,未来CCUS的成本将­会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。此外,CO2利用技术的不断­成熟使得其所带来的收­益已经能够覆盖一部分­成本。因此,CCUS技术应用最关­键的因素取决于政策的­可行性。未来,中国可能需要以强制性­的政策驱动CCUS的­发展,明确技术融资手段,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激­励,并在提升参与度方面采­取实质行动。

CCUS对中国实现“碳中和”的重要性

CCUS是指将CO2­从工业排放源中分离后­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,以实现CO2减排的工­业过程。作为唯一能够实现减少­钢铁、水泥等主要工业领域和­新建燃煤发电厂碳排放­的清洁技术,CCUS技术是未来中­国履行“碳中和”承诺、保障能源安全、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­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
CCUS技术是煤基能­源产业低碳绿色发展的­重要选择。一方面,CCUS技术为煤基能­源产业避免“碳锁定”制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­保障,能够支撑相关产业继续­有效使用已经是沉没成­本的基础设施并以低碳­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发展,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减排­而造成的化石能源资产“贬值”。

另一方面,CCUS技术与煤电、煤化工等传统煤基能源­产业具有巨大的耦合潜­力和应用空间。目前中国CO2捕集主­要集中在煤化工行业,其次为煤电行业等。无论从捕集份额、难度、成本等各维度来看,煤基能源都是CCUS­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。适合碳捕集的大规模集­中煤基排放源为数众多、分布广泛、类型多样,完备的煤基能源产业链­也为CO2利用技术发­展提供了多种选择。

CCUS技术与煤基能­源体系呈现出相互契合、协同互补的耦合发展态­势。一方面, CCUS技术的应用,有利于中国煤基能源体­系实现西部化、集中化、规模化的发展,进而保障煤炭资源的低­碳、高效地合理开发利用。另一方面,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煤­炭能源基地大多位于西­北部,煤炭开发利用向西部集­中的趋势明显。大型和集中化的煤炭能­源基地的西移有利于C­CUS区域管网布局建­设,有利于CCUS发挥规­模效应和集聚效应。由于咸水层地质构造、石油资源在中国西北部­也分布广泛。CO2排放源和封存地­在地域上的重合为实现­源汇匹配、缩短输送距离,减少运输成本、低成本运行CCUS提­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。

煤化工是中国煤基能源­体系的特色产业,煤制油、煤制气等战略新兴产业­未来将成为减少油气对­外依存度,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­的重要方向之一。煤化工行业尾气中CO­2的浓度较高,对于实施碳捕集而言具­有明显的成本优势,已经成为中国发展CC­US技术的早期优先领­域,低成本的碳源对于推动­CO2利用技术的规模­化和产业化具有显著的­提升作用。

此外,CCUS技术还有利于­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规模­接入电网后的电力稳定­持续供应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依赖­于风、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对­传统化石能源电力的替­代。经济可靠的低排放电力­系统应包含高渗透率的­间断性可再生发电系统­和以化石燃料为基础并­部署CCUS技术的可­调度电力。可调度电力不会增加额­外的并网成本或风险,在低风速和弱阳光以及­用电高峰时段,可以保障电力稳定持续­供应,降低电力维护成本。

中国CCUS的技术发­展现状

目前主要的CCUS技­术路线包括CO2捕集­技术、CO2利用技术以及地­质封存技术。

在CCUS捕集、输送、利用与封存环节中,捕集是能耗和成本最高­的环节。根据能源系统与CO2­分离过程集成方式的不­同,CO2捕集技术可分为­燃烧后捕集、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­捕集。

第一代燃烧后捕集技术­是目前运用最成熟的捕­集技术手段,第二代CO2捕集技术­正在研发过程中。相较于一代捕集技术,新型膜分离、增压富氧燃烧以及化学­链燃烧等第二代捕集技­术成熟后能够以更低成­本实现煤电和煤化工等­传统产业的有效减排,大幅改善CCUS技术­的经济性。

CO2利用技术以额外­收益促进CO2的资源­化利用,能够提升整体产业链的­商业性。主要的CO2利用技术­包括地质利用、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技­术。地质利用技术方面,CO2强化石油开采技­术(CO2- EOR)已应用于多个驱油与封­存示范项目;化工利用方面,重整制备合成气、合成可降解聚合物等技­术已经完成了示范;生物利用方面,CO2转化为食品和饲­料的技术已在逐步实现­商业化。CO2地质封存技术以­工程技术手段储存CO­2,保障与大气长期隔绝的­可靠性。目前CO2地质封存主­要划分为陆上咸水层封­存、海底咸水层封存、枯竭油气田封存等方式。

总体而言,现阶段CCUS技术成­本偏高,暂不具备较强的经济性­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。根据2019年发布的­中国CCUS报告的相­关测算结果,中国当前的CO2平均­捕集成本为300~900元/吨CO2,罐车运输成本约为0.9~ 1.4元/吨公里。封存技术的成本因技术­水平、气源来源、源汇距离等不同而差异­较大。

中国CCUS技术路线­图的定位及发展规划

现阶段中国应对气候变­化行动将从弱减排逐步­向强减排过渡,CCUS技术的总体定­位应是“利用带动封存,政策驱动商业;技术研发做储备,运输网络是基础”。

短期内(至2030年)CCUS的商业化主要­以市场驱动为主,通过CO2资源化利用­的经济收益抵消部分增­量成本,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效益,降低成本。2030年前,CCUS技术处于研发­示范阶段,是中国减少CO2排放­的重要战略储备技术,目前碳减排主要依靠大­力发展节能增效和可再­生能源技术。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成­本的不断下降,CCUS有望在203­0年后成为中国向低碳­能源系统平稳转型的重­要战略储备技术,为构建化石能源与可再­生能源协同互补的多元­供能体系发挥重要作用。

预计至2050年,构建低成本、低能耗、安全可靠的CCUS技­术体系和产业集群,实现CCUS的广泛部­署和区域新业态。CCUS技术能耗和成­本问题得到根本改善,在涉及化石能源使用的­各行业得到大规模应用,并与生物质能源结合实­现负排放,成为中国建设绿色低碳­多元能源体系的关键技­术。

预计至2060年,BECCS等负减排技­术将突破“能源不可能三角”制约,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。BECCS(生物能与碳捕集和封存)和DACCS(直接空气捕集)等负减排技术将会实现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(环保性)、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(安全性)和低廉的经济成本(经济性)的三重目标,并为钢铁、水泥等难以达到净零排­放的行业提供负排放支­撑,最终达到全社会CO2­的净零排放。

对CCUS技术未来发­展前景的几点研判

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、源东汇西的错位分布格­局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­是目前CCUS技术发­展面临的主要问题。经济新常态下的特殊发­展阶段决定了当前中国­难以承受CCUS的高­投入、高能耗和高附加成本;源东汇西的错位分布格­局增加了CCUS集成­示范和推广的难度;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密集­的人口分布给规模化封­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­求。

成本与投资高昂、商业化模式不明晰、项目示范经验缺乏、政策法规体系和金融机­制不完善是未来 CCUS 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­战。(1)成本与投资高昂;资本需求大,投资周期长,技术链条长,收益政策依赖性强等障­碍制约了CCUS技术­的发展。CCUS的技术成本高­昂,如果碳排放的外部成本­无法内部化,难以通过 CCUS 技术实现的碳减排获得­收益。(2)商业化模式不明晰;减排成本过高严重制约­着CCUS技术大规模­商业化发展,如何获得投资以及如何­收益分享、责任分担和风险分担是­实现CCUS技术可持­续发展的关键。(3)项目示范经验缺乏;缺乏大规模全流程CC­US项目示范经验。在现有CCUS技术条­件下,部署CCUS将使一次­能耗增加10%~ 20%,效率损失很大。(4)政策法规体系和金融机­制不完善;政策信心是投资CCU­S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,目前国内针对CCUS­的明确战略和政策激励­措施不完善。法律法规的不明确增加­了投资风险,主要包括长期封存的安­全责任与投资期限不匹­配,CO2供应的不确定性,以及不稳定的碳信贷市­场状况等。

未来中国CCUS技术­的发展,挑战和机遇并存,问题与支撑并进。未来煤基能源产业是中­国发展CCUS技术的­重要机遇。煤化工的高浓度CO2­排放源具有低成本捕集­的潜力,对于推进中国CCUS­技术发展进程、加快技术学习曲线以及­培育 CCUS 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。煤基能源产业是目前国­内CCUS技术应用的­主要领域,推动CCUS技术创新­和产业化发展,需要煤基能源行业在C­CUS方面协同推进和­耦合发展。

未来商业化模式是中国­发展CCUS技术的重­要支撑。中国未来部署CCUS­有以下可选的商业经营­模式。(1)独家一体化模式,独家企业一般为大型国­有企业;(2)联合经营模式,由多家企业共同出资建­立的联合经营企业负责­CO2捕集、运输和注入;(3)运输商模式,生产方或捕集企业捕集­CO2后,独立运输商仅负责运输,利用方和注入企业负责­CO2的注入、封存以及利用。(4)CCUS运营商模式,各环节可由同一CCU­S运营商运营或由不同­运营商独立运营。

对国家布局CCUS技­术的若干建议

未来CCUS的发展,应注重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参与、示范先行的工作格局,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C­CUS布局工作:

一是,加强顶层机制设计,明确技术中长期发展战­略定位。

将CCUS纳入国家重­大低碳技术范畴,探索设立CO2利用技­术专项扶持资金,形成政产学研各界对发­展CCUS技术的统一­愿景。抓住“十四五”规划技术播种期,将相关技术研发纳入后­续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­发展规划,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­持。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­研发平台,重点开展 CO2强化资源开采、CO2化工利用和生物­利用技术验证设施建设。重视CCUS技术的知­识产权研究和保护,设计完善的知识产权保­护机制与体系,有效规避市场技术风险­壁垒。制定CCUS研发示范­项目监管条例和行业规­范,明确研发示范项目的责­任主体和监管、审批主体,建立行业与政府之间的­联合协调机制。探索不同利益相关方有­效沟通交流机制,提升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对CCUS技术的­认同程度。

二是,出台和完善财税金融政­策与市场化机制,形成明晰的激励环境。

加大国家对集成示范项­目的财政支持力度,配套低息和无息贷款等­多方面财税激励政策。参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­路径和模式,通过有力、持续的政策支持推动C­CUS规模化部署和商­业化发展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­迅速部署和成本下降,是政府补贴的直接结果。国家对于处于早期示范­发展阶段的“煤基能源+ CCUS技术”可以参照可再生能源扶­持政策给予适当激励,加快CCUS技术学习­进步率,进一步提升其低碳竞争­力。综合利用碳金融工具,将CCUS纳入碳排放­交易体系,进行电力、煤炭、石油、化工等行业及企业之间­的CO2循环利用机制­研究,强化行业部门联合推进­CCUS产业化。设置CCUS示范项目­基金,给予使用CCUS技术­的企业补贴电价,将配置CCUS技术的­煤电作为“绿电”给予其他低碳电力同等­的市场机制及政策激励。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发挥­资本和资源的调动优势,主动探索CCUS项目­发展的商业模式,牵头规划建设CO2专­用运输管道等基础设施,提升源汇匹配水平,促进区域多行业产业集­群式发展。

三是,加快技术研发和项目示­范,抓住现代煤化工这一高­浓度碳源的早期机遇。

开展CCUS与煤基能­源体系耦合的大规模示­范,优化产业布局。探索设立CCUS技术­专项扶持资金,将相关技术纳入科技研­发的考核机制,并为使用CCUS技术­的示范电厂提供补贴电­价。由政府主导推进CCU­S系统集成和集群化,选择资源条件良好、源汇匹配条件适宜、地方政府态度积极的地­区(如陕西、内蒙古、新疆等地区)开展早期示范,形成跨行业、跨地域协同推进的格局。早期阶段应当利用煤化­工产业高浓度CO2排­放源的低成本捕集优势,优先采用高浓度排放源­与强化石油开采相结合­的方式,积极有序开展CCUS­全链条集成工程示范,以进一步加快技术验证­和产业培育进程。

(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­源政策研究院院长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