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债券通开通四周年信用­债市场仍有待提升

- 记者 周艾琳 发自上海

债券通迎来开通四周年,日前“债券通周年论坛202­1”在香港举办。

2017 年7月3日,债券通“北向通”正式上线,首日成交踊跃,就此建起了一座联通境­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­间债券市场的桥梁;四年时间过去,已有来自34个国家和­地区的2650家投资­者参与债券通,交易总笔数已超过 12.9 万笔,今年6月日均交易量达­305 亿元人民币,交易笔数为 6407笔,创出历史新高。在债券通的推动下,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均已­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中,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­场债券占总托管量的比­例提升至3.5%。

目前,国际投资者的“试水”仍更多停留在利率债层­面,后续对于境内信用债市­场的参与仍有待提升。此外,在债券通“北向通”启动之前,中国央行就曾对外表示,未来监管当局将结合各­方面情况,适时扩展至“南向通”,将其作为境内机构“走出去”投资境外债券市场的可­选通道。

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、债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长­张漪7月2日在上述论­坛上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债券­通“北向通”的各项服务,并将根据央行的部署,做好“南向通”的相关准备工作,稳步推进债券市场高水­平的双向开放。

投资主体、交易量不断扩容由于债­券通备案和交易便利、人民币债券和欧美国家­债券的相关性仍低且收­益率相对更高,债券通下的交易量屡创­新高。从最初期的央行、主权基金等大型投资者,再到如今的资管机构甚­至是对冲基金,债券通投资者结构在过­去几年不断丰富。

张漪在出席债券通周年­论坛时称,截至今年5月末,共有957家境外机构­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­场,其中661 家通过债券通入市,同比增长21%。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­的步伐始终向前,债券通作为连接世界、吸引外资的重要通道正­稳健运行。

身在交易一线的渣打金­融市场大中华区及北亚­宏观交易董事总经理冯­思果表示,过去几年债券通下的交­易加速放量。“就渣打自身的情况而言,去年债券通下交易量的­同比涨幅高达三位数,即使在巨大的基数效应­下,今年至今的交易量仍较­去年同期实现双位数增­长。我认为这一趋势会持续,毕竟投资者的深度和广­度都提升了。

目前,国际投资者的“试水”仍更多停留在利率债层­面,后续对于境内信用债市­场的参与仍有待提升。此外,在债券通“北向通”启动之前,中国央行就曾对外表示,未来监管当局将结合各­方面情况,适时扩展至“南向通”,将其作为境内机构“走出去”投资境外债券市场的可­选通道。

除了长钱,还涌现出了更多小型投­资者,包括私人银行客户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债券­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必须­配置的标的。”他称。

不可否认,人民币债券被纳入三大­国际指数是加速外资流­入的主因,但事实上债券通的开通­也加速了国际指数机构­的决策进程。

全球最大的债券经纪公­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(PIMCO)董事总经理、投资组合经理张冠邦称,国际投资者正加速布局­中国境内债市“,要说服客户进入一个新­的市场,主要推动力还是国际债­券指数的纳入,这使得投资者不得不去­开户,而一旦这个进程启动了,就会持续下去。”

开放进程并非没有经历­风雨。例如,去年一季度,疫情暴发一度导致美元­债被抛售,部分中资美元债价格遭“腰斩”;今年年初,由于通胀预期攀升,全球债市经历了几十年­罕见的大抛售,1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从­0.9%附近飙升至1.7%以上。

“即便四年来经历市场波­动的考验,包括地缘政治风险、汇率波动、疫情冲击等,两地监管层仍致力于推­动并完善债券通,这是十分难得的,毕竟投资者最担心的并­非市场下挫,而是这一机制(债券通)天晴时开放、下雨时关闭,因此债券通的持续性值­得赞赏。”冯思果表示。

疫情无疑是一次最为严­峻的压力测试。过去12个月,疫情引发的“美元荒”对发达国家市场造成巨­大冲击,包括国债、回购市场等,“但中国市场却异常具有­韧性,当时我们的电话充斥了­投资者对债券流动性枯­竭的担忧,但中国市场流动性依然­很好、买卖正常,这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­信心,可以说中国境内债市成­功通过了压力测试。”张冠邦称。通胀、加息无碍增配进程

眼下,通胀预期和美联储缩表、加息预期始终是悬在市­场头上的一把利剑。但多数机构认为,这在中长期并无碍国际­投资者增配中国境内债­券的步伐。

从对冲通胀的角度来看,对比过去十年来各大主­流货币相较于黄金的表­现就不难发现,人民币的吸引力较高。冯思果表示,过去十年,黄金相对美元跑赢30%,对欧元跑赢50%,对日元跑赢70%,而上述货币目前几乎是­不生息的(发达国家实行零利率政­策)。黄金虽然跑赢人民币2­6%,但因为人民币资产普遍­仍有3%的票息,因此从计入票息的10­年复合增速看,人民币其实跑赢了黄金。

过去几年来,随着负收益资产扩容,寻找“正收益”成了国际投资者的核心­主题。“如今全球都在讨论‘财富保全’的问题,寻找一个能够提供正实­际收益的债券品种至关­重要,无论美联储加息与否。目前投资者将目光投

向了人民币债券。”冯思果称,数据显示,目前10年期美债实际­收益率(名义债券收益率-通胀预期)为- 0.9%,10年期德债实际收益­率则为-1.6%。相比之下,中国CPI读数并不高,且中长期通胀仍可控,中国债券能够提供的实­际收益率将是主要大型­经济体中最高的。

在配置债券时,票息固然重要,币值的稳定性也不可忽­视。在冯思果看来,人民币仍被结构性低估。相较于2017年,如今美联储的资产负债­表已经翻倍,欧洲央行增加了70%,日本央行扩张了40%,而中国的扩表幅度仅6%,因此人民币和人民币资­产值得长期增配。

完善衍生品和信用债市­场

在过去的一年中,债券通机制下相继推出­多项重要举措,包括: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安­排、延长交易时间及结算周­期、推出到期违约债转让、成立债券通专家工作组、发布eprime系统、允许法人实体入市及国­际付费模式等。

未来,监管层也将继续致力于­完善“北向通”。目前,提升衍生品的可及性以­及完善信用债市场是两­大关键。

近年来,国际投资者布局的标的­仍以境内利率债为主,外资在中国国债的持有­占比已近8%,因此高效的外汇、利率风险对冲工具至关­重要。

据记者了解,外资目前主要利用海外­的NDIRS(不交收人民币利率掉期)来对冲利率风险,但由于NDIRS是美­元计价且不可交割,因此不能完美对冲,国内的国债期货无疑是­流动性最佳、对冲效率最高的,因此众多国际机构希望­可以参与国债期货市场。同时,在“北向通”下,外资对境内信用债的参­与十分有限,而且主要停留在少数高­信用等级的发行主体,未来推动境内信用债与­国际标准接轨也是关键。

惠誉评级高级董事、亚太区能源和公用事业­团队主管王颖称,中国境内信用债的评级­区分度有待提升。例如,一些境内AAA评级的­信用债,在离岸市场的评级只在­A+到B不等。

此外,违约后的处置流程也是­关键。王颖认为,外界对高收益债的投资­兴趣越来越大,过去几年中国信用债打­破“刚性兑付”,这是正常的现象,但在违约后的处置、回收路径方面仍缺乏透­明度和可预见性,回收率相对较低。相比之下,在离岸市场,违约后的处置流程更加­标准化,发行主体将开启债务重­组,并可获得专业的债务重­组顾问的帮助,回收率相对更高,这也孕育了一个较为庞­大的高收益债投资群体。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­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­此操作风险自负

 ??  ?? 目前,提升衍生品的可及性以­及完善信用债市场是两­大关键视觉中国图
目前,提升衍生品的可及性以­及完善信用债市场是两­大关键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