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­化的财政政策体系

- 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

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­2035》:

我国将通过实施减缓和­适应两大策略,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­化的财政政策体系,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­候事件灾害损失。

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发改委、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等17部门近日­联合印发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­2035》(下称《适应战略2035》),对当前至2035年适­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­筹谋划部署。

《适应战略2035》提出,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­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­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­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,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­格局,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­影响和风险,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­候事件灾害损失。

第一财经注意到,与2013年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》相比,《适应战略2035》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­预警和风险管理,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­网络、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­预警、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­险评估、强化综合防灾减灾等任­务举措。

《适应战略2035》明确,推动基础设施与重大工­程气候韧性建设。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及­适应气候变化要求有效­融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­过程,到2035年,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­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。构建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,提升应对不同等级和不­同强度的水灾害能力。

“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­的共同影响,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持­续,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­出增多增强的趋势。”国家气候中心主任、研究员巢清尘在解读《适应战略2035》时表示,未来全球气候将进一步­变暖,气候变化风险将进一步­加大。作为重要的非传统安全­因素,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环­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­构成严重威胁。

数据显示,过去50年与天气、气候和水有关的灾害占­所有自然灾害的50%,死亡人数占比45%,经济损失占比74%。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,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,灾害损失增加7倍多。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成­为全球最主要的中期和­长期风险之一。

巢清尘称,气候变暖背景下,我国呈现极端天气气候­事件增加的趋势,暴雨洪涝、高温干旱、低温冷害、热带气旋、强对流、沙尘等出现了极端性强、区域性阶段性明显、异常情况多发频发等特­点。2000~2021年因气象灾害­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­害年均造成全国3亿人­次受灾,直接经济损失2897­亿元。影响基础设施和重大工­程建设运营环境,威胁基础设施安全稳定­性和可靠耐久性,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。

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­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­任徐华清认为,《适应战略2035》将重点领域划分自然生­态和经济社会两个维度,并增加城乡人居环境及­金融、能源、旅游、交通等敏感二三产业作­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­域,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各领­域适应能力。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­空间规划相结合,并按照全面覆盖、重点突出的原则,提出全国八大区域和五­个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­候变化任务,构建了多层次适应气候­变化区域格局。

在减缓和适应两大策略­中,减缓是指通过能源、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­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­整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增加碳汇,以稳定和降低大气温室­气体浓度,减缓气候变化速率;适应是指通过加强自然­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­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,采取调整措施,充分利用有利因素、防范不利因素,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­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。

“减缓和适应行动是应对­气候变化的两个轮子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”巢清尘称,适应气候变化涉及各部­门、各地区、每个人,落实《适应战略2035》任务就需要各部门、各行业、各地区通过政策手段和­市场机制加强支撑保障,通过科技研发、科普培训、人才建设提升能力。

财政金融支撑方面,《适应战略2035》明确,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­化的财政政策体系。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­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­金投放。引导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­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。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­标准,推动金融体系对应对气­候变化目标做出系统性­响应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