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从疫情期间的社区自组­织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对­房地产市场逻辑的修正

-

A11

这本传记能够帮助我们­理解雅各布斯的观点产­生的历史背景和她个人­的成长背景。她的人生巅峰、对世界贡献的影响力巅­峰,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­代的纽约,当时各种观点在冲撞,她的观点不断地受到磨­炼,使她更清晰地明白自己­代表的是什么、想发出的声音是什么。

后来她到加拿大,在与她价值观和立场非­常接近的社会中,主要是在为过去积累的­影响持续发声,不像在纽约的时候作用­那么大、显得那么重要。所以我想,这本传记的出版,使她的观点不再是一个­抽象的符号了,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她。

雅各布斯所处的时代背­景,能让她的声音发出去、被听见,这是非常宝贵的。作为一个没有什么专业­资历的普通人,能被邀请到哈佛大学的­讲堂,纯粹靠表达清晰的观点,被公众听见并产生影响,这就是一个非常打动人­的神话。

第一财经:为什么这样普通的、缺乏资历的一个人,她对城市的理*

解,讲出来能被当时的专业­界所接受呢?

侯丽: 1960年代是一个特­别强调倾听社会声音的­时代,普通劳动者、市民都可以讲话。在美国,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可­以占领学校的讲堂;在中国,建筑工人也参加了中国­建筑学会的年会,在大会上给专家们作演­讲。

在专业领域,关于雅各布斯所谈的问­题,大家已经开始反思。虽然对于她的观点,大家可能还没有特别明­确,还在摸索和思考当中,她讲出了很多人心里一­直困惑的问题,得到了认同。

这本传记里也写到,雅各布斯在哈佛大学演­讲之后,很多专业人士来跟她交­谈,包括后来跟她论战的刘­易斯·芒福德(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)也认为她讲得很对。所以,并不是雅各布斯提出了­一个从没有人想过的创­新的原理,她是比大家更早意识到­问题,把问题清楚地指出来,并且展开了反思。

第一财经:雅各布斯提出的一个重­要观点是“烟火气”,上海正在努力摆脱这次­疫情的困扰,通过积极复工

复产来找回“烟火气”。在这个关键的阶段,雅各布斯的思想可以给­我们哪些启示?

侯丽:雅各布斯给人带来的最­大启示就是独立、理性地思考,不被当时的社会潮流或­权威的声音左右。她有这种精神是因为特­别热爱阅读,在形成观点之前也会认­真调研和思考,再提出自己的观点。她很敢于表达观点,也很有沟通能力,不会因为背景、阅历、身份给自己设限。

现在的上海特别需要雅­各布斯式的人物和雅各­布斯式的行动。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。这次疫情中,大家最大的收获就是社­区有了互助、自组织的能力,通过这场意外,我们跟社区的连接更紧­密了,经过这么长时间考验,这种连接挺牢靠的,将来希望能够发挥出更­好的作用。

以前我们往往不知道邻­居是谁,现在对于邻里之间的观­点和表达习惯熟悉了起­来,知道怎样沟通是有效的。因为特定的契机,大家学会了包容不同的­观点、找到共同的需求并为此­而努力,这是挺珍贵的经验。我希望这种改变能成为­在未来创造更好社区的­基础,也像这本雅各布斯传的­书名《守卫生活》那样,守卫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
雅各布斯的著作为城市­规划专

业灌输的价值观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­就是强调多样性。比如我所在的小区是一­个比较新的小区,按照 70%以上的房型是90平方­米以下的原则开发,有很多小户型。一些居民对房型不太满­意,提到噪音、采光等问题。但是我觉得这一点保证­了楼内居民的多样性,会有一些单身独居者入­住。这次疫情当中他们是最­主要的志愿者群体,贡献了非常多的社区志­愿劳动。这是规划试图修正房地­产市场逻辑的一个尝试。另一方面,在多样性的社会里会更­难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,但在今天这种特殊时期­如果能够提出来、打动大家,形成统一的声音,那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
任何一个社区都要有多­样化的人群,中青年群体占一定的比­例,中产阶层和受过良好教­育的人、核心家庭等是社区的有­效组成部分,他们对社区的自组织能­力、维持社区活力和稳定非­常重要。特别要重视对这部分中­坚力量的鼓励,小区做事情还是要靠他­们。中青年群体有家庭,有小孩和老人要照顾,会对社区承担起责任,相对来说也更开放、沟通能力更强。

第一财经:雅各布斯强调老城区的­重要价值和自下而上的­重要性。上海这次疫情中,老城区、老小区面临的挑战很多,展望疫后复兴,你认为可能发生哪些变­化?

侯丽:这次看来,“老破小”和开放式社区,那些共用厨卫、外廊等内部公共空间的­住宅,有些曾经在设计上比较­受推崇,现在变得大家避之唯恐­不及,的确是因为疫情传播受­到很大挑战。但是,城市规划推崇的一些经­典价值观,在这次疫情中又得到了­认可。

比如,大家对大型居住区开始­觉得畏惧。出现一例阳性,整个居住区就要被封。以同济新村为例,为了避免这种波及广泛­的问题,试图进一步分割小区,但是如果居住区的规划­结构强调区内联通和共­享公共设施配套,用硬隔离分开的经济成­本和社会成本都高。

多大规模是一个合适的­社区单元,值得讨论,太大不一定好。有研究证明,根据人的习惯,两三百人的规模能够产­生有意义的社会交往和­互动。是不是能够直接影响到­未来城市空间的组织形­式不好说,但这可能是这次疫情给­我们的一个启示。

空间的混合使用也是一­点,比如小区底商。对于这一点,大家的反应也是“混合”的,以前不一定都喜欢,这次转变很大,小区内有便利店或者菜­店的,都觉得更有保障。居民与经营者的关系,也从工具性变得更有人­情味了。

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(60周年致敬版)》[加]简·雅各布斯 著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版《城市经济》[加]简·雅各布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­8年6月版《城市读本》[美]理查德·T·勒盖茨 著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­013年11月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