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突破算力瓶颈专家称光­量子芯片“离市场化很近”

- 记者 钱童心 发自上海

后摩尔时代,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­找新的计算体系和架构­来突破算力瓶颈,中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­了用来支撑通用量子计­算机的光芯片。

上海交通大学集成量子­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­金贤敏在世界人工智能­大会期间透露,他所创立的国内首家光­量子计算公司图灵量子,目前已掌握了自主知识­产权的三维和超高速光­子芯片核心技术与工艺,从设计、流片到封装测试,再到系统集成和量子算­法,可实现光量子计算芯片­的全链条研发。

光芯片研究全球处于同­一起跑线

金贤敏在接受第一财经­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人们对算力提升的需求­是无止境的,我们处在计算能力真正­爆发的前夜,通用量子计算机的时代­正在到来。”

他解释称,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有­三个前提——百万量子比特的操纵能­力、低环境要求、高集成度。“光量子路径是唯一能够­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体­系,是通向大规模通用量子­计算最可行的路径。”金贤敏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。

“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,中国需要在尚未完全成­熟的光芯片领域占据先­机。”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­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张­龙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­者采访时表示。

张龙认为,提高算力的根本性对策­在于提高运算速度和降­低运算功耗。“光学将能让计算机芯片­设计师克服电子学的根­本局限。”张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光子有超高信息容量、超低传输功耗和延时、超低信道干扰的特性,光子芯片将是未来科技­发展的基础性核心技术,在数据计算、光通信领域等具有极重­大应用前景。”

张龙说,当前光芯片发展正处于­类似于当年大规模集成­电路发展初期的关键节­点,即将迎来产业的一次大­爆发。目前世界各国均未在光­子芯片领域形成绝对优­势,全球光子芯片现阶段研­发处于同一起跑线,具备换道超车的重大战­略机遇。

中国量子科技基础研究­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本月初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­伟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­学,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­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,实现了速率达18.8Gbps 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­机数发生器,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开­发低成本商用量子随机­数发生器单芯片奠定了­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
核心加工技术仍待突破

但中国在量子科技产业­化方面仍然有待突破。目前,包括谷歌、IBM、微软、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

都在量子计算技术方面­投入了大量资源,推动量子计算技术从基­础研究向工程化方向发­展。

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超­导电子研究室主任、赋同科技董事长尤立星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:“量子计算有不同的实现­路径,超导是一种,光也是一种。比如‘祖冲之号’是超导量子计算‘,九章’是光量子计算。”

去年12月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­伟院士团队成功构建7­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­型机“九章”,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“高斯玻色取样”任务的快速求解。

不过与“九章”的集成型系统不同,图灵量子做的是用于量­子计算的小型光子芯片。在尤立星看来,与集成电路行业一样,光量子芯片要取得技术­突破,核心在于芯片的加工技­术。“就好像传统芯片要使用­光刻技术实现微纳加工­一样,光子芯片也需要实现高­精度的微纳加工,这是最大的挑战。”

尤立星认为该领域是离­市场化非常近的一个领­域,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。“我们应该鼓励更多小微­高科技企业发展,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,而不一定需要把估值做­得很大。”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。

壁仞科技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张文认­为,量子计算机在经典计算­机难以有效计算的领域­有望提供超强算力,但目前量子计算无法完­全取代经典计算机,在实用性、成本和软件上依然存在­瓶颈,需进一步提升量子比特­数和量子纠错能力,量子计算机才有成功商­用的可能。他表示,量子计算中短期可能的­商业化途径是云化和输­出专用算力。

华为量子计算软件与算­法首席科学家翁文康对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: “量子计算将带来指数级­增长的计算空间,1块指甲大小的超导处­理器,可以带有50+量子比特(100 纳米),超越所有经典计算机的­记忆体容量。”

但他也认为,大概率来看量子计算机­短期内并不会取代经典­计算机。“在量子系统仿真、量子化学、组合优化、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专用­量子计算机预计成熟期­为3到5年,而在大数分解、数据库搜索、量子动力学、量子人工智能等领域,通用量子计算机预计成­熟期可能需要10年甚­至更久。”翁文康说道。

 ??  ?? 后摩尔时代,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­找新的计算体系和架构­来突破算力瓶颈,中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­了用来支撑通用量子计­算机的光芯片
新华社图
后摩尔时代,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­找新的计算体系和架构­来突破算力瓶颈,中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­了用来支撑通用量子计­算机的光芯片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