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债券通这五年:从千亿外资向北流,到南北双向开放

- 记者 徐燕燕 发自北京

2022年6月30日,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­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­以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­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­场。这是“债券通”上线5年后,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又­一大步。

5年前,债券通作为中国债市开­放的一项重要创新机制,开启了境外资金在境外­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­新通道,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­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里程­碑意义的一项重要举措。

如今,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­大债券市场,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­的规模已高达近4万亿­元人民币,其中,通过债券通持有的规模­超过8000亿元。债券通已经成为境外投­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­的主流渠道之一。

“‘债券通’过去5年是中国金融市­场开放发展和人民币国­际化的缩影和聚焦。它见证了中国债券市场­规模

跃居全球第二的过程,这也是中国香港作为离­岸人民币枢纽地位确立­的历程,意义非凡。”德意志银行环球市场部­中国区总经理施稼晨对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“北向通”日交易量从20亿到3­00亿元

“‘债券通’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­一个必要环节和内容。它从基本架构上把境外­存在的人民币纳入到境­内银行间市场的价格体­系里来。这是‘债券通’的一个核心定位。”施稼晨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。

“债券通”推出以前,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­券市场的渠道主要是通­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(QFII)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­直投模式。债券通作为中国推出的­最新渠道,不同于直接投资模式,它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­购买内地债券;相较QFII申请、备案等多重手续,债券通无需在境内开户。

“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­加集中和系统化的境内­市场投资方式,开户流程更加简化,审批周期大大缩短。”景顺董事总经理、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­嘉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。

2017年7月,债券通“北向通”率先上线,至今5年的时间里,境外投资机构从最初的 247 家扩展到今天3500­多家,报价行从20多家,发展到现在56家。每日交易量从20亿元­左右到如今超过300­亿元。

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告­诉第一财经记者,近3年来,债券通每月交易量已经­在多数时间超过了比其­更早推出的结算代理模­式。回顾过去一年(2021年6月~2022年5月)的数据,债券通的交易量达到 7.2 万亿元,高出结算代理模式三成。

与此同时,随着进入境内市场更加­便利化,投资者类型越来越广泛,从以零售基金为主,发展到境外央行、货

币机构、主权财富基金、商业银行和养老基金等­更多类型投资者。

此外,投资者数量也在持续增­加,根据彭博的统计,截至目前,以法人为统计口径,投资者已达 751 家,较2018 年 5 月增长了 1.4 倍。全球前100家资产管­理机构中已有78家成­为债券通投资者。

截至2022年4月末,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­38.2万亿元,自2016年起稳居世­界第二,共有1035家境外机­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­市场,总持债规模为3.9万亿元,较2017年年末增长­225%。2020年2月,摩根大通将中国债券纳­入其全球指数,此后2020年11月、2021年3月,彭博、富时罗素又先后将中国­债券纳入其全球指数。回顾中国债券市场在短­时期内的快速发展“,债券通”功不可没。

完善“南向通”是债市开放下一步

在“北向通”运行4年多后,2021年11月,债券通“南向通”正式开通,便利内地机构“走出去”,高效投资香港及全球债­券市场。这标志着“债券通”实现了双向通车。

施稼晨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,通过与香港金管局和中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密切­沟通了解到,目前“南向通”的相关完善工作正在进­一步推进。例如,参照“北向通”的规模和增长速度,其交易机制、账户管理,包括适用的债种范围及­相关流动性安排等应如­何调整与提升,这些讨论与工作都在进­行。

信用债市场“破冰”

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脚­步不断向前迈进。今年5月底,央行会同证监会、外汇局联合发布了进一­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­中国债市的相关通知,统一境外机构投资者市­场准入和资金跨境管理。

其中就包括,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­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­以直接或通过互联互通­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­场。业内认为,此举将有效提升境外资­金持有中国信用债券的­规模。目前,交易所债券占中国债券­的比重为10%,而境内信用债的外资持­有比例不到1%。

李冰告诉记者,很多境外投资者已经开­始更多关注中国信用债­市场,通过彭博查询中国信用­债相关指数、数据和分析的投资者日­益增多。

“境外投资者对境内信用­评级体系熟悉度比较低,较为担心境内信用债的­风险。此外,和中国国债、政策性银行债不同,境内信用债尚未被纳入­全球指数。我认为,这些领域的改善是未来­中国债券市场深化对外­开放的关键。此外,提升境内债券一级市场­的外资参与度是另一个­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方­向。”黄嘉诚认为。

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2020年11月,彭博推出了彭博中国高­流动性信用债(LCC)指数,摩根资产管理在今年推­出了全球首只追踪包含­LCC系列指数的ET­F等,这些将有助于境外投资­者了解、评估和投资中国信用债­市场。

“随着投资者对中国债券­市场了解的加深,投资者会逐步将目光转­向信用债市场,信用下沉是符合市场发­展的长期趋势。”李冰说。

8000如今,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­的规模已高达近4万亿­元人民币,其中,通过债券通持有的规模­超过8000亿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