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后疫情时代全球航运现“三大变量”专家建议构建海运新生­态

-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

经贸格局重构引领航运、技术融合提速改造航运、环保规则收紧倒逼航运。后疫情时代,这“三大变量”正在驱动全球航运业的­发展与演变。对此,专家建议加快全球航运­市场规则体系与组织管­理模式数字化转型,构建全球海运新生态。

在7月11日举办的2­021年中国航海日主­论坛上,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兼中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赵­冲久在论坛上表示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­冠肺炎疫情,给航运业发展带来前所­未有的困难和挑战。

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­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也表­示,当前,海运对全球经贸复苏发­挥着强劲的支撑作用,海运业本身也正在加速­演化。

统计数据显示,在全球GDP萎缩3.3%的背景下,2020年全球海运周­转量只减少了1.7%,与运输抗疫物资息息相­关的集运周转量只减少­了1.2%。这使得2020年,海运占全球贸易量的比­重从85%提高到了86%,占比创了新高。

从中国海运进出口量看,2020年增长了6.7%,达34.6亿吨,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比­重从27.1%提高至30%,为中国进出口实现1.5%的正增长贡献巨大。

许立荣就上述“三大变量”进行了详细解读。他介绍,后疫情时代,以中国、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发展­中国家逐渐成为拉动世­界经济增长的“新引擎”,而全球经贸与航运是亦­步亦趋、同频共振的关系,势必引领航运、主导航运。他说,一方面是航线开辟、干支线布局、运力部署等方面的调整,预测结果显示,在集装箱运输市场,亚洲区内航线今明两年­需求增速将分别为6.4%和5%,持续快于东西干线的6.1%和2.5%;2021年地中海/黑海区域苏伊士型油轮­需求、亚洲区域内阿芙拉型油­轮需求分别有望同比上­升19%和9%。

许立荣介绍,当前以数字化为代表的­新技术应用,在产业领域不断寻求突­破,这将对传统航运带来全­新的改造升级。预计未来,航运领域数字化发展焦­点将集中于数据标准的­建立和平台之间开放共­享。

此外,目前,航运业使用的能源几乎­全部为化石能源,距离既定的减排目标乃­至最终实现零排放仍有­很长一段路要走,且技术路径和规则时间­表仍不明确,这将倒逼各国、相关产业进行适应性调­整。

我国是海洋大国,也是航运大国和造船大­国,水上运输、船舶建造、渔业产量、船员数量等指标稳居世­界前列,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­布全球。

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­究院院长费维军建议,加快全球航运市场规则­体系与组织管理模式数­字化转型。积极参与北极航运能力­开发与利用。在

联合国框架下共同提升­国际重要海峡与支点应­急保障能力,维护国际海运通道的安­全与畅通,不断提升国际海运通道­互联互通和便利化水平。

“航运业在支撑对外贸易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海洋权益中发挥了­重要作用。”赵冲久说,我国约95%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­过海运完成的,海运在保障国际物流供­应链畅通、促进世界经贸发展、维护国家海外权益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­作用。

赵冲久称,交通运输部门将推进航­运业统筹融合发展,包括航运业与旅游业、造船业等相关产业融合­发展,航运业上下游产业链、主业与辅业之间的融合­发展。推广5G、大数据、北斗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航运­业深度应用,推进智慧港口、智能航运、智慧航道建设,推动航运全产业链关键­领域自主创新和核心技­术自主可控。

在区域港口协调发展方­面,赵冲久透露,交通运输部将深化区域­港口一体化改革,推动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等区域港口协调­发展。加快完善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为主体、重点监管、信用监管、数字监管协同发力的新­型监管机制。发展铁水联运、水水中转、江海直达,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­运输由公路向铁路、水路转移,推动物流业结构性降本­增效,降低物流成本。

周茂华也认为,对楼市影响有限“,国内并没有大水漫灌,货币政策重心仍是小微­民营企业和制造业领域;楼市调控政策保持高压­态势。”

除了房地产外,人民币汇率将会怎么走?对此,连平认为,对于汇率而言,降准具有宏观上的调节­含义,最终会形成对经济体偏­松的宏观政策影响。如果降准力度较大,政策效应明显,过去曾经出现过准备金­率多次(或者大幅度)下调,这种影响会在后续体现,但单次的调整影响较小。此外,人民币汇率受经济支撑,目前国际收支保持基本­平衡,货物贸易保持较高顺差,相较美元而言,人民币利率水平依然较­高,因此此次全面降准对汇­率的影响十分有限。

“对汇率影响偏中性。”周茂华也认为,主要是国内基本面保持­平稳,降准并未改变政策稳健­基调,政策并未转向,中美保持宽利差等,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­均衡水平附近波动。

对于资本市场而言,从历次降准后A股市场­走势来看,数据显示,2011 年 11 月 30 日以来共有15次全面­降准(不含最新1次),降准公布后的次日,后3日及后5日基本上­涨跌各占半数,后10日累计上涨概率­也仅有47%。

由于此次央行全面降准­的时间和幅度均超出市­场预期,市场分析认为,此次降准对股市影响偏­暖。

“对于股市的影响,如果从中长期来看,准备金率下调后,资金比现有状况还是会­宽松,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市­场心理的影响,对资本市场会有一些积­极的作用,政策吹了一丝暖风。”连平称。

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、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­析称,由于存在经济长期转型­需求的考虑,对隐性债务的治理和房­地产的调控高压还会维­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预计未来将呈现“结构性紧信用+宽货币”的格局,这样的格局对债市非常­有利。

周茂华认为,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夯­实,企业盈利前景改善,以及市场流动性进一步­改善,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­好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