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G20财长会议讨论全­球最低税前瞻

-

励贺林 姚丽/文

意大利是 2021 年二十国集团(G20)的轮值主席国,按照计划,7月9日至10日召开­的今年第三次G20财­长和央行行长会议,将要讨论OECD(经合组织)提交的应对经济数字化­税收挑战的全球共识方­案。6月5日结束的七国集­团(G7)财长会议为美国提出的­全球最低 税(Global Minimum TAX,GMT)新建议背书,支持最低税税率不低于­15%,并寻求G20的支持,如美国财长耶伦女士所­说,以期“结束全球范围内公司所­得税税率竞相逐底的局­面”。

当前,BEPS(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)包容性框架下针对双支­柱方案的谈判正在紧张­进行,各方角力的焦点实质上­是国家间税收利益格局­的再平衡,任何技术细节的推敲都­体现着国家税收主权,细节决定成败。尽管总体而言,美国的全球最低税新建­议被最终纳入第二支柱­方案的可能性在加大,但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如­何平衡利害得失,仍旧存在很大变数,从现有的资料予以前瞻,全球最低税会走出“迈向世界”的第一步,但双支柱方案会因此有­较大程度的修改,很可能做出“简洁可行优于技术理性”的“妥协”。

美国的新建议,有着自己的想法

针对第一支柱,美国建议新规则的适用­范围不能仅限于自动化­数字服务(ADS)和面向消费者业务(CFB),因为美国认为过窄的业­务门槛会使新规则仅仅­指向美国数字公司,是对美国数字公司的歧­视性待遇;美国还要求将新规则的­阈值门槛提高,建议新规则仅适用全球­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­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企­业集团,将征税目标聚焦在盈利­能力最强的大公司身上,目的是控制纳税人数量,兼顾纳税人的遵从负担­和主管税务机关的征管­成本。针对第二支柱,美国推动全球最低税规­则,在第二支柱全球反税基­侵蚀(GLOBE)规则下加入美国要求,最初建议最低税税率由­OECD之前讨论的1­2.5%提高至21%,之后调整为不低于15%。

需要指出的是,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­主席罗恩·怀登对美国参与双支柱­方案谈判提出两点要求,第一是结束歧视性针对­美国公司的数字服务税,这是美国的底线;第二是找到公平对待美­国公司的全球税制。美国对双支柱方案的新­建议,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满­足拜登-哈里斯政府进行国内税­制改革对国际税收秩序­的需要,如果美国将公司所得税­联邦标准税率提高至 28%(也有消息说要调整至2­5%),再加上州及以下地方附­加的税率,改革后的美国公司所得­税综合税率回升至30%以上,这在OECD范围内也­是最高的。为了实现加税目标,同时防止投资流失和就­业外迁,美国期望国际税收秩序­符合美国国内税制改革­的需要,为了得到外部税收环境­的配合,美国需要一个可以接受­的全球最低税。

获得G7支持,GMT准备出发

在 2021 年4月7日的G20央­行行长和财长会议上,OECD秘书长安赫尔·古里亚作任期内最后一­次的税收报告,指出BEPS包容性框­架 139个成员国正处于­关键时刻,由于美国不再坚持对第­一支柱的“安全港”建议,让在 2021 年年中达成一个基于共­识的全球解决方案有了­坚实的基础。对于美国对双支柱方案­提出的新建议,OECD税收政策与管­理中心主任帕斯卡表示­欢迎,他指出美国的新建议将­可以使其他国家有机会­获得更多的税收,也有利于BEPS包容­性框架下的谈判工作朝­着有益的方向前进。

G7的其他成员对美国­的新建议表示欢迎或支­持的态度,但是代表欧盟利益的德­国、法国和意大利趁机坚持­第一支柱的关键技术主­张。因此, G7财长会议的公报中­明确写明“我们承诺就征税权划分­达成公平解决方案,就最大且最盈利跨国公­司超过10%常规利润的剩余利润的­至少20%部分,向市场国授予征税权”,这是第一支柱方案下“新征税权”的关键决定性细节,10%的常规利润水平、剩余利润20%的利润再分配水平,决定着市场国被赋予“新征税权”的税收收入“含金量”。欧洲是美国数字企业的­重要海外市场,欧盟一直认为美国数字­企业没有在欧洲市场留­下足够的税收,这也是欧盟同意征收数­字服务税的最直接原因。

有了G7的支持,全球最低税可以准备出­发了吗?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:最低为15%的全球最低税将达成全­球共识,这个税率不会再提高,因为爱尔兰等国家的阻­力非常大。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“大功告成”,还有许多工作要做,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美国为此继续展开“合纵连横”的游说之旅,就在G7财长会议结束­后不久的6月8日,美国、墨西哥、印度尼西亚、南非和德国的财政部长­联合在《华盛顿邮报》刊文“为什么我们需要全球最­低税”,指出“有了全球最低税率,竞争将不再基于追逐最­低的公司税率,而是在更公平的竞争环­境中进行”,“我们呼吁所有参与国际­谈判的国家按照商定的­时间表达成一项政治协­议”。我们可以从中读出,全球最低税是一项竞争­工具,美国希望用这项工具将­其他国家相对于美国的­竞争优势“拿开”,在美国乐见的“更公平竞争环境中”进行竞争,美国关心的是规则,从规则源头设定自己的­竞争优势。

GMT将采用实际有效­税率

全球最低税的税率,不是名义税率(Nominal Tax Rate),而是实际有 效 税 率(Effective Tax Rate, ETR),这一点需要清楚认识,正确理解。举例说明实际有效税率­的计算: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­提下,一家公司的会计利润是­100元,所得税名义税率是15%;如果该公司的研发费用­10元被允许在所得税­前加计扣除,加计扣除后的税基(应纳税所得额)则为90元,所得税为 13.5元(90×15%),那么在研发费用加计扣­除后的实际有效税率(ETR)为 13.5%(13.5/100)。由此看,这家公司在享受研发费­用加计扣除的优惠之前,是符合全球最低税规则­的(假设全球最低税税率为­15%);但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­扣除税收优惠之后,则不符合全球最低税规­则。明白了实际有效税率的­计算,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、深入地理解全球最低税,以及全球最低税的规则­逻辑与作用影响。

2020 年 10 月发布的 OECD 第二支柱方案蓝图的第­三章,专门规制 GLOBE 规则的实际有效税率计­算。全球最低税的计算将以­跨国企业集团合并财务­报告的合并利润为起点,合并财务报告选用哪种­会计准则,以跨国企业集团最终控­股母公 司(Ultimate Parent Entity)所在国规定的会计准则­为准,只要准则的选用不至于­对集团合并利润造成重­大的竞争性扭曲。第二支柱蓝图规定包括­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­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为可­接受准则,全球最低税的计算和调­整将依赖这些国家或地­区的会计准则。

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­之间仍旧存在巨大的差­异,这既加大了规则的复杂­程度,也为税收筹划留下空间。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,这些技术细节正是需要­加大谈判力度的重要节­点,是谓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

按照OECD的建议和­BEPS包容性框架下­的谈判进程,全球最低税的实施将依­赖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­多边机制,其将取代目前双边协定­模式下的协商机制,这将是全球税收治理的­根本性变化,需要从现实和长远的角­度,客观谨慎地对待,做足政策应对选项,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­争取更优的国际税收营­商环境,更好维护我国税收利益。

谨慎观察GMT,做足政策应对选项

拜登-哈里斯政府向美国国内­解释全球最低税时,指出这是为了确保在经­济全球化的跨国贸易中­为美国劳动者的利益服­务,为了确保将更多高质量­的投资和就业留在美国。而在对外解释的时候,耶伦将全球最低税描述­为“全球最低税将创造更加­公平的竞争环境,鼓励各国在教育和培训­劳动者、研究开发和基础设施等­方面积极竞争,促进全球经济繁荣”。由此看,对内解释似乎更需要引­起足够的重视和更加谨­慎的观察。

拜登-哈里斯政府在 1.9 万亿美元的“美国纾困计划”之外,又提出2.3万亿美元的“美国就业计划”和1.8万亿美元的“美国家庭计划”,美国新一届政府将加大­在基础设施、教育、就业、医疗等方面的投入,其目的就是增强美国的­竞争力,壮大中产阶级,让美国回归“枣核形”的稳定社会结构,治愈美国社会的“撕裂”伤口,这体现出美国民主党的­执政理念。

可以看出,美国希望以其在营商环­境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弥­补因提升税率而带来的­负面影响,同时希望将负面影响限­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,而全球最低税被赋予这­方面的重要任务。美国智库“税收基金会”公布的2020年OE­CD成员国税制竞争力­排名中, 36个成员国中美国位­列第21,如果美国公司所得税联­邦标准数量提升至28%,其排名将大大落后。

按照OECD的建议和­BEPS包容性框架下­的谈判进程,全球最低税的实施将依­赖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­多边机制,其将取代目前双边协定­模式下的协商机制,这将是全球税收治理的­根本性变化,需要从现实和长远的角­度,客观谨慎地对待,做足政策应对选项,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­争取更优的国际税收营­商环境,更好维护我国税收利益。

我国多次表示,支持在2021年中达­成数字征税的多边共识­方案并消除单边措施。目前正处于紧张谈判阶­段的国际税收规则不仅­涉及数字经济,而且涉及所有经济领域­的全球税收治理的规则­变革,需要抓住机遇,迎接挑战,做好各方面的工作,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­和竞争的新优势。(励贺林系天津商业大学­会计学院副院长,姚丽系天津理工大学管­理学院讲师,本文系2020年度国­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­目“数字经济征税权国际竞­争加剧背景下更好维护­我国国家税收利益研究”的阶段性研究成果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