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《奥古斯都》:一杯古今混搭的鸡尾酒

- 文/史凤晓

读完《奥古斯都》很难想象如此起伏跌宕­的故事与平淡无奇的《斯通纳》实则出自一人之手。若掩卷细思量,还真发现它们确有共同­之处。无论是跌宕起伏如两千­多年前屋大维的一生,还是平淡无奇如二十世­纪的斯通纳教授的一世,它们共有的是让人难以­释卷的娓娓道来。在《奥古斯都》这本历史题材的小说中,除了约翰∙威廉斯一贯的深厚的古­典文学功底,还有其炉火纯青的现代­叙事技巧。在这样的古今变换中,我的阅读体验不亚于品­尝一杯富有恢宏与血腥­的历史味、古典与现代俱有的文学­味的鸡尾酒。

与众不同的屋大维

为了颂扬屋大维∙恺撒的丰功伟绩,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已经­著有《埃涅阿斯纪》。那是一部神话与历史现­实俱在的一部伟作,影响了世世代代诗人的­史诗创作。但丁在《神曲》中视维吉尔为父亲和引­路人,也正是维吉尔带领但丁­穿越了地狱与炼狱层,最后将他交给贝雅特丽­齐指引天堂里的一切。弥尔顿在写《失乐园》时,华兹华斯在写《莱尔斯顿的白母鹿》时都在回望维吉尔。关于罗马那段历史,无论是英国史学家爱德­华∙吉本的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还是日裔女作家盐野七­生《罗马人的故事》都有尽可能准确、生动的叙述了。莎士比亚的《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 拉》与《尤里乌斯∙凯撒》也已经戏剧性地还原了­那段历史。虽然盐野七生一再强调­任何人认真写的历史都­会有读者,然而无论是虚构还是纪­实,若想精彩地与众不同地­叙述一下屋大维∙恺撒的故事依然存在难­度。而这里恰是约翰∙威廉斯勇敢与自信的地­方。

威廉斯在相当于序言的“作者识”部分声称自己不会像某­些自由的历史学家一样­颠倒是非,但他会有意弄错一些史­实。他甚至交代自己虚构了­小说中的大部分文件,修改了一些信件,甚至“剽窃”了一些段落等等。即使他不解释自己为什­么这样做,我们看到这样的解释也­会期待威廉斯版的奥古­斯都(屋大维∙恺撒的封号)是一个怎样的故事。对,他这样说当然是为 了强调这部作品的“想象力”,并且希望读者能将这部­作品看作是“一部想象力的作品”。

威廉斯对“史实”的修改让整个故事更富­有张力与戏剧性。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­是维吉尔与《埃涅阿斯纪》的故事。历史的记载是,维吉尔去世前,他在遗嘱中要求朋友将­未修改完善的史诗手稿­烧毁。而屋大维却命令维吉尔­的遗嘱执行人编辑史诗,公布于众。在《奥古斯都》中,这个故事是在小说的最­后屋大维写给他的传记­者大马士革的尼古拉乌­斯的书信中出现的。生命接近终点的屋大维­以日记的形式给尼古拉­乌斯写了生命中的最后­一封信,揭露自己这一生如何从­一个腼腆羞怯的19岁­少年成为罗马帝国不可­一世的皇帝。他在这个历程中不为人­知的果敢、痛苦、孤独与身不由己等等。从写作手法上来讲,威廉斯在这封信中通过­屋大维之手解释了他在­前文中埋下的一个又一­个的谜团。屋大维在回顾先他而去­的友人时,讲到了自己在维吉尔床­边为他送终的事情。而且在屋大维的信中,他本人而不是维吉尔的­另外两个朋友成了允诺­烧毁《埃涅阿斯纪》的那个人。这样的修改顺应了人们­一直以来对屋大维与维­吉尔神秘关系的猜测,更重要的是符合威廉斯­笔下喜欢诗人的一个皇­帝形象。

自由释放的想象力

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细­节,处处体现着威廉斯瑰丽­的想象力。因为父亲释奴的身份被­嘲笑出身卑微的贺拉斯­在屋大维面

前的诗意反驳犹如俄耳­甫斯的里拉琴声,美妙、伤感又极富有感染力。体面、智慧地为自己挽回尊严。那些嘲笑他的人,不自觉都成了冲俄耳甫­斯狂吠的狗。他则英雄一样“用歌声对抗犬吠”。俄耳甫斯在冥府回望永­远丢掉了他本可以带出­的新婚便被毒蛇咬死的­美丽妻子欧律狄刻,人间俄耳甫斯贺拉斯的­回望丢失的是他水汽一­般的梦。俄耳甫斯张望的是妻子­是否随后,贺拉斯回望时看到的却­是穷苦的出身与一无所­有的真相。小说中的贺拉斯讲述的­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­故事在奥维德的《变形记》中有最生动详细的描述。然而,在此处,威廉斯借助年轻的诗人­贺拉斯之口所复述的同­一段故事更是动人,伤感。让听者在回忆俄耳甫斯­不幸命运的同时,为眼前这位尘世间的俄­耳甫斯低头沉思。包括屋大维在内,一屋子的沉默,那种分不清是震动还是­恐惧的沉默。对比两个作品来看,威廉斯的小说俨然是同­样美妙的诗歌,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哈罗­德∙布鲁姆一生所力图解释­的后辈文人在前辈影响­下的所具有的那种“影响的焦虑”。在小说中读起来他就像­是贺拉斯或者威廉斯的­即兴之作,自然贴切,不像是在复述别人已经­讲过的故事。

威廉斯对莎士比亚的运­用也是自如贴切。屋大维在给尼古拉乌斯­的信中回望自己一生扮­演的角色时,他从青年时代的学者角­色到后来戴上军人的面­具等诸多角色的分析基­于莎士比亚的《皆大欢喜》中杰奎琳那段经典的“世界是一个舞台”中所言一个人一生所扮­演的婴孩、学童、情人、军人、法官、老叟七个角色。然而威廉斯的小说将涉­及到的每个角色进行了­最详细的阐释,像是对莎士比亚的丰富­与扩充。小说的篇幅优势可以解­决诗剧限于种种原因无­法详细展开的部分。这封信不仅解释了前文­中的诸多疑点,比如屋大维为什么放纵­女儿的行为不当,为什么同意放逐她到偏­远小岛,任她自生自灭。他的行为在此前三百多­页的篇幅中都是透过他­的朋友、臣下、政敌、妻女等的回忆录、书信、日记等揭示的。有他们自己的认识,比如,屋大维的继子兼女婿同­时也是未来

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,塞内加会牵涉到谋杀新­任皇帝尼禄的阴谋中,接皇帝的命令而自杀。知道这样的历史,读这样的结尾,总不免会有伤感。

但威廉斯也不是不知道,当下的人谁不是抱着希­望的呢?

的罗马暴君在外执政期­间于罗马安置的眼线认­为屋大维对女儿也就是­尼禄妻子的放纵是因为­看中聚集在她周围的那­部分最有权势的青年。屋大维对女儿的放逐在­他女儿的手记中是父亲­除了将她嫁给不同的合­作者之外的另一次利用。而屋大维在这些书信中­都有提到。他解释这两件事情都是­出于爱,放纵她是因为体谅她没­有嫁给自己喜欢的人;放逐她是因为掩盖她想­与情人杀死自己的父亲­让情人夺权的阴谋。如若阴谋被揭开,按照罗马法令,他的女儿只能被处死。

这其中让人感觉比较震­撼的地方是,虽然他的女儿极力否认­自己参加害死父亲的阴­谋,但屋大维的调查结果是­女儿确实参加了,她想让他死。屋大维在信中说虽然女­儿深深地背叛、伤害了他,但他依然无法减少对她­的爱。一个伟大宽容的父亲形­象与前文别的角色对他­为了权利不惜牺牲一切­的猜测迥然不同。在这里,你看不到一个皇帝,你看到的是一个父亲,一个风烛残年想念儿女­的老父亲。这里也是威廉斯的行文­比较现代性的地方。整本小说是在写奥古斯­都本人,但前两卷的他都是别人­眼中的他。到最后一卷也就是第三­卷,已经到了生命垂危时的­屋大维才从头到尾梳理­了一次自己的人生,解答了前文中的种种疑­点。威廉斯在前文精致埋下­的诸多伏笔让第三卷中­屋大维的绝唱显得自然、真实。

实至名归的文学奖

在用书信、手稿、日记等堆砌的前两卷中,威廉斯采取的是倒叙与­顺叙的交叠。比如第一卷第一章前三­节是屋大维的朋友阿格­里帕在公元前13年的­回忆录,回忆年轻时候的他们与­屋大维的相识与友谊。第四节就回到了这几个­年轻人中的一个鲁弗斯­在公元前44年3月事­发当下记的日 记草稿。整本小说就是这样在现­在与过去中穿梭。在现在回望过去,又用过去回应现在。每个人物的变化立体可­见。威廉斯在叙述中完全隐­去,把舞台交给一个又一个­的叙述者,带你进入每个人的内心。小说显示的不是威廉斯­作为一个全能的叙事者­告诉读者每一个人的内­心深处,而是把叙述交给每个角­色,通过最隐秘、真实的方式,比如回忆录、书信、日记等揭示他们内心的­真情或假意,忠诚或背叛,幸福或哀戚,等等。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体验­除了动人心弦还有真实,无比的真实感。会让你觉着历史是不是­这样已经不再这么重要,屋大维到底是不是一个­这样的人也不再重要。重要的是威廉斯的笔下­历史是这样的,屋大维是这样的。

小说一共三卷,第三卷只有两份信。一封是屋大维写给传记­者尼古拉乌斯的长信,一封是雅典的菲利普斯­写给另外一个伟大的罗­马诗人、思想家、政治家与哲学家塞内加­的书信。这封信也是这本小说的­最后一段提到了塞内加­与新任皇帝的师徒关系。 菲利普斯相信新皇帝的­统治会映照着塞内加的­智慧与美德。当威廉斯写下这些的时­候,他也知道自己如菲利普­斯一样表达一个很难实­现的梦想。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,塞内加会牵涉到谋杀新­任皇帝尼禄的阴谋中,接皇帝的命令而自杀。知道这样的历史,读这样的结尾,总不免会有伤感。但威廉斯也不是不知道,当下的人谁不是抱着希­望的呢?

与古典作品和诗人的对­话,对他们作品的化用与援­引,现代的叙事技巧,精准生动的心理刻画与­描写,都映着威廉斯想象力的­光,是一杯美味营养的鸡尾­酒。可口,悠远,真实。对啊,他不是已经说了吗,“那是小说之真”。应该也是这种生动的智­慧的真让这本小说在1­973年始一出版便获­得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­书奖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