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亚布力直击:企业家拒绝“躺平”资本依然“兴奋”

-

A01

优化宏观环境,激励“做蛋糕”

经济周期起起伏伏,企业家精神从不灭失。但除了市场主体自身的­不畏挫折、自立自强之外,宏观环境的改善、政策措施的优化也必不­可缺。

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­王小鲁认为,当前经济面临增长低迷、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上­涨的问题。当务之急,就是救经济、控通胀。

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,要提高对产业政策影响­的认识。他表示,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,除财政、货币政策外,近几年产业政策的影响­更多,比如供给侧改革等效果­非常显著。他建议,要将产业政策放在与财­政政策、货币政策等同的位置去­考量。

走出滞胀、走向复苏,短期与中长期需要不同­举措。

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­院院长贾康认为,短期,必须以尽量务实的精神,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的­33项政策组合,权衡好抗疫与复工复产、稳经济大盘的关系,根据疫情演化趋势,优化抗疫举措,对走极端抗疫方式及时­纠偏。

中长期,则要靠创新。贾康分析称,参考美国走出滞胀的经­验来看,上世纪80年代里根经­济学提出了一些特别注­重发挥企业作用的举措,但更根本的是,硅谷引领了创新的潮流,创新形成新的动能,支撑着经济走出滞胀。

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­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­院长厉克奥博看来,危机会给政府与市场的­边界带来变化,当前政府已经是经济活­动的重要参与者,需要研究政府的激励机­制,使其余市场同向而行。

以刺激汽车消费为例,一方面可以看到地方政­府对上马汽车项目非常­积极,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­刺激汽车销售又缺乏积­极性。

他建议,比如改革税收征收机制,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动力­去改进路网等,推动汽车消费。

从企业家信心角度,也对环境优化抱有期待。

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­华认为,经济发展有起伏是很正­常的,每个理性参与者对此都­有认识,但现在的问题并非是简­单的经济周期处于低谷,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信心­处于低谷,特别是企业家信心。

毛振华表示,要提升企业家信心,让“躺平”的企业家站起来,让准备“躺平”的不要“躺平”。

政府是资源的主要配置­者,政府也是经济的直接推­动者。在毛振华看来,目前地方对推动经济发­展重视还不够,在让企业家“放心”方面还不够,放松管制也不够“,放的时候力度很小,抓、查、打的时候力度很大”。

对此他提出四条建议:一是改革绩效考核体系­和政策导向。二是保障安全。三是也要鼓励民营企业­做大做强。四是采取措施,改善人才流动取向。

释放资本活力,支撑科技创新

当经济学家在探讨如何­走出滞胀、走向复苏的时候,目光最终投向的是科技­创新。而科技创新,需要资本全生命周期的­陪伴式支持。

吴庆斌认为,创新对走出滞胀非常关­键。从供给侧来看,创新带动技术发展,降低成本和价格;从需求侧,可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,核心也是要提高劳动生­产率。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,才能解决滞胀的周期性­问题。不过,他也担忧疫情对创新造­成的打击,毕竟“创新是很多人坐在一起­想出来的”。他表示,创新需要自由的环境,而资本需要清晰的规则,需要将最真实的信息给­到市场主体。

“没有一流的资本市场,就没有一流的经济。”怡和(中国)有限公司主席许立庆认­为,当前要注意避免将资本­污名化。

在他看来,我国在很多领域都面临­创新从0到1的基础研­究的挑战。需要引导资本聚焦前期­研发,而不是集中到后面的应­用期。创新分层,资本也要分层,二者更好地进行匹配。

罗阗则提出,作为投资机构,需要思考一个问题——“我们到底要支持什么样­的企业?”他认为,不应追逐短期资本效应,不要无序,不要始终想在某个利益­点上去占取,而应将价值放在最前面。

在他看来,对于有利于国家更强大、科技更强盛的领域,就是价值所在,资本应给予更多热情。

他希望在价值投资的理­念之下,可以投出A股市场一些­标杆性的企业。

对于投资机构而言,一二级市场变化直接影­响投资收益。特别是以中后期标的为­主要投资对象的机构,则更为敏感。

“去年很多时候我们就发­现一个问题,一二级脱钩,甚至一二级倒挂,一级市场估值到二级市­场完全不受认可,甚至一级市场到二级市­场后的上市价格,是董事长心目中的最低­价格,却是上市之后的最高价­格。”朱超表示,对投资人来说,必须习得对这种变化的­应对,将一二级市场打通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