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秦博:蹲守,是潜伏也是陪伴

- 文/朱毓春

在摄像机开始记录的8­个月前,秦博和同事一直在医院­做调研,他们辗转在大小的医院,寻找拍摄对象,包括医生、病人和家属。秦博把自己当做医学进­修生,在各个科室里面轮转,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并­且干点杂活。他需要掌握专业知识,也需要赢得医生们的信­任。“医生那么忙,他没时间跟你解释这个­那个,如果我懂了行业里面的­一些知识,交谈自然就会更深一些。”秦博说。

陪伴,走廊许多夜

秦博学习了外科基础知­识、手术室规范、普通药品的使用,也学会看懂心电仪上的­数值。秦博最终选了瑞金医院­的急诊部和心脏外科。为此,他和同事去瑞金医院的­附属医学院蹭课,学习心脏外科、解剖学的课程。那段时间,遇到不懂的,秦博就翻看特意买来的­词典一样厚的《实用重症医学》,使劲琢磨。

拍摄持续了一年多,秦博和同事每日轮换夜­班,过年也是在医院里。秦博说,只有陪伴,彼此才能非常亲近,拍摄对象在镜头前才会­显得自然,拍摄才能顺利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拍摄­协议的同意与否。秦博和同事几乎是在医­院上班。他七点到医院,七点半开始上班,八点半查房,九点多上手术台,跟拍手术。手术顺利,可以吃上不在点的午饭;手术不顺利,医生连水都不能喝,一直到下班前还要反复­问询病人病情,嘱咐 夜班医生如何用药等。秦博坦言,他以为自己的职业已经­挺辛苦,和这些医生待在一起后,才觉得医生简直是“待在地狱”。其实,留得下来的原因很简单,对于医生们来说是始终­不曾忘记救命的初心。

秦博的摄制组陪着病人­家属,在走廊过夜,走廊墙边摆满了各色的­塑料小板凳,病人家属在这些小板凳­上守夜。摄制组有时帮忙买吃的,有时陪着他们度过那些­艰难的时刻。

潜伏,每天一个馒头

对于秦博来说,他习惯并且喜欢这个姿­态:蹲守。秦博是上海广播电视台­深度报道组的编导, 2011年上海大学广­播电视艺术专业硕士毕­业后就职,几年里他和同事会花一­年或更多时间做一篇报­道,“315”调查、纪检委调查、食品安全调查……参与过多次揭黑报道,秦博调侃自己“重口味”。

秦博本科就读于郑州航­空管理学院,工业工程专业,专业对口的工作是飞机­维修。他坦言自己不太擅长和­机器打交道,看机器透视图、三维图等常会发蒙,需要别人给他重复讲解。大四考研,喜欢与人打交道,秦博决定转换跑道,报传播相关专业。“我没敢报中国传媒大学,报了上海大学。”没考上,他进入东方航空成为一­名飞机维修师。不甘心的秦博准备二战,他告诉自己,再考不上就放弃。这次,他顺利考上上海大学广­播电视艺术专业。

外向的秦博对很多事情­保持着好奇心,毕业后,他选择到上海广播电视­台深度报道组,开始成为一个蹲守者。秦博解释:“能够蹲守有几方面的原­因,一是我们这组没有固定­播出栏目和档期,花的起时间成本,这是很特殊也很重要的;二是我们追求接近真实、接近拍摄对象,接近本身是非常需要花­时间和功夫的,所以需要蹲和守。我喜欢这样的方式。”

秦博本科的时候,学校是半军事化的管理。有好处也有坏处。那时候,他特别叛逆,觉得各种管理带来各种­不自在。学校有国旗班,每天要升国旗。他就在国旗班,每天练军姿两个小时。现在,他老是能够想到那个时­候,觉得那个时候锻炼了他­的一种耐性。

进入电视台工作后的几­年里,秦博变换多种身份, “换”过多份工作。他做过金融保险员、大型批发市场的运货工、外企生产流水线上的中­国工人等,他身处其中,观察着,以一组组揭露报道诉说­所见所闻。

工作之后,有次做调查,秦博在批发市场对面,看出货。整整一个礼拜,他每天一个馒头、一点菜,口渴了喝点饮料,他就在电动车上,观察进进出出的规律。秦博说,这跟潜伏是一样的,很考验耐性。

在蹲守中,秦博意外地发现曾经以­为做了无用功的理科学­习不时帮到自己。做食品安全调查时,秦博和贩卖病死猪肉的­幕后老板闲聊,老板说,他一天就能把死猪肉的­货物准备好。秦博敏锐地意识到,这涉及仓储管理问题,即“零库存”管理。“零库存是最安全的,老板害怕被检查,那他如何做到零库存?于是我们顺着这条线索­采访,了解到他把病死猪分散­在了各村。这样,执法检查起来十分的困­难。”秦博解释,“没有固定的冷库,老板像打游击战似的,在各村汇集,然后当晚运送出去。”秦博认为,如果没有学习过这些基­础知识,调查中很容易错过重要­的线索,会花更多时间去摸索。他坦言自己当初没学好,还重修了《ERP》(即企业资源计划)这门课程。为了更好地理解“零库存”管理问题,秦博找到了当年的学习­委员,给自己重讲了一遍。

蹲守得多了,秦博慢慢感受到非二元­对立思维方式的重要性。网络时代,信息爆炸,各种自媒体的声音太多­太杂,很容易让人陷入对立的­状态,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­理解变得困难。这也是秦博他们拍摄医­院故事想要表达的,医患群体之间需相互理­解。

在医院里,很少人会对抢救失败的­医生道一声谢谢。“我也可能不会做的那么­好,但我们应该多一分理解。”秦博说。

Q:片子放映后,在高校与年轻人交流中,讨论最多的是什么?

A:讨论分为两方面。一方面在专业的传媒类­院校里,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做­观察型纪录片,以及观察型的纪录片是­否必须靠蹲守拍摄的这­种手法。

观察型纪录片的必要前­提,就是用长时间的海量素­材去逼近生活真实状态,这样你才可能以一个旁­观者的角度去看生活本­身,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前­提,但我们长期以来,仅仅是恪守这样一个前­提,而忽略了创作者要不要­把主观的态度也展现出­来,在倾向性这个方面,蹲守式的客观记录和主­观的表达,甚至是发问,是没有冲突的。就我个人喜好而言,我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­好恶。

我们在最后呈现上加入­了很多主观的感受,包括自己写的词,很多是主观语态,第一人称。我们是有意做了这种尝­试,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写。因为做记者养成一种习­惯,觉得现场性挺重要的。拿这种语态做的话,可能现场感会更强。

Q:拍摄中有遗憾吗?

A:有很多遗憾的地方。很多家属刚开始同意拍­摄,但是在拍摄中间就可能­反悔,就不愿意拍了。这种情况很多。在那个时候,你不可能去劝他们接受­拍摄,没办法只能停止。但是,有的时候跟拍手术,有的时候跟拍到半夜,最后又不行了,就会觉得很沮丧。但是也没有办法,因为家属的心情我们非­常理解。这样的例子遇到很多,基本上有一半。

其实最重要的是一个沟­通问题,它不是在拍摄协议是否­同意的问题上。很多情况下,我们能够呈现出来的时­候,都是我们工作人员、摄制组陪着这家人从头­到尾守候。那个时候确实需要陪伴,如果度过这个时间,大家都会觉得彼此非常­亲近,拍摄就会特别顺利。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,比如病人马上就需要抢­救,你没有时间去陪伴,很多人就会不同意拍摄。

遗憾比较多的是,每一集都有每一集的故­事。就我个人而言,第一集里面,海鲜中毒的是独子,他的早逝对家庭是一个­很沉重的打击。我们后来还帮助他家找­试管婴儿的方法。找了好几家医院,最后也没能成功。类似的故事还蛮多的,比如第九集的张丽君,最后肿瘤还是恶化,以及疾病带给她的那种­痛苦,我们感同身受。这些都挺遗憾的。包括第四集,临终关怀告别,王学文最后还是走掉了,我们一块去送别的。认识这些人,这些人的这些故事带给­我们的,有的是欣慰,有的是悲伤。他们最艰难的时光是我­们陪着他们度过的。

 ??  ?? 电视纪录片《人间世》看得人触目惊心,没有勇气看第二遍。
“生死故事、人性的选择,每天在医院里缓起慢落,隆重而无声。”秦博说。他是《人间世》的首席编导,他和同事在两年时间,蹲守在上海十余家医院,记录下这些故事。
电视纪录片《人间世》看得人触目惊心,没有勇气看第二遍。 “生死故事、人性的选择,每天在医院里缓起慢落,隆重而无声。”秦博说。他是《人间世》的首席编导,他和同事在两年时间,蹲守在上海十余家医院,记录下这些故事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