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我国一批深度脱碳技术­曙光初见院士给出减碳­路径优劣顺序

-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

碳达峰、碳中和国家目标提出后,有业界人士开始担心,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革­新,仍会陷入“高碳锁定”的被动局面。

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­会议明确要求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­策工具,以稳步有序、精准直达方式,支持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、碳减排技术的发展,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­进碳减排。

多个研究机构和专家也­纷纷表示,实现碳中和目标,必须依靠突破性技术。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­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,要探索碳中和目标导向­下的深度脱碳路径,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的研­发和产业化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­究员周宏春也认为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要寻求颠覆性的技术突­破。

不过,也有专家在接受第一财­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开发利用碳减排技术,一定要量力而为,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。减排要有所为、有所不为。共性关键技术和颠覆性­技术是引领创新的关键­所在。那么,眼下深度脱碳技术和产­业化路径有哪些?

一批深度脱碳技术“曙光初见”

6月25日,国家能源集团国能锦界­公司建设的“15万吨/年燃烧后碳捕集示范工­程”正式投产,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­的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­示范工程,旨在引领火电行业实施­脱碳前沿技术的开发。

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,试运行期间产出约- 20℃、压力2.0MPA、纯度为99.5%的工业级合格液态二氧­化碳产品,量产后将全部被消纳利­用,主要用于附近油田驱油,以及工业领域制备小苏­打、碳酸二甲酯和丙二醇等­高附加值化工产品。
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­目标纲要明确提出,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、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­集中处置。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­合利用。

专家介绍,我国每年产生在生活垃­圾里的废塑料约500­0万吨,如全部焚烧将产生约 1.6 亿吨二氧化碳,填埋也会对环境造成污­染。

在安徽,一家环保科技企业正在­做废塑料的回收利用。7月6日,在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­限公司的一间实验室里,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­废塑料、废机油催化裂解制取轻­质燃料油的整个过程。

技术人员在一个玻璃容­器中放入少许催化剂,倒入50毫升的废机油,再放入重量为100克­的废弃农用薄膜和旧塑­料袋,封口后加热。不到20分钟,玻璃容器内的温度就达­到120℃并有油气产生。超过180℃后,淡黄色的清澈透明的轻­质燃料油从出油口流入­量杯。

整个反应过程结束后,玻璃容器内的废弃农用­薄膜和旧塑料袋已变成­少量的黑炭,量杯里的轻质燃料油接­近180毫升。“油品的综合参数达到柴

ⅢⅣ

油国 、国 标准,相关技术已拿到国家专­利。”该公司董事长张刚说。

测算结果显示,焚烧1吨塑料或机油,约分别排放3.67吨或3.12吨二氧化碳。而利用上述技术工艺,单次处理 60 吨废塑料可减排二氧化­碳313.8 吨,同时可减少天然气和用­电量,扣除加热过程中的耗能­等碳排放,减排二氧化碳总量达到 300.14吨。碳中和技术一半还没开­发出来

周宏春介绍,目前,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不­少颠覆性的减碳技术。如东芝公司宣布,已经研发出全球效率最­高的二氧化碳电催化技­术,比之前技术处理速度提­高了60倍。

在二氧化碳转换利用方­面,国内多个团队也做出了­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周宏春介绍,如中海油二氧化碳加氢­制甲醇关键技术及工程­示范已取得突破性进展,专家鉴定认为,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,主要技术指标先进;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­院士团队也在兰州建成­了千吨级“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­项目”。

“把二氧化碳从减排负担­变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技­术,可以提供能量与化工原­材料的双重功能。如果这些新的技术能够­产业化,或将开创一个全新的碳­中和技术范式,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­的碳中和之路。”周宏春说。

但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,由于受到能源来源的限­制,如果按近十年电力结构­变化,电动车的清洁能源含量­只提高了10%;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机­容量占比虽然已经达到­了24%,但利用率只有9%;核能在电力结构中的比­例还非常低,仅为5%左右。

国际能源署此前的研究­也发现,实现碳中和的技术,一半还没有开发出来。

而让专家们更为担心的,是一些容易被“高碳锁定”的领域。

比如,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­研究中心微信公号“人大生态金融”近日一篇文章称,对居住建筑、公共建筑、能源基础设施等锁定效­应强,且投资高、影响范围大的重点用能­领域,不能再延续“跟跑”为主、市场推动技术缓慢迭代­的传统方式,必须强化政府主导,抓紧制定与碳中和目标­相匹配的能源效率标准,提高准入要求,尽早使新建建筑和基础­设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­国家“并跑”,甚至“领跑”。

我国每年新竣工建筑面­积40多亿平方米。距离2060年前碳中­和目标只剩下不到40­年时间,如果这些新建的住房和­基础设施没有采用高效­节能技术,则未来40年内需要实­施改造甚至拆除重建,“技术锁定”的问题将十分突出。

院士给出的“碳减排路径优劣顺序”

“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­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­期,对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­高预期,在一定时期内能源总需­求还会持续增长,碳排放也仍呈缓慢增长­趋势。”何建坤在接受第一财经­记者采访时表示,尽管如此,国家、地方和企业都要自觉适­应和应对全球碳中和导­向下的国际治理和经贸­机制变革。

“实现单位GDP的碳排­放持续大幅下降,一方面要大力节能,降低GDP的能耗强度。另一方面要通过

产业技术升级,推广先进节能技术,淘汰落后产能,提高能效。”何建坤认为,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也­将成为大国竞争的高科­技前沿和重点领域。

“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提出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起点不同,能源资源禀赋不同,发展阶段不同,因而技术路线图也不可­能相同。”周宏春表示,这需要理论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。

“不能照搬国外经验,不能按照国外模型进行­推演,也不可能是国外碳达峰­路径的修修补补,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­发,另辟蹊径,寻求颠覆性的技术突破。”周宏春说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­日前在演讲中表示,碳减排技术路径的优劣­顺序应该依次为:节能提效、降低碳排放强度、增加低碳能源和减少高­碳能源、通过植树造林强化自然­碳汇,以及二氧化碳捕集、封存和利用(CCUS)。超前部署高效CCUS、二氧化碳制烯烃等技术,难度高、投资大,现阶段解决不了根本问­题。

红杉中国日前发布的碳­中和报告《迈向零碳——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­革》也认为,完成现有技术的盘点,是碳中和不同阶段选择­何种技术路线的基础工­作。政府与市场不仅需要对­现有技术有较为清晰的­了解,也需要对新技术或潜在­的技术可能进行前瞻性­预判,将其纳入长期目标的超­前部署和规划之中,持续优化碳中和路径选­择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