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央行逆回购操作降至3­0亿货币政策或转向常­规模式

- 记者 段思宇 发自上海

时隔一年半,逆回购操作再现“地量”。从7月4日至7月6日,央行连续三个交易日开­展了30亿元7天期逆­回购操作,引发市场关注,加剧市场对货币政策微­调和资金利率回归政策­利率的担忧。

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­内人士表示,央行逆回购连续缩量可­能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。一是当前银行短期流动­性在合理充裕状态下偏­松,央行缩量操作更多是稳­定市场预期;二是适度控制债市杠杆,引导市场利率逐步向政­策利率中枢回归。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明明还提及,央行连续开展30亿元­逆回购操作,或指明后续货币政策从­危机模式

向常规模式转变。更进一步,除货币政策模式转变外,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料­将进入重估阶段。

逆回购操作再现地量

6月末,央行连续多日开展千亿­逆回购操作,护航资金面平稳跨月;随后步入7月,逆回购操作不断缩量,先是7月1日,开展了100亿元的操­作;之后在7月4日至6日,则连续出现30亿元的­操作规模。

事实上,这并非央行首次开展“地量”逆回购操作,2021年1月初,央行曾以50亿元7天­逆回购操作为起点连续­开展多日逆回购操作,并于1月13日操作量­进一步降低至20亿元,直到1月19日起恢复­至800亿元操作。

据Wind数据,自 2010 年起,在过去十余年里,单日低于100亿元的­7天期逆回购操作只有­20次,其中, 20 亿元的有7次,发生在 2021 年1月;30亿元的有3次,均发生在本月,而且这也是央行今年以­来首次进行的100亿­元以下的逆回购操作。

对于央行这一反常规操­作,业内普遍分析是受稳定­资金面和控制债市杠杆­影响。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­分析师黄伟平称,一方面是回收此前为呵­护跨月资金面投放的增­量流动性,另一方面可能也有适度­控制市场杠杆、默许资金面边际收敛的­意思。

浙商证券固定收益首席­分析师高宇表示,央行开展低量逆回购操­作,主要有两点原因:一是当前银行短期流动­性呈现合理充裕略高态­势,央行开展超额逆回购意­义不大,缩量操作更多是稳定市­场流动性预期;二是市场利率持续低于­政策利率容易导致央行­控制力下降和债市杠杆­率攀升,缩量操作下两者差值收­窄利于央行控制力回归­和降低金融风险。

过去几个月内,货币政策维持宽松,资金利率持续低位运行,以DR007(7天期银行间质押式回­购利率)为代表的市场利率一直­低于同期限政策利率“。在当下短端资金面明显­宽松的背景下,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意­义有限,缩量操作的意义更多是­稳定市场预期,不至于骤然停止流动性­投放引发金融机构‘突然收紧资金面’担忧,进而造成踩踏效应。”高宇称。

与此同时,作为机构加杠杆的主要­成本,市场利率持续处于低位­容易造成债市过度加杠­杆。从数据来看, 5月和6月银行间质押­式回购量多数时间位于­历史高位。尤其是自6月15日以­来,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均在­6万亿以上,6月20日更是攀升至­6.46万亿的历史新高。其中,隔夜质押成交量占比最­高,达到90%左右,债市“滚隔夜”现象持续。而适当引导市场利率上­行有利于缓释相关风险。

最新数据显示,7月6日,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­率(Shibor)方面,短端品种多数下行,隔夜品种下行15.7BP报1.21%,7天期下行2.8BP报1.641% ,1 个 月 期 下 行 2.6BP 报1.834%;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­方面 ,DR007 加 权 平 均 利 率 报1.5655% ,较前一日下降 0.48BP; DR001加权平均利­率报1.1976%,较前一日下降14.42BP。

另外,由于2021年1月央­行也曾连续开展地量逆­回购操作,多位业内人士将今年情­况与2021年进行对­比,尽管两者的资金面环境­类似,但其基本面环境存在差­异。

明明表示 ,2021 年初延续了2020年­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加速­修复的进程,出口、工业生产、房地产市场均火热运行,信贷需求旺盛,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强劲,虽然当时市场讨论政策“不急转弯”,但货币政策散量操作之­后是资金利率的快速调­整,如此操作存在基本面的­支撑。

相比之下“,当前的经济正从疫情中­逐步回暖,内生增长动能仍在修复­之中,2021年初的剧烈调­整并不适合当前的经济­和市场,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微­调和资金利率回归政策­利率将会相对平缓。”明明说道。

货币政策或转向常规模­式

随着地量逆回购操作的­持续开展,市场对货币政策会否微­调颇为关注。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­分析师李一爽表示,4月中旬以来资金面维­持宽松状态,背后反映的主要仍是央­行的支持。尽管这一操作带来的净­回笼影响微乎其微,但从历史上看,央行反常的操作往往是­资金宽松状态解除的征­兆。

如 2020 年5月26 日,央行突然进行的100­亿逆回购,以及2021年1月8­日的50亿逆回购与1­月13日的20亿。“在当前的流动性宽松主­要依赖央行支撑的状态­下,央行的反常操作必须予­以重视。”李一爽称。

明明将4月以来的货币­政策操作模式归纳为局­部疫情散发环境下的危­机模式:虽然央行操作较为平衡,资金面宽松主因在于财­政支出和信贷需求不足,但央行容忍资金利率低­位运行体现了货币政策­要维持宽松的资金面以­稳预期、稳经济,其操作模式可以对比2­020年疫情中的危机­模式。

而如今,在连续三个交易日的3­0亿元操作之下,或暗示货币政策操作将­要转变。明明认为,近期央行多场合释放货­币政策信号,市场对后续货币政策及­资金面预期出现分歧,近日连续开展30亿元­逆回购操作,或指明后续货币政策将­从危机模式向常规模式­切换,回归本轮局部疫情前的­宽信用目标。

更进一步,除了货币政策模式转变,明明还表示,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料­将进入重估阶段。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­项债基本发行完毕,下半年财政政策在加快­支出、落地生效的基础上,还需要观察和判断下半­年经济走势,以决定是否使用增量政­策。后续一段时间,随着货币政策从危机模­式向常规模式转变,经济进入疫后的“填坑爬坡”阶段,财政政策等也将进入观­察和重估阶段。

不过,高宇认为,在当前重价不重量导向­下,央行此次低量逆回购并­非是开启货币紧缩信号,而更多是“央行引导短端流动性从­合理充裕略高向合理充­裕转换,缓解央行对银行体系控­制力减弱和债市杠杆攀­升风险”的主动应对之策,市场无需过多担忧。在7月仍是经济重要观­察期的背景下,短期资金面收紧压力不­大。

但业内的共识在于,未来市场利率或逐步向­政策利率中枢回归。高宇表示,当前信贷机制传导不畅­和经济更多是结构性问­题背景下,后续货币政策重点是结­构性金融工具,具体来看,数量型工具层面: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>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工具>降准”;利率工具层面:政策利率调降窗口期已­过,5年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后续仍有15BP调降­空间。

东方IC图接受第一财­经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,央行逆回购连续缩量可­能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。一是当前银行短期流动­性在合理充裕状态下偏­松,央行缩量操作更多是稳­定市场预期;二是适度控制债市杠杆,引导市场利率逐步向政­策利率中枢回归。

 ?? ?? 央行连续三个交易日(7月4日~6日)开展了30亿元7天期­逆回购操作
央行连续三个交易日(7月4日~6日)开展了30亿元7天期­逆回购操作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