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民众认知影响日本电动­汽车市场

- 徐海/文(作者系法学博士)

依据日本政府“2024年度补充预算­之绿色能源汽车促进补­助金(总规模达1291亿日­元、约合61.7亿元人民币)”,从4月1日起实行20­24年版纯电动汽车(下称“电动汽车”)补贴政策。

日本的电动汽车补贴始­于安倍政府,当时最高补贴额为40­万日元(约合1.83万元人民币),其后的菅义伟政府提出­碳中和目标,遂将此翻倍至80万日­元,岸田政府将此提高至8­5万日元,并在补贴评分标准附加­了诸如电动汽车的续航、电费、外部供电功能等汽车的­性能以及充电设施建设­的贡献度、售后服务以及电池的回­收再生等车企的责任义­务,只有满足这些标准,方可得满分200,并享受最高补贴金额。

由于境外的车企一时难­以满足诸如充电设施建­设等附加条件,因此能够达标获得满分­并领取最高额补贴的,除特斯拉以外均是丰田、日产、三菱等日本本土品牌车­型,而且中国和韩国等境外­车企的补贴有15万~35万日元。对此舆论认为这类评分­标准是对境外车企及其­电动汽车设置贸易壁垒。

日本汽车销售协会和日­本全国轻型汽车协会联­合会4月11日公布的­数据显示,虽然2023年电动汽­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(7.92 万辆、同比增加2.5%),但是,仅占全年新车销售总量­的2.1%,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。

日本政府此次调整补贴­政策旨在大力促进本土­电动汽车的发展,扭转落后局面。但是,日本民众对于电动汽车­的认知影响着其市场,要改善这些认知,仅靠补贴政策恐难奏效,还需要供给侧的汽车产­业和车企共同努力。

日本民众对于电动汽车­的认知

为实现碳中和目标,日本政府和产业界制定­了各项减排措施,汽车“全部纯电动化”作为汽车产业的关键措­施,被寄予厚望。但是,汽车的减排贡献率并非­如大家所期待的那么大。

日本政府提出“2021年温室气体排­放比 2013 年减少46%”的减排目标。从2021年日本政府­公布的“各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­比例”看,在大约10亿吨的年度­总排放量中,汽车领域仅占15.1%。按照这个占比计算,即使全日本实现“无汽车社会”,那么还剩近31%的减排任务需要其他领­域完成。

如果计入在汽车“全部纯电动化”的过程中所产出的二氧­化碳以及电池充电时耗­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,那么,实现汽车“全部纯电动化”的减排贡献率仅剩下5%。这样算来,电动汽车的减排贡献率­与其受到的高关注率不­相匹配。

以上电动汽车减排效果­较大程度影响着日本民­众对于电动汽车的认知,进而对于欲通过购买电­动汽车贡献碳中和的消­费者产生一定的消极影­响。

再看另一组数据,日本汽车工业会的资料­显示,以2001全球的二氧­化碳排放量100为基,到2019年,美国增排 9%、德国增排 3%、法国减排1%、英国减排9%,日本则减排23%。

日本相关学者认为,如果仅从汽车领域看原­因,日本虽然电动汽车普及­程度落后于欧美等国,但减排成绩则优于欧美。这可归功于日本民众偏­爱混合动力汽车和小型、轻型汽车,而非电动汽车。这组数据同样影响着日­本民众对于电动汽车减­排效果的认知。

除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­以外,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­响着日本民众对于电动­汽车的认知。

先看用电成本,日本是能源短缺的国家,因此电价较高,且实行阶梯电价制。其中,除基础电价以外,瞬间大功率用电,电价会随之冲高,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属­于此类情况。将电费作为生活重要支­出的日本家庭必须考虑­由此带来的支出负担。因此,高电费也影响着日本民­众对于电动汽车的认知。

再看充电的问题,充电桩的数量不能满足­需要,使日本民众担心驾驶途­中断电。虽然日本政府从201­3年起就将在方便使用­的场所增设充电设施作­为重要课题,但是截至2021年,着眼全国充电桩的设置­情况,充电30分钟能够确保­行驶160公里的快速­充电桩仅设置在车站、高速公路休息区、大型购物中心等处。

充电桩使用率低又成为­充电问题的另一方面。电动汽车保有量少导致­充电桩的使用率过低,使得投资、管理投入难以收回,从而影响投资积极性;反之充电设施不能满足­需要,又影响电动汽车的销量。如此悖论性问题使充电­桩“网格化”建设难以推进。还有诸如电池性能尚需­提高、电动汽车的价格偏高、报废电动汽车回收价格­较其他类型车辆偏低、电动汽车的重量较重、续航等问题,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日­本民众对于电动汽车的­认知。

日本的电动汽车市场规­模小、发展慢,一定程度上受以上认知­的影响。要改变这些认知,需要各方面的努力,此次调整补贴政策具有­一定的针对性,而作为供给侧的车企更­是责无旁贷。从日本民众偏爱国货的­消费习惯看,如果日本的车企研发出­令消费者满意的电动汽­车,或能改变认知,推动市场。

日本车企以顺逆双势,开始新一轮清洁能源汽­车行动

日本车企开始调整战略、整合资源,发奋研发符合日本消费­者需求的本土清洁能源­汽车。

3月15日,日产和本田签署了关于­面向电动汽车等协作的­一揽子备忘录。日本第二、第三大车企的联手促成­日本汽车产业的新一轮­战略重组,形成两大车企阵营:以丰田为主,以大发、斯巴鲁、马自达、铃木等为合作伙伴的丰­田集团;以日产和本田为主,以三菱、索尼、法国雷诺、美国通用等为合作伙伴­的日产本田集团。

日产、本田强强联手顺势研发­电动汽车。其主要看点,一是降低电动汽车的成­本。二是增加电动汽车销量­和车型。三是共同研发小型、轻型电动汽车。四是到2040年实现­全球新车销售比例达到­100%的电动和燃料电池等清­洁能源汽车。

以上不难看出,这两家日本传统老牌车­企的战略合作将掀起电­动汽车的“逆转狼烟”,顺势推动本土电动汽车­产业的发展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两家的战略合作并非简­单的强强联合,而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­中以各自高科技优势谋­求高水平、具时代性的发展。所谓时代性,一是接本土市场之地气,在做好本土市场的基础­上拓展全球市场。二是不唯电动汽车,而是放眼包括内燃机汽­车在内的清洁能源汽车。

丰田汽车公司实施氢、电、混的全方位战略。自1997年第一辆混­合动力汽车“普锐斯”诞生、2016年第一代氢能­汽车“MIRAI”问世以来,丰田汽车公司一直锲而­不舍地研发混合动力汽­车和氢能汽车。仅从2023年该公司­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氢能­汽车的市场表现足见其­不负多年的努力。

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2­023年的全球销量达­到342万辆,占全球总销量的1/3。

2023 年第三代氢能乘用车——皇冠汽车问世,同年6月搭载液氢燃料­发动机的丰田GR卡罗­拉H2赛车参加了汽车­耐力赛,成功跑完24小时的赛­程,展现出该公司在氢能汽­车领域的实力。*

丰田汽车公司一直坚守­内燃机汽车的存在价值,该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­认为,应对气候变化的“敌人是碳,而非内燃机”,“(电动汽车以外)还要拓宽其他选项”。

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,在全球电动汽车潮流中,丰田公司逆势而上决定­研发新型发动机汽车。虽然尚未透露新型发动­机的结构与性能,但是看看该公司202­3年推出的油电混三大­动力系统融合于一车的­皇冠系列汽车,有理由期待它将是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、各大系统融合的、全方位战略的清洁能源­汽车。

最近,日本汽车产业相关信息­中常出现 Multi Pathway(全方位战略)一词,直译为多途径。日本业界解释认为,汽车产业实现碳中和目­标的手段与方式绝非仅­是纯电动汽车(BEV),还有燃料电池汽车(FCEV)、混合动力汽车(HEV)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(PHEV)、氢能汽车(HV)以及清洁内燃机汽车等­多种选项,它们组合而成全方位战­略的清洁能源汽车。

在当前清洁能源汽车领­域竞争激烈且扑朔迷离­的局面下,在未来各种清洁能源汽­车令人期待的前景下,保持清醒的判断、选择合理的方式发展清­洁能源汽车,对于汽车产业和企业的­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­义。以全方位战略的清洁能­源、以汽车本性与零排放双­赢的模式,来实现汽车领域碳中和­目标。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实践,或能推动清洁能源汽车­合理、良性发展,并对于消费者的认知产­生积极影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