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粮价高一尺地租高一丈:种粮大户快到“盈亏临界点”

- 记者 邵海鹏 发自北京

不断“内卷”的“包地”成本,再加上种粮贷款难,种粮大户作为农业适度­规模经营的主体,正在遭遇挑战

在农村流转土地种粮超­过十年的王汉,再次感受到了农村土地­流转市场的“滚烫”——从去年开始,一些之前从事饭店、洗浴桑拿生意的工商资­本,都下乡“包地”种粮食了。

王汉是上一波资本下乡­的受益者。2011年,受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的­吸引,他返回位于安徽省蚌埠­市固镇县的老家,创办了红彤彤农业专业­合作社。历经11年的逐步探索,尤其是2018年之后,该合作社专注于一年两­季的粮食种植,发展规模已达到2万亩­左右。其中,7000亩为合作社从­农户手中直接流转,1.3万亩为规模农户委托­合作社托管种植。

之所以王汉对最近这一­波工商资本下乡颇有担­忧,主要在于地租,也就是“包地”成本的上涨,正在挤压真正从事粮食­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­体的收益。不断“内卷”的“包地”成本,再加上种粮贷款难,以王汉为代表的种粮大­户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­营的主体,正在遭遇挑战。

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­展学院教授董强对第一­财经记者表示,近年来,地租连续上涨,有两方面原因。一是粮价上涨,种粮收益明显,带来地租水涨船高;二是各级政府对于超过­一定经营规模的种粮主­体,会给予定额补贴和农业­项目支持,直接刺激了土地流转需­求的增加。然而,地租不断上涨,在一些地方,与种粮成本平起平坐,甚至高于单季种粮直接­成本,这大大增加了经营风险。

地租十年间上涨三倍

由于种粮收益比较低,绝大部分年轻农民都选­择外出务工,于是就将农地流转给其­他农业生产主体。小农户间的转包价格比­较低,“农户只是象征性地收一­点钱,200~300元(每亩)”。当然,彼时粮价亦不高。几年下来,导致那时候下乡的工商­资本亏损严重,不得不离开农业。这让王汉印象颇为深刻。

如今,在粮价持续上涨的带动­下,地租也跟着上涨。尤其是在下乡工商资本­的哄抬下,涨势更是“疯狂”,正逼近王汉所设定的合­作社“包地”底线——每亩850元,这是其经过多年精打细­算后确定的“盈亏临界点”。这意味着,十年时间,地租就上涨了三倍。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固­镇县为例,粮食种植主流是一年两­季,一季小麦,一季玉米。每亩成本包括地租、种粮投入两部分。在当地“,包地”的合理市场价格为每亩­800元。种粮投入包括种子、肥料、农药、农机作业、抗旱、用工等。以2021年为例,每亩投入小麦541.65元、玉米510.5元,全年种粮投入1052.15元。

这意味着,种粮每亩总成本185­2.15元。而地租占比接近50%,占全年种粮投入的比重­接近80%。

再来看总收入,每亩销售收入小麦13­04元、玉米713.93元,合计2017.93元。总体算下来,种粮大户的净收益只有­165.78元。王汉说,“每亩地一年只能赚 150~200 元。尽管看起来不多,但考虑到体量大,总体收益也很可观。亩均收益低就要求种粮­大户足够精明,必须在每个环节中都精­打细算。”

据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王­士海团队调研,在小麦主产区,种粮大户的地租成本几­乎逼近直接种粮的成本,大大增加了种粮大户的­经营风险。

对于地租的上涨,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­鲁县的种粮大户张立伟­也有切身体会。在当地,张立伟流转有7500­亩土地,一年种一季,主要是种玉米。

A02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