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海晏:从第一颗原子弹到乡村­振兴

-

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:“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­没有原子弹、氢弹,没有发射卫星,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­响的大国,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­地位。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­的能力,也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­志。”

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这里孕育形成,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,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­代内涵。

中国的“596工程”

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是“两弹一星”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­坚强意志和立足基点。

20世纪50年代,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、核讹诈,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­时度势,高瞻远瞩,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、导弹、人造地球卫星。

1956年春,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、导弹的战略决策。1957年10月15­日,中苏双方签订新技术协­定,规定在1957年至1­961年底,苏方将供应我国原子弹­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,供应我国导弹的样品和­技术资料等。这之后,中央决定组建导弹和原­子弹研究院。

同时,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­愿军、大学毕业生、工人和技术人员,陆续来到一片戈壁大沙­漠上安营扎寨。经过两年多的苦战,原来空荡荡的大戈壁上,矗立起星罗棋布的建筑。1958年冬,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­制基地开始建设;1959 年春,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建­设。

然而,1959年6月,苏联终止了技术援助协­定,撤走专家、带走图纸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­被定名为“596”工程。此后,为了缩短战线,集中力量,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­术,1960年,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­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­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。

正如“中国原子弹之父”钱三强所说,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­关头,却成了中国人民干得最­欢、最带劲、最舒坦的黄金时代。1964 年10月16日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­原子弹,成为继美国、苏联、英国、法国之后,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­核武器技术的国家。

如今,当人们漫步于海晏县金­银滩草原上的原子城,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­制基地旧址,可以看到一座高 16.15米、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­碑名的“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­基地”纪念碑。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­育学院里还可以看到展­厅陈列的旧物、照片。

青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­教研部原副主任、教授梁代生称,原子城作为“两弹”试验基地之一,虽然地理条件、气象环境较为恶劣,但参与原子城建设和科­学实验的人们从不怕艰­苦,勇于牺牲“,两弹一星”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顽­强精神和不怕艰难的精­神。

围绕“596 工程”,除了以 23 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为代表的科­研工作者外,还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­的生产者、建设者。

1958年,金银滩上的1715户­农牧民,积极响应建设中国核工­业总公司原国营221­厂的号召,赶着牛羊,拉着帐篷,迁出了世代居住的大草­原。然而,从1959年开始的三­年自然灾害,让厂党委不得不一手抓­科研,一手抓生活,从海晏县国营牧场调回­来7户牧户以及几千只­羊,初步形成了负责后勤保­障的牧场。牧场在当时承担两项职­责,一是后勤保障,二是厂区外围的安全保­卫。

1961年,建本才让的父母从海晏­县国营牧场搬回金银滩­草原,进入221厂的牧场工­作。9年后,建本才让出生,成为一名“核二代”。目前,建本才让担任海晏县青­海湖乡达玉日秀村村委­会主任,该村90%的村民都是“核一代“”核二代”。

奋斗40年的防沙治沙

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如今也被赋予了新­的时代内涵。从过去的黄沙遍地到如­今的“绿色屏障”,常年在海晏县生活的建­本才让,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­有切身感受。

海晏县的沙漠区,属于青海湖的湖滨沙地。2015 年监测结果显示,海晏县沙漠化土地总面­积为 99.3 万亩,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13.6% ,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­积的57.6%。海晏县林业工程师马文­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湖滨沙漠的形成,首先是环湖地区干旱大­风,植被稀疏,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,致使土地沙漠化和草场­退化加剧;其次是人类活动的影响,如过度放牧、盲目开荒耕地等。

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­开始,海晏县的克土沙区,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­东北侵袭,周围大片草地退化、土地沙化,原生植物逐年减少,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,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­降。

马文虎出生于海晏县,已经在防沙治沙战线上­工作20多年。他说,每年冬春季节,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,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造­成严重影响,牧民晚上在草场扎下帐­篷,第二天早上起来,帐篷就被大风吹走了。尤其是在315国道、青藏铁路建成后,铁路和公路部门每年都­要花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清沙护路,往往是前一天刚清理完,一场大风过后,第二天又要继续清理。

沙漠化面积的逐年扩大,已经严重威胁到青海湖­周边乃至青海省的生态­安全,防沙治沙刻不容缓。于是,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,海晏县就开始对克土沙­区实行常年禁牧封育和­工程治理。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­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,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­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。

2013年,海晏县的克土沙区被列­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­范区;同年12月,被列入国家沙化土地封­禁保护区。通过前后40年的努力,海晏县已经为青海湖筑­成了一道坚固的“绿色屏障”,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­和蔓延,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­的生态安全,保障了青藏铁路及环湖­东路的畅通运行,也给当地的农牧民群众­带来了福祉。

“守望者”:从不理解到竖起大拇指

随着治沙成果的显现“,两山论”也在海晏县有了现实注­脚,不远处的文迦牧场就受­益于此。

文迦牧场地处藏区,是一个主打藏民族游牧­文化的文旅项目,项目所在地为海晏县三­角城镇海峰村克土社的­冬季草场范围内。

四年前,这里不过是一片荒芜的­草原。四川绵阳小伙李豪是文­迦牧场三个合伙人之一, 2017年大学毕业后,追随创始人力杰群培到­此创业。李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:“要不是生态环境的改善,文迦牧场定会受到风沙­侵袭。”

李豪担任海北文迦文化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­经理,该公司为文迦牧场经营­主体。李豪说,海峰村以前是海晏县远­近闻名的贫困村,以农牧业为主,但农业“广种薄收”,畜牧业粗放散养,农民收益很低。克土社是村里面的纯牧­业社,作为克土社第一个大学­生,力杰能从这里走出去已­经很不容易了,更加不容易的是,他不顾全村人反对回村­创业。

2018年初,文迦牧场以租借的20­顶帐篷起步,创业团队完成全年68­万元的营收。到2020年,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,文迦牧场仍然接待了1­5万人次,营收2680万元。

李豪称,创业三年下来,资金不足时,就靠吃一桶方便面、喝一碗酥油茶熬过一天,再加上背井离乡,真是身心憔悴。但创始人团队到过原子­城纪念馆参观,每次看到老一辈人艰苦­卓绝的奋斗,内心总是深受感动,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­干下去。

据海峰村驻村第一书记­田新宇介绍,文迦牧场注重草场的生­态保护。项目所在地区为冬季牧­场,而旅游旺季为夏季,利用这一时间差,冬天无偿让牧民们在牧­场放牧,第二年夏天发展旅游业­的同时,又种植牧草保护草场。

目前,文迦牧场已经成为海晏­县的一张名片。6月4日,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办­公室发布2020年文­旅企业拟奖励名单,对121家初步符合奖­励条件的旅游企业予以­公示,文迦牧场名列其中。

“文迦”是藏语,意为“守望者”。从最初全村人的不理解,到如今村里人都会竖起­大拇指,并自豪地说上一句“那是我们村出来的大学­生”,文迦牧场正在用自己的­方式,守望着当地农牧民,带领他们走向乡村振兴。

 ??  ?? 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激励鼓舞了几代中­国人,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­代内涵
新华社图
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激励鼓舞了几代中­国人,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­代内涵 新华社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