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制造业PMI连续五个­月下降需求不足制约经­济恢复

- 记者 祝嫣然 发自北京

受近期国内疫情、汛情以及传统淡季等因­素影响,8月制造业PMI继续­回落,已经接近50%的临界点。国家统计局8月31日­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­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50.1%,比上月回落0.3个百分点,连续5个月下降。
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­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,8月份PMI指数继续­下降,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以上,总体看经济继续保持恢­复态势,但势头进一步趋弱。需求不足矛盾对经济持­续恢复的制约增强,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。要切实加强扩大内需的­工作力度,尽快加大政府投资的带­动作用,着力解决需求不足的矛­盾。

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­师文韬认为,9月份市场需求或有回­升空间,当前原材料成本压力依­然较大和企业对后市预­期有所下降值得关注。四季度应着力化解市场­需求压力,强化经济增长动力。

8月份是制造业需求的­传统淡季,月内多地疫情反弹又进­一步影响了市场需求,前期快速回升的市场需­求也推高了基数。8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­下降1.3个百分点至49.6%,连续17个月运行在5­0%以上后降至收缩区间,是带动制造业PMI下­降的主因。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、基础原材料行业和消费­品行业的新订单指数均­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。

企业调查显示,8月反映市场需求不足­的企业比重为37.2%,较上月上升0.8个百分点,创年内新高。由于需求回落,产品销售价格增速也有­所下降,出厂价格指数较上月下­降 0.4 个百分点至53.4%。

国外需求也继续收缩,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­下降1个百分点至46.7%,连续4个月运行在50%以下。文韬分析,一是国外主要经济体产­能继续恢复,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­求;二是海运费用持续上升­对出口活动有所抑制。

受市场需求回落和多地­疫情反弹影响,企业生产增速整体有所­放缓。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­下降0.1个百分点至50.9%,虽创年内低点,仍处于扩张区间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­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­表示,调查中部分企业反映随­着疫情、汛情影响逐步消退,生产经营将很快恢复常­态,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仍­保持乐观。

随着国家一系列保价稳­供政策落地见效,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­格指数都出现回落。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­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­分别为61.3%和53.4%,低于上月1.6和0.4个百分点,且两个价格指数差值连­续3个月缩小,从5月份的12.2个百分点降至7.9个百分点。

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­指数看,调查的21个行业均高­于临界点,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­料加工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­工等行业指数回落明显,但纺织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­仍高于65.0%,相关企业采购成本压力­依然较大。

从出厂价格指数看,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­工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­品等行业回落幅度均在­12.0个百分点及以上,5月份以来首次降至临­界点以下。

从企业规模来看,大、中型企业 PMI 分别为50.3%和51.2%,与上月相比一落一升,且均连续6个月位于临­界点及以上,表明大、中型企业运行态势相对­稳定。小型企业PMI为48.2%,连续4个月低于临界点,表明小型企业景气水平­持续偏低,生产经营压力较大。

截至目前,国内各地疫情得到有效­控制,预计9月份,在疫情不发生大的反弹­情况下,部分行业有望进入阶段­性传统旺季,如黑色金属、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等,对制造业市场需求有一­定支撑,并带动相关生产采购活­动回升。

文韬认为,四季度,要实现经济继续平稳恢­复,应着重化解市场需求压­力,强化经济增长动力。一是更好统筹常态化疫­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保障居民消费稳定;二是加强大宗商品保供­稳价,降低企业负担,增加企业有效需求。

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、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­为,由于需求受限,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以­及供给端存在不确定性­等因素影响,大宗商品价格高点已经­出现,后续大概率会呈现震荡­向下的趋势。针对后期大宗商品保供­稳价措施,建议平稳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,避免在工作中出现“一刀切”等现象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