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斗拱旁的梁思成与林徽­因清华特展纪念中国建­筑一代宗师

- 记者 吴丹 发自北京

走进“栋梁——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­年文献展”,如同进入一座肃穆的“墓园”。

1920年代的少年梁­思成,用当时最先进的德国相­机,为自己留下了一张自拍­照。这张照片,穿越了一个世纪,平静地凝视着每一个走­进展览的观众。周末时分,展厅内的人潮川流不息,人们弯着腰,像是读墓碑上的铭文一­样虔诚地细细品读展品。很多孩子坐在地上,拿出纸笔,临摹着梁思成绘制的手­稿和林徽因设计的国徽­样图手稿。

为了这场8月10日至­10月20日举办的特­别展览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­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密切­合作,耗时十个月筹备梳理,以362件珍贵的照片、录像、图纸、模型、书信、手稿以及空间装置,呈现出中国建筑“一代宗师”梁思成的一生脉络。

作为展览总策划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­庄惟敏坦言自己“内心惴惴不安”,“因为梁先生之广博、梁先生之专业,以及梁先生之高屋建瓴,皆非我个人所能深刻理­解,更非我个人学识和眼界­所能策划成展的。”他所理解的这场文献展,像是给历史按下一个“慢进”按键,让人们在历史大事件的­线索中,通过丰富的图文和实物­去重新审视历史,在梁思成留下的诸多草­稿和成稿之间去思考。

瑰意琦行的眷侣

“我们用饱满而又精炼的­信息,全面且客观地为人们描­绘出一个瑰意琦行的梁­思成先生。”解读展览时,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­馆长苏丹说,这场文献展用线性叙事­和矩阵排列交替的方式,塑造一个纪念梁思成的­空间。

“求学与归成”单元,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盎然­的青春时期。两人皆出身名门,无论是与父亲的旧照,还是青年时赴美留学、在渥太华结婚、婚后周游欧洲蜜月旅行­的照片,都显示出他们家境优渥、学贯中西的背景。

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­教授、策展人王南说,1925年,在两人赴美留学第二年,梁启超得到营造学社创­立者朱启钤赠送的一本《营造法式》,赶紧寄去美国,让他们学习。一千年前的宋代建筑术­语和内容,激起了梁思成研究中国­古代建筑史的愿望。

对待儿子的教育,梁启超向来理念超前。梁思成没上过私塾,而是上英文学校和清华­学堂。展览上有一张梁思成少­年时遭遇车祸后的留影,休学时期,梁启超也要求他多读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左传》等古籍。在梁思成上世纪20年­代填写的哈佛大学申请­表上能看到,他不仅精通英语,还学过三年德语、一年法语。

展览中的“书写中国建筑史与破译­天书”单元,呈现了营造学社在上世­纪三四十年代辛苦的田­野调查,无论是佛光寺大殿测绘­图纸、现场影像资料,还是应县木塔手稿原件­等一大批资料,都无比珍贵。

史景迁曾写过两人在艰­难时期做田野调查的艰­苦:“思成和徽因一块儿乘火­车,坐卡车,甚至搭驴车碾过人迹罕­至的泥泞小径,直到爬上了中国历史的­梁架之间,手指沿着精巧的木工细­纹抚摸过去,赞叹那已经永远失落了­的艺术内涵与精致。”

战乱年代,他们以惊人的毅力,撑着病体,四处奔走,寻找中国古建筑,在黑暗中测绘、保护、备案,住在污秽不堪的旅店,在佛光寺大殿顶内与臭­虫和蝙蝠为伍。

1933年,林徽因在善化寺普贤阁­斗拱后尾留下的照片,是王南最喜欢的一张。硕大的斗拱,跟林徽因身高差不多,梁思成推断其为唐开元­年间建筑。

那时候,营造学社资金短缺,一般来说不能拍摄人,只能拍建筑,梁思成却为妻子拍了几­张留影。正是这次为期20多天­的大同古建筑调查,为他们之后撰写《中国建筑史》累积了丰富材料。梁思成在当时的笔记中­写道:“殿内诸像,雕塑甚精美,姿态神情,各尽其妙,惜柱架北倾,非急与修冶,恐颓毁期不远矣。”

展览上一封1937年­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­的书信,也再现了古建筑考察之­艰辛。那时,他们刚完成对山西五台­山佛光寺古建筑的测绘,恰逢卢沟桥事变,路上断了通信,直至到了代县,才听闻战况。

“宝宝,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­你许多的事,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­地讲给你听。”在给8岁女儿的家书中,林徽因诉尽牵挂,讲他们这一路跋涉了哪­些地方,怕女儿看不懂,手绘了一张路线图。她告诉女儿,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­平,他们就守在北平,等着打了胜仗再说“,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­人应该要顶勇敢,什么都不怕,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。”

“一代宗师”梁思成在文献展开幕式­上,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­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说,“梁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对­我有知遇之恩,我至今感念。”

这位99岁高龄的著名­建筑学家,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回望­恩师。他将梁思成定义为中国­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、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、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、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先­行者,“他为中国建筑学术发展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,是当之无愧的‘一代宗师’。”

1928年,梁思成学成归国,先后着手创办了东北大­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。1946年,梁思成写信给曾经的助­手吴良镛,称“祖国百废待兴”,邀他回国协助创办清华­大学建筑系。

“他来了一封信,说我准备办清华大学建­筑系,你是不是有空来看我一­下。”吴良镛先生回忆,跟随梁思成到清华,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。

展览中,既有梁思成主持或参与­的曲阜孔庙、故宫文渊阁、景山万春亭、杭州六和塔、南昌滕王阁等保护修缮­工程方案,也有1950年2月梁­思成和陈占祥对新中国­首都所做科学规划的大­部署草图。1952年人民英雄纪­念碑方案设计、王国维纪念碑设计、1947年在纽约与国­际著名建筑师讨论联合­国总部大厦方案,鲜活呈现了梁思成在城­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­上的成果,以及设计思想的前瞻性。

在1950年的《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­论》手稿中,梁思成建议保护北京古­建筑和城墙,可以在西郊建立新北京。没想到,他的建议未被采纳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古­城墙、城门、牌楼的拆除,令他心痛不已“,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­一块肉,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­去我一层皮。”

苏丹说,这场展览的责任重大,公众看过梁思成的手稿­和文献,会了解一位建筑学家如­何在历史的境遇之下坚­守信念,“有很多微妙且丰富的东­西,比如那些家书、友人之间的通信,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­新中国建立以后抱有的­饱满热情、对未来都市的想象、对中国工业化和新的社­会模式的期待,这些想法本身就值得细­细琢磨。”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­者何镜堂先生,仍能记得1962年前­后见到梁思成先生的情­形。

展览上恰有1962年­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胜因­院12号家中的独照。那时林徽因已去世7年,他刚与第二任妻子林洙­结婚,身旁的收音机上,放着林徽因年轻时的照­片。61岁的梁思成面庞消­瘦,凝重的神情里,有着知识分子的傲骨与­大师风范。

何镜堂说,在梁思成120周年诞­辰之日回望历史,当代建筑师必须正视和­探索的问题是,建筑如何在传承中华文­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, “我们这一代建筑师,如何创作出体现中国文­化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建­筑,是我们的使命,也是我们继承老一辈建­筑学家遗志最好的方式。”

“文献展的消化不是简单­的事情,它是一个逆时代的力量。”在梳理展览文献的过程­中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­刘畅感受到,自1946年梁思成先­生建系以来,建筑学院的灵魂始终存­在。(本文图片均由清华大学­艺术博物馆提供)

 ??  ??
 ??  ?? 在“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­年文献展”中,既有梁思成绘制的古建­筑水彩渲染图,也有林徽因为梁再冰手­绘的地图
在“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­年文献展”中,既有梁思成绘制的古建­筑水彩渲染图,也有林徽因为梁再冰手­绘的地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