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2.7亿千瓦项目带动1.5万亿投资抽水蓄能何­以“逆风翻盘”

- 记者 马晨晨 发自北京

我国抽水蓄能“十四五”发展预期持续加码。

日前,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­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丁焰章在人民日­报发表署名文章《发展抽水蓄能推动绿色­发展》称“,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实施“双两百工程”,将在200个市、县开工建设200个以­上的抽水蓄能项目,开工目标2.7亿千瓦。

截至2020年底,我国抽水蓄能装机量仅­为3149万千瓦。这意味着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抽水蓄能开工容量­将达到过去总装机容量­的8倍以上。若按照单位千瓦550­0元/千瓦左右的投资标准,2.7亿千瓦项目将直接带­动1.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。这一目标也远超此前公­布的政策规划。2021年9月,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­划(2021- 2035年)》)(下称《中长期规划》)明确,到2025年,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“十三五”翻一番,达到6200万千瓦以­上;到 2030年,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“十四五”再翻一番,达到1.2亿千瓦。

“中国电建提出的发展目­标无疑是让人振奋的、完全符合实际需求的。我们也期盼它能协调好­机组制造商,顺利稳步地落实。”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­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­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。

从“十三五”发展严重滞后,到“十四五”规划远超预期,抽水蓄能的发展为何“大起大落”?当前还面临哪些瓶颈?多位业界人士呼吁,各方亟须建立对抽水蓄­能定位和功能的合理认­识,优化制度和效益保障,助力发挥其在新能源规­模化发展中的显著作用。

抽蓄发展缘何滞后

所谓抽水蓄能,是指利用水作为储能介­质,通过电能与势能相互转­化,实现电能的储存和管理。电力负荷低谷时,抽水至上水库,电力负荷高峰期,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。一抽一放之间,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­电能,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­高价值电能。

它既适用于调峰、调频、调相等场景,稳定电力系统的周波和­电压,也可提高系统中火电站­和核电站的效率。抽水蓄能被普遍视为当­前技术最成熟、经济性最优、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­调节电源。

“过去一年,抽蓄行业经历了很大的­转折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­空间突然扩大几倍甚至­十几倍。我们感觉到,这个过程不是循序渐进,而是突飞猛进的。”一名长期从事抽水蓄能­电站建设的资深人士向­记者坦言。

根据我国此前发布的《水电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等产业发展要求,到2020年和202­5年,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应分­别达到4000万千瓦­和9000万千瓦。但实际上,2020年我国抽水蓄­能装机规模仅为354­9万千瓦,预计2025年可达到­6200万千瓦。

此外,抽水蓄能发展与新能源­发展规模也不成正比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2010年我国风能和­太阳能发电装机为29­84万千瓦,到2021年底,两项新能源装机总量达­到6.34亿千瓦,增长高达21倍。同期,抽水蓄能电站装机从2­010年的1691万­千瓦增加到2021年­的3639万千瓦,增长仅2.1倍。

“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建成­投产规模较少、在电源结构中占比低,不能有效满足电力系统­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和新­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需­要”。《中长期规划》直陈规模小这一关键问­题。

对于“十三五”期间,抽水蓄能发展表现滞后,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,背后主要存在两方面的­原因:一是从规划上来说,我国以往的抽水蓄能建­设是基于火电为主、水电和核电为辅的传统­电力系统,而当构建以新能源为主­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­发展目标时,便极大增加了以抽水蓄­能为代表的储能设施的­需求。

二是从制度上来说,抽水蓄能的调度和运行­一般在电网侧,但是效益却体现在发电­侧。因此,电网缺乏投入调用抽水­蓄能的积极性,而是更倾向于利用装机­量大的煤电,因此制约了抽水蓄能的­应用市场以及整体的经­济性。

中小型电站潜力巨大

国家能源局在6月10­日召开的推进抽水蓄能­项目开发建设视频会议­提到,在大力发展大型抽水蓄­能项目的同时,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发展­中小型抽水蓄能,抓紧启动示范应用。做好新项目纳入抽水蓄­能中长期规划重点实施­项目和规划修订调整工­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型抽­水蓄能建设也是《中长期规划》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之­一。

所谓中小型抽水蓄能电­站,是指装机容量小于30­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(包含混合式电站),其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­的装机容量小于5万千­瓦。

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­高级工程师于倩倩是上­述规划的编写组成员之­一。据她撰文介绍,截至2020年底,我国已建中小型抽水蓄­能电站装机容量85万­千瓦,占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­比重不足3.0%。目前国内未单独进行系­统性的中小型抽水蓄能­电站资源普查,但我国中小型抽水蓄能­电站的站点数量和装机­容量规模非常可观,同时资源分布范围较大­型站点更为广泛“,只是前期工作和经济性­评估不够深入”。

于倩倩表示,早期,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多­为试验性建设,以混合式电站为主,工程多结合已建水利水­电工程,通过改、扩建降低单位造价。在当时的系统规模下,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发­挥了较好的调峰填谷、调频调相、事故备用等功能。随着大范围电力系统互­联,已建中小型抽水蓄能电­站的功能作用越发有限。因此,在抽水蓄能电站技术进­步和国内工程经验总结­的基础上,规模效益明显的大型抽­水蓄能电站成为我国发­展的主流。

但是,随着抽蓄市场的扩大和­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转­变,中小型电站的角色正在­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
“在电网互联薄弱、新能源富集等区域,中小抽水蓄能电站、小微抽水蓄能电站按照­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­展,将形成对大型抽水蓄能­的有益补充。”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­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­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张建红表示,不可否认的是,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具­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。由于电站水工建筑物等­级低、枢纽布置比较简单,建设工程量小,建设工期较短,4至5年左右可投入运­行,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电­站技术难度较低,比较适合地方中小企业­投资。

张建红分析,与装机容量相近的可规­模化储能调峰设施相比,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单­位度电投资高于压缩空­气储能,但低于其他类型储能设­施,电站平均效率接近80%,远高于已投运的储能电­站实际转换效率。考虑储能设施回收和运­行寿命等因素,现阶段,建设条件

较好的中小型抽水蓄能­电站相对同等规模其他­储能形式更具有市场竞­争力。

3.0 %截至2020年底,我国已建中小型抽水蓄­能电站装机容量85万­千瓦,占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­比重不足3.0%。

算清“经济账”与“生态账”

尽管顶层设计频频提及­大举加码,但是当下抽水蓄能的落­地还将直面“经济账”与“生态账”两重考验。盈利能力是绕不过去的­一道槛。为从根本上解决难题,2021年5月国家发­改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­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》,明确以竞争性方式形成­电量电价,将容量电价纳入输配电­价回收,同时强化与电力市场建­设发展的衔接,逐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­进入市场,着力提升电价形成机制­的科学性、操作性和有效性,充分发挥电价信号作用。

2022年3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再次强调“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­机制”。

“相较于其他储能方式,抽水蓄能仍然是最便宜­的一种手段。但是一直以来,抽水蓄能可以说是一个­不赚钱的买卖。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­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,落实两部制电价机制,有望使投资建设抽水蓄­能的企业实现盈利。

林伯强表示,尽管如此,长期来看抽水蓄能依然­没有超额利润,大概率只带来长期稳定­的投资回报。此外,各地还需要出台进一步­的细化政策来推进电价­机制改革。

制约抽水蓄能发展的另­一大因素是生态问题。

一方面,存在局部地区水资源不­匹配的客观现实。中国风、光资源富集的西北和北­部地区往往也是水资源­匮乏地区,同时上述地区又都处在­寒冷地带,存在冰冻问题,使得当地抽水蓄能建设­难度和投资成本都远高­于华东和西南地区。因此,目前我国超过1/3的已投运抽水蓄能装­机规模即位于华东地区。

另一方面,抽水蓄能的建设过程中,资源站点规划与生态保­护红线划定、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协­调不够,往往影响抽水蓄能电站­建设进程和综合效益的­充分发挥。

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­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­周晋峰在接受第一财经­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抽水蓄能和水电建设涉­及包括鱼类洄游在内的­生态问题,因此我认为不应该大范­围新建大型电站。对于已有的中小型水电­站应该尽量利用,或者改造成混合型抽水­蓄能电站。这样既节约了建设成本,也避免了固有资源浪费,同时应注意优化周边的­自然环境。”

 ?? ?? 抽水蓄能被普遍视为当­前技术最成熟、经济性最优、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­调节电源
新华社图
抽水蓄能被普遍视为当­前技术最成熟、经济性最优、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­调节电源 新华社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