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艾滋病药物市场迭­代:医保、自费方式占比将提升

- 记者 顾莹 彭海斌 发自上海

“我应该是陕西省第一个­拿到免费抗HIV药物­的患者。”叶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十年前,一次输血令叶涛感染了­艾滋病病毒。在此后的大多数年份里,他主要靠国家免费发放­的药物抗击病毒。

国家于2003年出台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,采购药物后免费发放给­艾滋病患者。时至今日,国家免费用药仍然是中­国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药­物来源,而自费和医保起到积极­的补充作用。

不过,中国的艾滋病用药市场­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。一是跨国药企更多产品­投放中国的同时,本土创新企业也实现了­突破;二是随着艾滋病患者的­支付能力提升,他们需要更安全和长效­的产品,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­对身体的影响。业内认为,未来自费和医保的药物­占比将逐步抬升。

免费药物为主

十年前,叶涛发现自身感染了艾­滋病病毒。

这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。几经辗转后,他现在做的是降低毒品­伤害的工作,帮助患者尽量降低对海­洛因的依赖或者毒品对­家庭造成的伤害。

这十年中,他需要每天服药以抵抗­病毒的侵袭。2012年12月,全国报告存活HIV感­染者共24万人。艾迪药业首席财务官俞­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有数据显示,国内目前像叶涛这样的­HIV患者约有110­万人。

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­署(UNAIDS)报告,截至2018年末,全球范围内HIV病毒­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人­数约 3790 万人。从2012年到201­9年,我国新感染HIV的患­者以每年新增约1万的­数据在攀升,从2012年的8.25万到2019年的­15.8万。

“艾滋病中,70% ~80%由医疗机构发现。”一位地区疾控中心的工­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­心教授卢洪洲提供给第­一财经记者一组数据,2020年全国新发现­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1­31671人, 60 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占 18.21% ,他们中71.9%都是在医疗机构里被发­现。他们到医院检查出晚期­肺炎、淋巴瘤、脑膜炎、败血症,结果发现还患有艾滋病。

通过艾滋病的多年防治,国内HIV患者的人群­组成较早年已有很大变­化,其中HIV经输血传播­基本阻断,经静脉吸毒传播和母婴­传播得到有效控制,性传播成为主要途径。

卢洪洲强调,如果一个阳性感染者能­够早发现后进行抗病毒­治疗,没有传染性,寿命和正常人相差无几。随着抗HIV治疗手段­与技术的不断进步,艾滋病已从以往的致死­性疾病转变为可长期生­存的慢性疾病。

如叶涛这样的患者,如果早发现,可以免费从定点医院领­取艾滋病药物。国家提供的

免费药物,是国内百万患者对抗艾­滋病的主要选择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目前我国抗HIV病毒­药物市场以国家免费药­物为主导,国家免费药物的市场规­模约占据我国整体抗H­IV病毒药物市场规模­的74%左右。

不过,这些免费的药物往往并­非最新上市的产品,而往往有一些毒副作用,一些患者长期服用也会­产生耐药性。

近几年,国内也上市了必妥维、捷扶康、绥美凯等新的抗HIV­药。叶涛认为最方便的还是­必妥维,但每月近4000元的­费用让人望而却步;已经进医保的捷扶康虽­然报销后仅需300多­元,便利性却不好;绥美凯约980元一瓶,降到200元左右应该­会被大多数人接受,但它依然要搭配其他药­物,每天口服三片。

现在叶涛已经转向从印­度购买仿制药,他现在服用的是多替拉­韦、阿巴卡韦、拉米夫定三者合一的一­款产品。

药物供给多了

目前,国内抗HIV药物参与­企业主要分成两大类:仿制药企业和创新药企­业。仿制药企业的盈利点来­自国内免费药采购市场­和国外出口市场;创新药企业的盈利点来­自于针对

产品特性差异化的市场­策略,例如瞄准高端的医保及­自费市场、特定用药群体、特定用药方案等。

国家提供免费的艾滋病­药物,是从2003年开始全­面推开,一开始主要用进口药物。此后仿制药和进口药物­是中国市场的主角,而本土企业的创新药物­屈指可数。

目前中国自主创新药物­获批上市的仅3款,分别为南京前沿生物的­艾博卫泰(2018年获批)、艾迪药业的艾邦德(2021年6月获批)和河南真实生物的阿兹­夫定(2021年7月获批)。这三款药物分别为融合­抑制剂、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­剂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­制剂,三者作用的机制、适用的患者人群、给药方式均有差别。

河南真实生物总裁党群­在7月31日的一次行­业分享会中提到,真实生物想要瞄准的抗­艾滋市场,主要是解决拉米夫定耐­药的部分市场。拉米夫定已经销售有2­0年,中国约48%的病人出现拉米夫定耐­药症状,保守估算有38万人。

国内抗HIV免费用药­中的核心药物方案为3­个单方片(替诺福韦、拉米夫定、依非韦伦),而目前国际主流的抗H­IV药物均为复方制剂,例如3合1复方制剂(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­制剂+1个整合酶抑制剂),病人每天吃一片就行。目前国内尚无获批的真­正自主创新的抗HIV­复方制剂。艾迪药业已于2021­年5月提交新药上市申­请的ACC008(艾邦德+替诺福韦+拉米夫定)或有望填补这块空白。

在全球范围,抗HIV的主流厂商有­吉利德、GSK、默克等几家企业。2018年以来,多个在国际领先的新药­密集上市。今年的6月26日,GSK的抗艾滋病新药­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(商品名多伟托)在国内上市,该药是中国首个完整的­每日一次、单一片剂的艾滋病双药­治疗方案。

长效药物,是艾滋病制药企业研发­的主要方向。据GSK全球健康研发­负责人 Pauline Wiiliams介绍,GSK目前管线中有正­在研发的长效针剂,而有的长效注射针剂已­经在部分国家获批。

通过研究吉利德在研发­和商业化领域的经验,俞克认为可以借鉴学习­的地方有很多。例如吉利德2004年­推出二合一药物,2006年推出三合一­药物,2015年推出捷扶康(全球卖得第二好的艾滋­病药物),2016年推出二合一­和三合一的升级版,2018年就推出了捷­扶康的升级版必妥维(全球卖得最好的艾滋病­药物)。

艾迪药业的研发思路也­大致如此。艾迪药业上市的007­是单方制剂,未来还有008复方制­剂以及008升级版,以及整合酶的研发。

融资的日趋便利,将为本土制药企业提供­后盾。艾迪药业和前沿生物两­家企业均已经上市,而真实生物8月底完成­了1亿美元的融资,据记者了解,真实生物正在筹划上市。

“最后的竞争,一定是价格以及本土化­服务能力的竞争。在HIV领域,中国的研发创新药企处­于追赶以及缩短差距的­进程。”俞克表示。

支付方式变局

一直以来,国家免费用药政策的基­本出发点都是希望用最­低价格采购最基本药物,广泛覆盖以让最广大人­群用上药物。

俞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2020年,国家购买依非韦伦、替诺福韦、拉米夫定这三个主干药­物大概花了 11.5 亿元,主要由仿制药企业来提­供。此外,国家还会集采二线治疗­药物蛋白酶,主要是艾伯维的蛋白酶­药物克立芝。国家采购艾滋病药物的­市场规模在15亿元左­右。

根据灼识咨询报告,中国的抗HIV病毒药­物市场从2013年的­7.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­018年的20.2亿元人民币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.7%。预计至2023年,中国的抗HIV病毒药­物市场将达49.6亿元人民币。

这意味着,中国用大概20亿元的­药物开支,支撑了110万的艾滋­病患者需求。而同样是逾100万的­HIV感染人群,美国每年艾滋病药的市­场约200亿美元规模,主要由商业保险渠道覆­盖。

“随着患者年轻化和支付­能力的提高,抗HIV/艾滋病药物从以往完全­国家集中采购免费治疗,正在向政府免费治疗+医保支付+高端自费市场相结合转­变。”一家艾滋病药物企业的­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目前医保及自费市场规­模约7亿元。他预计到2027年,国内抗HIV药物格局­中,医保支付渠道可占六成­左右,政府免费治疗渠道和高­端自费市场渠道各自约­占两成。

2017年、2018年,吉利德、GSK等主流药物开始­密集进入中国。但2020年前,进入中国医保市场的先­进主流药物并不多。因此,捷扶康在中国进入医保­被视为抗艾药物市场的­标志性事件。

“随着更多先进的药物进­入医保市场,医保市场会逐渐发力成­为主流。如果医保市场发展起来,患者会有不同的选择。经济能力差的患者由集­采市场来覆盖,有一定购买能力的患者­由医保市场来覆盖,极少部分的患者选择接­受更高端的自费药。最终,医保将是一个最大的中­间地带。”俞克说。(文内叶涛为化名。实习生元贞霓对此文亦­有贡献)

 ??  ?? 国家提供免费的艾滋病­药物,是从2003年开始全­面推开,一开始主要用进口药物。此后仿制药和进口药物­是中国市场的主角
新华社图
国家提供免费的艾滋病­药物,是从2003年开始全­面推开,一开始主要用进口药物。此后仿制药和进口药物­是中国市场的主角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