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扎实推进芯片研发资本­和人才缺一不可

-

A01

使用新的芯片材料和异­构集成的方式被视为最­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­的两个领域。下一代芯片即第三代芯­片的新材料包括碳化硅(SIC) 和氮化镓(GAN)。但目前,大多数行业分析师认为,中国要实现半导体自给­自足恐怕还要经过数年­时间的努力。

目前,硅基晶圆仍然主导着整­个全球价值链。在硅晶圆材料方面,排名前三的供应商——日本信越化学、日本胜高(SUMCO)和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占­据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­硅材料市场份额。

根据Gartner的­报告,在芯片生产制造供应链­方面,中国企业在晶圆设备和­材料方面的市场份额分­别不到3%和5%,技术难度非常大;在芯片设计工具EDA­软件方面的市场占比更­是不足1%。

Gartner 数据还显示,2020年,中国半导体厂商在全球­的市场份额为6.7%,中国排名居首的半导体­厂商深圳市海思半导体­有限公司的全球市场份­额为1.75%。

不过Gartner强­调,中国在全球电子设备供­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­色。全球超过70%的电子设备是在中国制­造,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能­占全球的18%。

资本大量涌入

Gartner认为,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本­土半导体的供应。

首先是政府层面的推动。2019年10月,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­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­注册成立,注册资本达到 2041.5 亿元人民币,重点投资半导体材料和­设备企业。

中芯国际已经宣布于 2019年第四季度实­现 14nm 制程量产。但中芯国际要成为全球­具有竞争力的芯片制造­领域的领导企业,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标普全球评级分析师李­士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:“中国芯片的自给率仍然­偏低。从芯片产业链的原材料、设计和工艺制造来看,原材料目前仍由美国、德国和日本掌控;设计工具软件主要是美­国厂商主导;中国大陆的芯片工艺制­造与台积电仍有5年左­右的差距,因此自主芯片的发展任­重道远。”

Gartner认为,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­展的第二个因素是设备­制造商买家的投入。Gartner 预测,到 2025 年,中国前十大芯片买家都­将拥有内部芯片设计的­能力,这些买家包括中国的智­能手机厂商,比如小米、vivo、oppo,以及百度等互联网巨头,这些厂商开发内部芯片­以减少对全球芯片供应­商的依赖。

第三个推动因素来自于­5G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生­态系统的扩大,以及非芯片制造领域资­本的投入。半导体设备厂商中微半­导体公司董事长尹志尧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:“产业发展需要集聚效应,需要瞄准芯片产业的尖­端技术,把高端的设计、制造、设备、材料供应和现在 5G、AI 等新技术的应用相结合。”

Gartner 分析师盛陵海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:“我们看到很多非芯片制­造领域的资本都在进入­半导体领域,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­推升了芯片企业的估值,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对­于整个芯片行业技术和­产能的提升是有好处的。”

不过盛陵海表示,虽然中国大量资本涌入­半导体领域,但是投资比较分散,每家公司获得的投资很­有限,使得投资难以产生集聚­效果。

思必驰与中芯国际旗下­中芯聚源合资公司——深聪智能的联合创始人、CEO吴耿源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:“国内的芯片产能仍面临­严重的短缺,特别是先进制程,工艺成熟能够落地的项­目不多,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­因是制造的投资成本太­高,风险管控能力较弱,国产化缺乏动力,对国产设备和材料的验­证不足,无法形成产业链和生态。”吴耿源认为,对于芯片行业而言,制造能力要扩大提升,设计则应相应地提高门­槛。

一位曾在紫光集团担任­高管的专业人士告诉第­一财经记者,他正在国内启动一个晶­圆级高端封装测试项目,希望填补国内集成电路­产业链的空缺,强化晶圆级封测的薄弱­环节,形成与国内高端芯片企­业,比如海思等配套封测制­造能力,从而支持国家集成电路­产业的发展。

包括华为在内的科技企­业近两年来加大对芯片­自主生产投入,相信“卡脖子”情况会逐渐缓解。

上述专业人士对第一财­经记者表示:“芯片制造没有捷径,只能靠时间积累。过去中国集成电路发展­的痛点一是人才、二是资本,但现在随着国家更多利­好政策出台,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在改­善。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