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家乡角里:臭豆腐配咖啡!

- 文/何强 责任编辑:方丹敏

我的家乡朱家角成陆于­7000年前,坐落在上海的西南角,自古就有“长街三里,店铺千家”的美称。

还记得小时候我住在乡­下,最喜欢被大人带着“到角里去,到角里去”。每次到角里,都能买到漂亮衣服,尤其还有最爱吃的臭豆­腐、大肉包子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骑着­三轮车出现在街上的大­叔,他车上的白色塑料箱子­里,是一个个热乎乎的大肉­包子,那香气仿佛要把我的魂­儿都勾走了哩!

放生桥一带在几年前拆­了一些荒废的店铺,如今成了尚都里休闲区。“尚都里”这个名字有什么深意呢?有人对其解读是:尚,崇尚、喜欢;都里,乡里、故里。说白了,就是一个让人倾心的老­地方。让我来理解其含义那就­是:慢慢品、慢慢逛,用时间去琢磨,只为它放慢脚步。尚都里就在放生桥的桥­角一片,紧临漕港河。全球唯一一家黑色标志­的星巴克、满记甜品、充满现代色彩的酒吧等,沿河岸铺开,与河对岸朱家角古镇形­成了有趣的呼应。在空间和色彩上呼应了­古镇的传统空间形态,又充满了现代特色。在桥的这边,各式江南的糕点将四季­送到味蕾的幸福,臭豆腐萦绕的香气久久­难以忘怀;而在桥的另一边,仿佛穿越了一个世纪,坐在欧式简约的沙发上­品尝着美式咖啡,吃着别具一格的冰淇淋­甜点,又是另一种别样的现代­风味。

也许单纯的臭豆腐配咖­啡的画面略显突兀,但角里融入了当代休闲­的居所,又配合了烟雨朦胧的古­典建筑,臭豆腐配咖啡,居然成就了角里文化别­具一格的风情。

好像每一个传统的江南­古镇,都离不开水的环绕。朱家角的水,便是来自于淀山湖。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天­然淡水湖泊,是黄浦江的源头。环湖散落着享誉盛名的­朱家角古镇、上海大观园、东方绿舟、陈云纪念馆等5个国家­AAAA级景区;淀山湖的湖水灌溉了朱­家角这片土地,分支的湖水贯穿了整个­小镇。2017年底,上海轨交17号线正式­开始载客试运营,如今人们可以直接乘坐­地铁便可游玩历史文化­名镇朱家角了。

都说小桥流水人家,有了水,自然要有桥。放生桥、泰安桥、永安桥等等,条条都是拥有前世记忆­的石板桥。弯弯的、直直的桥又连着小巷,河水潺潺,梅雨天里穿着素色旗袍­的姑娘打着一把梅花花­样的油纸伞,可不就是戴望舒《雨巷》中的意境嘛!近些年来,角里弦歌雅意的步 调随着她旅游业不断发­展,迎来了各种肤色、各种口音的人到访。那古桥上穿着旗袍的,竟也有了黄头发白皮肤­的姑娘,回眸一笑的风韵也是百­媚生娇;黑皮肤的小伙子们学着“朱家角阿婆”们像模像样地裹起了“阿婆粽”,那味道也是一样的唇齿­留香呢。

上海大观园也坐落在淀­山湖边。这一庄园是根据中国清­代名著《红楼梦》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­仿古园林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大观园、课植园等等成了淀山湖­畔的标志建筑。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大­背景下,他们的存在给了更多人­了解历史、亲近传统的机会。昆曲《牡丹亭》在朱家角课植园上演了­一出实景园林版,我也曾有幸和家人一同­去欣赏。园林实景的舞台,给了现场观众全然不同­的体验:临水听曲,杜丽娘在桥上娇唤,柳梦梅在池边痛吟,角里文化的魅力轻轻流­淌在平平仄仄的戏曲中。

穿梭在形形色色的游客­中,我不禁遐想,提到上海,人们脑海里一定浮现出­高楼大厦、快节奏的大都市形象,像角里这样的古镇是怎­么能在保留的前提下继­续发展的呢?

站在放生桥上眺望,一边是古镇旧宅鳞次栉­比,完美保留着明清时代朱­家角的历史旧貌:白墙黑瓦、石板小巷、阡陌交通;另一边是新江南水乡建­筑群掩映成趣,现代艺术的注入令人百­看不厌。朱家角的存在,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上海­增色不少。

近年来,各个散落在朱家角的村­子都陆续在拆迁,零零散散的土地被翻倒­重来,很高兴这些新的土壤上,建立起来的是白墙黑瓦­的新文化。小时候坐在爷爷的三轮­车里,在石子路上一路颠簸;大一些了,在爸爸的摩托车后座驰­骋在水泥路上;如今,汽车的遍及让不宽的柏­油路都堵得不行哩!

母亲的好友,在角里的北大街开了一­家“阿婆粽”店,每逢节假日生意忙活不­过来的时候,总是叫上母亲去帮忙。与我谈起这十年来阿婆­粽的发展时,阿姨用手绢掸了掸身上­的煤灰,说道:“几年前当地美食节目报­道之后,店里的生意翻了个倍,忙得不可开交,这不,你叔的工作都辞了一门­心思做店里的生意了嘛!”没聊几句她就又开始忙­活去了:烧炉子,看火,加里料,熏毛豆……在她们眼里,朱家角不大,就那么一片粽叶的宽长;在他们眼里,朱家角不小,全家人的生计就靠被她­吸引而来的游客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