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徐冰:再了不起的艺术家作品­都会变成通俗和服务的­艺术

- 记者 朱洁树 发自上海

在北京美国大使馆的签­证处,有一件叫《猴子捞月》的艺术作品。21种语言文字的“猴”字,相互串联在一起,从30米高处悬挂下来­伸向一池水面。这件作品讲述了不同文­明的人类共同协作的过­程,仿佛是一个新时代的巴­别塔寓言。人们怀抱着国际交往的­目的来到签证处,在等待的间隙驻足于这­件作品前。随着世界局势的起伏变­幻,这件作品也在不同时代­反射出不同的意义。

而今,《猴子捞月》来到了浦东美术馆的展­厅,与其他70余组作品一­起,构成了“徐冰的语言”大型专题研究型个展。

徐冰是发明语言文字的­大师,从《天书》《英文方块字》到《地书》,他以文字的解构和建构­为理念,将不同的文化进行嫁接,既展现了普天同文的理­想,也是对于文字背后代表­的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核­验。他从艺术的视角,多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在­国际新语境中的意义与­价值。他也时刻关注时局冷暖,将其作为自身艺术创作­的养料。本次展览,便是对其四十年艺术生­涯的全面回顾。

发明语言的艺术家

早在1987年,刚刚获得中央美术学院­硕士学位的徐冰,花费4年时间,参考中国字形结构特点,造出了4000多个“伪汉字”。他用活字印刷的方式,将其制作出类似于宋版­书的书册和几十米的长­卷。严肃、庄重的形式下,却没有任何意义,展现出一种真实的荒诞。这些完全没有交流功能­的“伪文字”,成了徐冰的成名作。“《天书》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­遗憾。”艺术家曾经这么说。

徐冰随后移居美国,在文字语言的使用方面,起初他感觉到很错位,“你的思维是成人的,但是你的表达能力就跟­幼儿园的孩子一样。”在两种语言的间隙,艺术家又开始生发出新­的思绪。他将圣经文本与当代小­说文本的每一个词交错­排在一起,形成某种文学与视觉的­实验(《后约全书》);他将一篇中文文本翻译­成英文、法文、俄文、德文、西班牙文、日文、泰文,再译回中文(《转话》);直到《英文方块字》,徐冰创造了独特的“文化嫁接”方法。

“英文方块字”是形似中文、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。与《天书》的“伪文字”不同,它是可阅读的“真文字”。徐冰将中国的书法艺术­与字母书写交织,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概­念。观众阅读时的阻滞、怀疑、困惑,在作品中经由脑筋急转­弯般的顿悟而得以释然。

“在美国的时候,我不喜欢当代艺术的一­个毛病,就是与一般观众距离太­远。”徐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­访时表示,所以他做了一些互动性­的作品。在《英文方块字教室》,观众便可直接参与其中,进行英语方块字书法的­学习和操练。通过《英文方块字教科书》,他更是将这种新书写形­式介绍到世界各地。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­方式,在某种程度上将东西方­文字之间的差异“和解”。

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徐冰频繁往返于全球不­同城市,他开始留意各个机场的­标识和航空公司说明书。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语­言习惯的人都能理解,这些说明书通常以识图­为

主,用简单的图像说明复杂­的事情。2003年,他突然意识到,可以单单只用这些标识­讲述一个长篇的故事,《地书》由此诞生。这套当代世界的“象形文字”超越了地域文化和任何­的知识结构,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景、讲何种语言,只要具有当代生活经验,就可以读懂它。作为一本无需翻译的小­说书,《地书》已经在多个国家出版发­行,徐冰敏锐地捕捉到图像­文字与网络沟通方式的­价值和未来,在传统语言文字之外,探索沟通的可能性。某种程度上,它实现了人类普天同文­的理想,也是对《猴子捞月》所映射的巴别塔问题的­回应。

“文字是文化概念里最基­本的元素,触碰文字即是触碰文化­之根本,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­的思维最本质部分的改­造。”在徐冰看来,汉字与图形难解难分的­关系,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­维方式、文化性格、看世界的态度,乃至中国今天的样貌。“在世界文字复杂的编码­系统中,在汉字独有的特性中,还有哪些有待发现,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起­作用的东西?这始终是我感兴趣的课­题。”

他常常有种奇异感“:正在步入赛博和太空时­代的我们,仍然使用着图画般古老­的符号在交流,真像是生活在穿越中。在这点上,我们是幸运且特殊的,我的艺术在冥冥中被其­引导。”

解构中国文化传统

“9·11”事件发生的时候,徐冰正在纽约,见证了整个曼哈顿下城­被灰白色的粉末所覆盖。他默默收集了一些灰尘,当时并不知道要做什么“,只是觉得里面包含着关­于生命、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。”直到两年后,他读到慧能的偈言,又想起了这包灰尘。艺术家将灰尘洒在展厅­里,当灰尘沉落到地面,没有被灰尘覆盖的地方,露出这句偈言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
这件作品并非在探讨特­殊事件本身,而是精神空间与物质的­关系。到底什么是永恒?什么是真正的力量?当这件作品在全球各地­展出,每一次展完灰尘被回收­的时候,也带上了当地的时空基­因,灰尘依然是灰尘,但也已经不只是原来那­包灰尘。

运用东方的禅语,徐冰的艺术在世界的范­围内得到理解和传播。他也意识到,很多西方最知名的艺术­家,杜尚、约翰·凯奇、安迪·沃霍尔,都将禅的智慧运用到自­己的艺术创作中,借助东方的智慧颠覆了­西方艺术的理念和传统。

而徐冰也一再地回到中­国文化中寻求滋养,将其作为自己艺术创作­的源泉。在此过程中,他也始终着力于追寻中­国文化背后的内涵、精髓,致力于探究其在当代世­界的意义和价值。

展览的三层,有一个东方意境极强的­展厅区域,长卷式的审美形式以既­传统又当代的方式呈现­在眼前。在观者驻足欣赏书画长­卷的优美意蕴之后,转到背后,会发现,这是运用干枯植物、报纸、塑料袋等废弃物在宣纸­玻璃背后,通过调节光在空间中的­状况,呈现出的中国画的效果。观者看到的实际上是一­幅由光构成的画面。

《背后的故事》不只是一场炫技的奇观,艺术家通过这一系列创­作引出中国山水画与自­然特殊关系的思考:一块石代表一座山,意指所有的山;一个树枝代表一棵树,意指一类树。东西方艺术之于自然的­手法区别,是对事物“个别”与“普遍”性质认知态度的区别。此外,《芥子园山水卷》《文字写生》《汉字的性格》等作品,也分别是对中国传统书­画、文字的解构和分析。

徐冰意识到“,符号性”和“程式化”是中国艺术的核心特征。如同书法一样,清代的《芥子园画传》可以说是一本描绘世间­万物的符号和偏旁部首­的“字典”,学画的人在沿袭范式的­前提下,方可表达个人品位,就像诗歌中的用典。从此可见,实际上“拷贝文化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­部分。任何传统必须被激活才­便于使用,中国的思想方法、文化态度、世界观之精华,都可以成为使我们思维­逻辑进步与发展的养料。

修建艺术的闭环

在浸淫于传统的同时,徐冰也时刻保持着对于­时代与现实的关注。2008年,他回到中国担任中央美­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,随即创作了归国后第一­件大型装置作品《凤凰》。

徐冰第一次踏进北京C­BD的工地,就被建筑废料原始粗陋­的美感和高楼大厦背后­的真相深深吸引。当他接受委托为即将建­成的大厦创作一件艺术­作品悬挂在辉煌的大堂,他想到了用这些建筑废­料制作一个巨大的凤凰。在他的设想中,带着粗糙原始气息的庞­大的机械凤凰,将与现代化的精致、资本的光芒形成强烈的­反差,反射出繁荣背后的现实。

“我希望它很浪漫,很美,同时又很凶猛,带有神性,怪异的同时又非常现实。它用一种非常低廉的材­料来打扮自己,让自己变得很有尊严,又带着伤痕累累的感觉,这就是《凤凰》的感人之处。”

然而,金融危机之下,《凤凰》遭遇了难产,辗转两年,于2010年在上海世­博会亮相,又于2015年登陆威­尼斯双年展的展场。《凤凰》源于对城市化、新工人及资本积累的思­考,在全球各地游走的过程­中,又折射出不同的意义。

近年,徐冰开始拍电影。他意识到,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,让世界成为巨大的摄影­棚。于是,他利用监控摄像头的素­材,完成了一部没有摄影师、没有演员的81分钟剧­情长片。《蜻蜓之眼》表面戏仿剧情大片,内核则是寻找一种与当­代文明相匹配的工作方­法。

而今,人工智能、生物工程和太空科技等­领域急速发展,使人类已有的文明正在­面临难于应对的窘境;另一方面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又令世界经历了意料之­外的转折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艺术的立足点在哪里?对此,徐冰从未停止思考。

在疫情来临的时候,徐冰告诉第一财经,他很长时间被封在纽约­工作室,第一次有机会静下心来,面对琐碎的生活,关注院子里的树。在这样的生活中,他意识到,人类太自大了“,我们只是生物链中的一­环而已。”

回到中国,他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­创作。2021年2月,名为“徐冰天书号”的火箭发射升空。发射失败了。一子级箭体回落到地面,留下了一个“环形山”。这次失败的发射,带给了艺术家更多的思­考,“艺术的触角伸到外太空,其实解决的还是地球上­的事,探究的还是人的局限。”

徐冰在四十余年的创作­历程里,始终对自身所处的时代­保持高度敏感,其作品与社会现场关联­紧密“。艺术说到底,就是艺术家面对时代有­自己的话要说,而要把这话说到位、说得有感觉,就必须找到新的说话方­法。”在他看来,艺术家一生所做的事,其实是在修建只属于他­自己的艺术的“闭环”,因此,每件作品之间都在相互­补充和支撑;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,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­现。

“我常提醒自己:随时代变迁,这个‘闭环’总会露出缺口,需要找来更有效的‘材料’去弥补。这样看来,艺术创作是一件持续生­长的事情。”

徐冰是发明语言文字的­大师,从《天书》《英文方块字》到《地书》,他以文字的解构和建构­为理念,将不同的文化进行嫁接,既展现了普天同文的理­想,也是对于文字背后代表­的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核­验。他从艺术的视角,多维度探讨中国文化在­国际新语境中的意义与­价值。他也时刻关注时局冷暖,将其作为自身艺术创作­的养料。

 ?? ?? 《天书》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供­图/浦东美术馆
《天书》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供­图/浦东美术馆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