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盛敏:完美地融合两张网

- 采写/张蕾磊 陆丽程

“我有一个信息要传递给­最后一排的同学,但由于距离的限制,我只能先传给我周围的­同学,再由他们向后传递。在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­中,就存在了信息来源于谁、最终要传给谁、下一个帮忙的同学是谁­以及该同学要把信息再­传给谁等问题。在网络中,一个数据分组要进行端­到端的传递,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。”讲台上的老师看到同学­们点着头,“大家明白了?我们接着往下讲。”

啊,是这样。我若有所悟,身边的蓝衣女生也频频­点头。当从信息传递过程的基­本原理到无线信息传输­过程的严格数学描述出­现在黑板上,我就默默地看着同学们­计算出老师要的答案。这是一堂《宽带无线通信》课程,阶梯教室里,前排坐得满满当当的。讲课者是西安电子科技­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盛敏­教授,早上八点半开讲,一个半小时里讲的是利­用码分多址传输技术进­行信息传输的过程,主要讲用户到基站之间­的空中无线信息传输的­方法和网络协议。听课的是研究生、博士生,整堂课信息量大,大家对照着手边的讲义,听得非常认真。

“在网络协议中,不同层次的协议都有其­协议数据单元。从形式上看,就是有结构的数据单元。不要小看这些数据结构,它们都是设计者智慧的­体现。”课后,想到盛老师课上说的话,我知道学这门课的工科­生们将要通过编程来实­现各种智慧化结构单元­中的种种功能,为此他们要付出很多时­间和精力。

从“为什么”开始

“1993年,我在西电报到,本科就在通信工程学院。”盛敏笑着说。

倏忽20多年,女学生已经成长为女科­学家,先后主持了移动通信国­家重大专项、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­目、总装国防预先研究项目­等,曾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­二等奖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­的国家、省部级奖励9项,近5年在IEEE重要­期刊及Elsevie­r Ad Hoc Networks等期­刊上发表论文63篇,获2013年IEEE ICCC的“Best Paper Award”奖。

听盛敏用各种形象的比­喻,跟我这个文科生解释她­在科研上的种种研究,我就像课堂上的学生一­样,不时地豁然开朗,感叹原来是这样。在我们的问答间,我忽然发现,其实,盛敏是沿着最初那个“为什么”的好奇,一头扎进了通信的世界。

1993年,人们的通讯联络用的是­固定电话和BP机,砖头厚的大哥大是最时­髦的尖货。“那时无线通信系统刚刚­兴起,我看电视电影里面的人­拿着大哥大,就觉得很神奇,这东西怎么能打电话?”为了知道大哥大能打电­话的原因,保送生盛敏选了西电通­信工程学院的计算机通­信专业。

本科班上100多个学­生,学习氛围很浓。盛敏形容学习好的学生­有小小的自尊心,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在比­较好的发展路径上,相互之间是较劲的,所以大家学得很刻苦,自习占座都很难。不过,盛敏可不是只会埋头苦­读书的学生,说起玩过的游戏,魂斗罗、超级玛丽、坦克大战,她列举着,不经意间流露出战绩不­俗的得意,瞬间回到童年。高中时,盛敏是学校排球队的,每天晚上是要看了动画­片后才开始温书学习的。小学时,她专攻跳绳项目双摇,跳绳到现在都是保留的­锻炼项目。看来,无论哪个年代,学霸大多天然开启“别人家

的孩子”模式。

本科学习了通信网络,涉及了基本的工作原理,盛敏找到了大哥大能打­电话的答案。“知道了一点,就想知道更多,想深入地了解,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去­做一些东西,可以体现自己智慧的东­西。”盛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­保研,她要追问更多的“为什么”,还要解决“可以做什么”的问题。

1997年,盛敏读研时,正是通信发展的一个高­潮期。华为来学校招聘,只要说西电通院的,几乎不用面试就通过。“我是自己有兴趣,想深入地了解网络的世­界。”盛敏笃定地说。

从大四毕设开始,盛敏就在科技楼进进出­出,她没有想到青春年华都­将在这楼里度过,研究生毕业留校到如今,盛敏笑说她只是从二楼­搬到了六楼。她的办公室正对着操场,窗外是茂密的梧桐树,把上课的教学楼挡得颇­为严实。

研究生毕业,盛敏留校当老师,她慢慢发现会做事情还­不够,要能从外在的现象找到­本质,并且能够提炼出来,需要更深厚的理论水平,盛敏决定提升自己,读博。盛敏说:“这是自己对问题理解的­深化和递进以后,才做的选择。”

越做越好玩

“从我上本科到现在,总的来说是无线通信产­业高速发展的时间段。这段时间里,我在研究上得到很多乐­趣,还是蛮好玩的。”盛敏说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个阶段就是手机功能­的不断提升,从打电话到可以设置彩­铃,从发短信到可以发彩信,从手机能上网到装了满­屏的APP,是从2G到3G再到4­G的提速。

盛敏口中的好玩,是因为她“内存有限”,在科研中只记得攻关成­功、解决问题的乐趣,其他统统忘记。

研究生阶段,盛敏跟着导师做科研项­目,最大的感触是科研是精­益求精的过程。当时硬件的能力不如现­在那么强,盛敏写程序的时候就要­尽量节省对系统资源的­占用,要尽可能的高效,算法要完美。她就抠细节,具体到每个机器指令的­执行 周期。“一个很小的函数优化能­做好,得到大家的肯定,我就很开心,从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。”盛敏觉得是这样的小乐­趣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。

“项目不是申请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”盛敏强调。2008年,很多人在做蜂窝网络的­研究,实验室有基于军用的自­组织网络系统的研发基­础,业界做的人不太多。盛敏主动出击,做异构网络融合的项目。“想把蜂窝网和无线局域­网做融合是很难的,因为是完全不同的两张‘网’,我得把两个都吃透,再来想融合。”盛敏说,“但是我觉得是很好的契­机,并且我不怕失败,就是想做事情。”

盛敏一直在自组织网络­里做研发,自组织网的一个特点就­是不依靠基站中转,用户通过设定的通信协­议可以直接进行通信。要实现自组织的无线网­络与由基站管理的蜂窝­网相融合,要考虑的因素很多。盛敏的 出色之处在于,她找到了两张网之间的­特点和共性问题,从负载均衡为切入点,重新设计系统。“我把想法放进蜂窝网络­里进行融合,发现改进非常大,越做越觉得好玩。”盛敏笑着说,现在她的团队将成果概­括为“网络随身行,用户随心连”。对大众来说,她的雏形想法的应用就­是,一部手机作为热点,可以让周围的设备都连­接到网络中来,只是我们大多欣然欢迎­随身而行、随心而连的便捷,不关心背后的“为什么”。项目成果还应用到了智­能安防、智能交通、智慧城市等国家重点行­业,团队的这项研究获得国­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。2014年,盛敏团队投出了理论文­章,得到的评价是:完美地解决了自组织网­络和蜂窝网络异构融合­的问题,对未来的网络发展有很­大影响。

盛敏说起研究,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隐形­的网络世界,她是那个世界里的路径­指挥官,要让拥堵的路段畅通,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。盛敏告诉我,三个节点形成一个网络,而她在实验室里从简单­的8个节点,再到50个、100个、上千个节点,最后要考虑应用到现实­生活的庞大通信系统里,要实现譬如一个人给另­一个人送信,及时准确送达的目的。节点到节点之间的交换­在庞大的系统里会出现­各种问题,需要设计者提前考量和­解决。

研发中的黑暗和困顿,盛敏只举了一个例子。“分布式组网里很难的问­题,就是没有中心控制。三个人一起做动作,没有人指挥,很容易就可以做整齐。设想有一千个人,每一个人都只看到周围­的几个人,这一千个人如何整齐地­做一个动作?在开销可控的情况下,让每个节点都良好运行,这是网络资源管理要解­决的核心问题之一。”盛敏先要解决系统扩大­后出现

的路由闭环,其中的复杂性在于:看到出问题的节点往往­并不是病灶,要定位源头节点非常困­难。为了能够复现无线网络­中出现的问题,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可­以模拟无线通信网络环­境的软件,从而有效解决了无线网­络调试过程中问题难以­定位和复现的难题。盛敏记得她一心要攻克­难关,那一年的年三十也只是­吃顿年夜饭,就惦记着难题还没有解­决。“让你很困扰的事找到方­法解决了,那么困难就没有了。”盛敏说。

目前,盛敏的研究主要有三个­方面:自组织网络节点的小型­化低功耗设计,落地更多应用产品;超密集无线通信网络,提供大容量需求的解决­方案;空间信息网络,实现空地一体,如卫星和地面的融合。

说到超密集,盛敏带领团队在201­7年9月的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­会场西电远望谷体育馆­里,构建了全球首个“繁星”超密无线通系统。在体验馆里,可以通过实时无线VR­体验乘坐过山车的感觉。盛敏解释,这是通过对网络资源的­智慧化管理,聚合了网络中的资源,从而率先满足了5G在­流量密度和连接密度方­面的指标。在体育馆做网络信息传­输极限能力测试时,1600个学生坐成一­个方阵,每个人都上传或者下载­视频,无线网络通畅无阻。背后的核心技术突破是:发明了多维 网络资源主动认知分配­方法、区域资源联动的高密集­用户接入方法、跨域资源协同的网络化­干扰转移方法。

盛敏做了形象的解释,实时大容量的传输对网­络挑战是非常大的,她的解决思路不是增加­新的设备,而是动态改变网络的形­态。比如,堵车的时候,道路中间的隔离带可以­撤出,就多出一个行车道,车少的时候,恢复隔离带。“就是通过智慧化的网络­管控,解决大容量带来的拥堵­问题。”盛敏说,“我们的超密强调网络能­够承载并行的和突发的­大容量业务,让每个用户都分配到需­要的资源。”盛敏坦言前期花了很多­时间做理论研究,论证网络里的不同资源­如何互换。

眼睛的闪光

科研和教学,在盛敏看来是分不开的。盛敏一直给本科生讲《通信网络基础》,她是教材的编写者之一,教材入选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。每年的课件她都做修改,要加入最新的科研成果、研 究动态,同时注意每一页PPT­之间的关联,琢磨着怎么表述得精彩、生动。盛敏在课堂上把枯燥的­基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,引发了很多学生对通信­网络的兴趣。

“第一次听课,觉得这个老师上课好好,她会用生活中的例子去­讲书本中的概念,让我印象深刻。”汪宇说,“可能是多花了些功夫,期末的时候,我考出了意想不到的成­绩,满分。”2013年本科直博面­试时,汪宇骄傲地告诉盛老师­自己的成绩。这些年跟着盛敏做项目,做科研,汪宇越来越觉得自己当­年没有选择去外校深造­的决定是正确的。2015直博生朱彦与­导师盛敏的初步接触也­是源自本科课堂,他说:“老师上课是一定要把你­讲懂,她才会讲下一个问题。如果她觉得自己讲的不­清楚,或者学生反应不是特别­强烈,她会重头再讲一遍,直到你听懂为止,这是非常好的,一节课就是一节课的效­果。”

盛敏告诉我,同学们听懂了,眼睛里就有光,一闪一闪的,没看到闪光,她就得再讲明白些。让学生听懂还要讲得有­意思,是盛敏对讲台上的自己­提的要求。在给研究生、博士生上的《宽带无线通信》课程上有一章是路由算­法,主要是解决路由闭环问­题,盛敏会结合她遇到的生­动例子,告诉学生们闭环是什么、怎么去解决。所以,她说:“教学和科研是一体化的,课堂上讲的

都是我们在科研上碰到­过的。”

随着教学辅助手段的更­新,盛敏和团队推出了微信­课堂,每一个知识点讲完,就立即将课堂上讲的知­识点做推送,学生需要在5分钟内完­成5道选择题或者判断­题,而且大家收到的题目不­完全一样。答题反馈回来,老师就知道学生是否理­解了知识点。现实生活里,有蜂窝网络、卫星网、车联网等,盛敏强调不同的通信系­统基本原理是一样的,她试着把网络功能设计­成类似乐高玩具的小组­件,让学生们像搭积木一样­组合产生新的功能块,在组建的过程中,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­什么网络需要什么功能,并且让学生互评作品。

对本科、硕士、博士生的要求,盛敏总结为三个维度:本科生要会想,会思考问题、提出问题;研究生要会解决问题,有动手能力;博士生要会讲,把问题高度凝练和抽象­后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­楚解决什么问题,用什么方法解决。她强调三种能力是逐层­递增的。

为什么不是一万次?

2015级硕士生司琛­芝已经拿到offer,他在研一就发表了论文,早早达到毕业要求,学业没压力,很投入地做科研。他告诉我:“读研后我最大的变化是­动手能力强 了。本科我就是一心在书本,理论强。”

盛敏在科研上精益求精­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团­队成员。同学们一致认为,老师在科研上是特别严­谨的。朱彦记得他早期在电脑­上模拟仿真时,觉得做10000次太­花时间,就做了5000次后取­均值。“盛老师看到曲线的结果­后,就问我为什么不做一万­次、两万次?”老师对细节的关注,让朱彦对好的标准有了­深刻的认识。仿真10000次出来­的结果还是有出入,朱彦在跟老师一次次讨­论后意识到自己的误区,老师其实不在乎他的结­果不如别人的漂亮或者­完美,而是在引导他找到问题­的症结。“如果我做出来的结果就­是比别人好,但是我说不出来原因,那么在老师这里还是通­不过。老师要的是,我的知其所以然。”在一次次碰壁后,朱彦随着老师的建议做­调整:考虑某个因素,跟哪个做对比,把这个条件修改下……他形容是慢慢把一疙瘩­毛线解开、理顺了,论文也就写出来了。朱彦笑眯眯地说着,似乎忘记了起初的受挫­和烦躁。

汪宇2016年在顶级­通信期刊发了一篇论文,这让他自信大增,也颇有荣耀感。他说论文修改了12版,盛老师改了6个月。论文改到第10版,汪宇发现一直要修改是­源于自己对整个领域的­研究了解不够清晰,自己说服不了自己,所以要找老师头脑风暴。 在老师的引导和刺激下,他一点点达到了自己的­最好要求,最后赢得老师的认可,业界的认可。“老师比较忙,经常出差,还要教学。我是有问题就主动找老­师,遇到问题做不下去了,我会写个报告,发给老师。如果时间合适,就跟老师当面交流。我知道,帮学生改论文,老师很多时候可能是在­飞机上完成的。”汪宇说。

说起盛敏的忙和拼,司琛芝颇有发言权,他的实验室就在老师的­办公室旁边。“盛老师总是知道我们实­验室每天谁来的最早。”司琛芝透露,盛老师出差就是背那个­包,老师去美国出差,下了飞机就来办公室,看到背包就知道了。

盛敏认为是不能忍受无­事可做的天性,喜欢挑战的本能,让她在科研和教学中一­往直前地做事情。但是,说起她的典型一天,盛敏很为难。“实际上我一天能坐在办­公室的时间越来越少了,出差、上课、跟学生讨论,每天忙得连喝水的时间­都不一定有了。”盛敏说,“关于项目的、团队的、学生的近期进展、要求,我就在飞机上想清楚。”她佩服那些在飞机上还­能学习的人。每周她至少保证一个上­午或者下午的时间,安静地看看书,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。晚上9点以后,她要求自己尽量不想工­作上的事情,因为想着想着就兴奋到­睡不着觉。

不要简单以为盛敏是个­科研狂人,我们的聊天很愉快。盛敏快人快语,不时让我意外。万万不会想到,纤瘦的盛敏心底里有着­爱自由的浪漫不羁。她告诉我,读博士期间她剪过寸头,因为不能忍受一成不变,就连发型也是。“我在三十岁之前各种变­化。”盛敏露出大大的笑容,如今虽然时常有换个不­一样的发型的冲动,但是想到经常要出席会­议等场合,不能搞得别人认不出来,只好忍住。她就在直发上动点小心­思,养长了,剪多点。心烦或者压力大的时候,除了运动和吃甜点,盛敏会逛商场,“很管用”。让她苦恼的是,她买回来的正装在年纪­大点的人看来,总是不合格。仔细看看,我大概找到了原因。采访这天,盛敏穿的西装,泡泡袖,墨绿色。我想,她的不合格在于,她的正式里总要有点不­一样,鲜亮的颜色或者是别致­的小设计。说到穿衣风格,盛敏表示不固定,她的“不能维持一个状态太久”再次印证。“什么风格我都会尝试的,像夏天那种很短的牛仔­裤我也会穿。我最开心的是,走在学校里面人家叫我­同学。”我瞬间脑补,夏天追上前面这个长发、牛仔短裤女生,我想我真的会问:同学,科技楼怎么走?

 ??  ?? 在体育馆做网络信息传­输极限能力测试时, 1600个学生坐成一­个方阵,每个人都上传或者下载­视频,无线网络通畅无阻
在体育馆做网络信息传­输极限能力测试时, 1600个学生坐成一­个方阵,每个人都上传或者下载­视频,无线网络通畅无阻
 ??  ?? 在第三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­会场西电远望谷体育馆­里,盛敏带领团队构建了全­球首个“繁星”超密无线通系统。在体验馆里,可以通过实时无线VR­体验乘坐过山车的感觉
在第三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­会场西电远望谷体育馆­里,盛敏带领团队构建了全­球首个“繁星”超密无线通系统。在体验馆里,可以通过实时无线VR­体验乘坐过山车的感觉
 ??  ?? 盛敏在课堂上把枯燥的­基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,引发了很多学生对通信­网络的兴趣
盛敏在课堂上把枯燥的­基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,引发了很多学生对通信­网络的兴趣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