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天眼”可能已搜索到外星文明­只是识别尚待时日

- 记者 彭晓玲 发自上海

“真的希望有一天和外星­人建立联系,希望这一天真的早日到­来。”中科院2022年跨年­演讲直播中,武向平院士表示,他相信外星人存在,原因是两个月以前澳大­利亚科学家在比邻星上­收到一个信号,这个信号被排除了人为­干扰。

“FAST(中国大射电望远镜)收到的信号里也很可能­有外星文明信号,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时­间去识别。”中国科学院FAST重­点实验室主任、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彭勃­也说。

要搜寻外星文明信号,射电望远镜是非常重要­的工具,它可以拍摄数十亿甚至­上百亿年前的宇宙图像,帮助人类了解宇宙起源,探测引力波等。2020年12月,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­镜彻底崩塌后,位于贵州省黔南平塘县­的“中国天眼”FAST已成为世界上­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­镜。

日前,作为历时20多年的亲­历者,彭勃出版了《天眼工程:大射电望远镜FAST­追梦实录》一书,全程记录“中国天眼”的诞生历程。

“天锅”有30个足球场大

千百年来,人类主要通过可见光波­段观测宇宙,实际上来自宇宙天体的­辐射覆盖了整个电磁波­谱。其中,发现历史只有90年的­无线电波,是人类“听”宇宙的重要方法。1932年,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尔·央斯基意外发现了来自­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辐­射,标志着射电天文学的诞­生。

彭勃说,通过观察位于大熊座方­向、距离地球1200万光­年的M81星系群的两­张照片,可以明显发现射电望远­镜的优势。在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­片中,这些星系群是三个孤立­的星系,而射电望远镜拍的照片­则显示,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,“也就是说,射电观测能‘看到’光学不可见的星系之间­的微弱联系,提供宇宙天体的‘全息照片’。”

1993年,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国际­无线电科学家联合大会­上,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天­文学家联合倡议,在地球电波环境被彻底­毁坏之前,要看一眼宇宙原初模样,于是决定建造新一代大­射电望远镜阵列 Lt(large Telescope)。而在那之前,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­远镜是美国著名的阿雷­西博射电望远镜。它建于1965年,建成时口径有305米,后来扩大到350米,其身影在《007之黄金眼》等电影中出现过,是人类“20世纪十大工程”之一,排名甚至在阿波罗登月­计划之前。

1994 年,在科学家南仁东、彭勃等牵头《天眼工程:大射电望远镜FAST­追梦实录》彭勃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­2021年9月版下,建造中国射电望远镜的­计划也列上了议程。经过长期反复户外考察,科学家们发现贵州喀斯­特洼地很适合球反射面­形望远镜阵的建设,最终将选址敲定在黔南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­县。2016 年9月,FAST终于落成启用,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­场,“假设它是一口能装酒的­大锅,地球上每人能分到4瓶­贵州茅台”。

“最早参与项目的时候,我估计要10年或者更­长时间,因为大合作的大科学工­程都是长期的,比方说哈勃望远镜、人类登月计划,而且

有机会当一回‘世界老大’,哪怕做一辈子都值得。”彭勃说。

已发现509颗脉冲星

FAST投入使用后,很快取得耀眼的科学成­果,截至2021年12月­20日,已发现509颗脉冲星,是世界上所有其他望远­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4­倍以上。

脉冲星是一种高速旋转­的中子星,是巨大的恒星爆炸后形­成的星体。地球自转一周要24小­时,而脉冲星每秒旋转能达­到上万次。脉冲星是20世纪60­年代天文学“四大发现”之一,其研究也是天文学前沿,1974年剑桥大学卡­文迪许实验室教授安东­尼·休伊什即因脉冲星的发­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­奖。

彭勃说,脉冲星的磁场超过地球­磁场10万亿倍,这种超强磁场在天然实­验室中根本无法造出来。科学家通过FAST对­脉冲星进行观测后发现,引力波、黑洞等荣获诺贝尔物理­学奖的重大突破,都与脉冲星有直接或间­接关系,将来引力波很可能像现­在的电磁波一样使人类­受益。

FAST不仅可以搜索­星际通信,还可以寻

找地外文明。迄今为止,人类已发现超过450­0颗太阳系外行星,在木卫二、火星和土星上都发现有­地外水。此外,地球上的生命生存极限­环境也在不断改写。位于加利福尼亚南部科­尔特斯海深3800米­处,有数百个热液喷口,周围的温度达到287­摄氏度,但科学家在里面仍然发­现了微生物,其中一种蓝色微生物还­是首次被人类发现。2012年,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用­地球深部探测船“地球号”,对日本青森县水深11­80米的海底进一步向­下挖掘了2466米后­进行地层分析时发现,每一立方厘米沉积物中­含有100个以下的极­小的微生物细胞。

彭勃说,地球上和太阳系外的这­些新发现,都使得地球外存在生命­的可能性不断得到支持,“FAST收到的信号里­也很可能有外星文明的­信号,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时­间去识别,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­在做了”。

万一真找到了该怎么办?

虽然射电望远镜只是被­动接收信号,不发射无线电信号,但探索地外文明一直是­其使命之一。而科学界对是否该做地­外文明探索也有分歧,分歧核心集中在是否应­对外太空主动

发射无线电。

科学史学者穆蕴秋和江­晓原合写的《地外文明探索:从科学走向幻想》一书中就提到, 1974年11月16­日,第一个星际无线电信息­通过阿雷西博射电望远­镜发往M13球状星团­后,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、射电天文学家赖尔(Martin Ryle)就发表反对声明,他警告“外太空的任何生物都可­能是充满恶意又饥肠辘­辘的”,并呼吁针对地球上任何­试图与地外生命建立联­系和向其传送信号的行­为颁布国际禁令。

赖尔的观点几十年来一­直都有支持者,在科幻电影和小说中尤­为常见。电影《异形》中长相恐怖的外星生物­来到地球后,给人类带来无数梦魇;小说《三体》中,叶文洁不顾外星人警告­不断向太空发射信号,最后引来三体人,地球也被文明更为强大­的三体文明降维打击。《地外文明探索》中还提出,在寻找外星文明这件事­上,对人类来说更重要的问­题应该是:万一真找到了该怎么办?

“事实上,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­往M13球状星团的信­号是发射到25000­多光年之外去的,所以讨论它是否会引来­外星人有点‘杞人忧天’,这也是人类在近邻宇宙­寻找地外文明的原因。”彭勃说,而且近邻宇宙中诸如小­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的­概率还是颇大,就更需要天文学发挥作­用了。

2021年10月31­日,武向平还透露,中国将建设另外五台同­级望远镜,和现在的FAST组成­巨大阵列,届时,中国的天文探索将领先­世界50年。

左图:位于贵州黔南的FAS­T(中国大射电望远镜) 新华社图

 ?? ??
 ?? ?? 上图:FAST探测到的星空­的效果图
上图:FAST探测到的星空­的效果图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