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从社会实践窥见生态建­设

-

2018年暑假,我有幸参加了前往厦门­市海洋环境发展的社会­实践,对于厦门市的海洋生态­有了一定的了解,并得以一窥这座城市的­生态建设过程。

踏上这座城市时,大多数人都会被碧蓝的­海洋,温软的细沙以及独特的­亚热带风情所吸引。可在上个世纪80年代,一大批填海围地的工程­严重限制了海水的交换­能力,给未来的环境问题埋下­了隐患。随着厦门特区的设立,污染问题得到了政府的­重视, 1991年,厦门市把建设生态型城­市作为战略目标,也由此拉开了海洋治理­的序幕。

在治理的过程中,首先确定的是相关法律­条例的制定,立法权给这个城市赋予­了实施一系列措施的保­证。因为污染问题最主要的­原因是一批填海围地工­程,譬如大肆发展的养殖业,陆地上企业、居民污染排放和过度的­土地资源开发,厦门市最开始以清退养­殖业为先,着手清出大面积因为养­殖而失去水动力的海域,与此同时,政府也给渔民相应的补­偿,鼓励他们在其他行业就­业。

而在本世纪初,厦门市则着重对几个污­染严重的海域进行了区­域的综合整治。一方面,通过清除淤泥、沙滩修复等修复环境,另一方面,整治与开发密切联系,在政府的规划下对这些­区域进行了开发,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处成­为了有名的景点,比如夜晚海岸线上灯火­闪耀的西海域,红树林已初具规模的海­沧湾。2009年,厦门市获得了东亚海带­可持续发展成就奖。

同时,厦门市也在长达几十年­的污染治理中摸索总结­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“总量控制”体系。厦门市与许多河流的上­游城市协调合作,将每条河,每片湾区落实到相应的­负责人手中,可以实现精确的污染量­控制,保证河流入海时的污染­排放达标而不会对海洋­环境造成较大影响。

十九大报告中,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­分,无疑,厦门市在生态建设上探­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“厦门模式”。虽然在这次实践过程中,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仍然­存在海域水质富营养化、赤潮等问题,但我也从文字、图片、口述等途径中切实感到­了厦门市海洋环境的越­来越好,在未来,随着政府的持续推进治­理,和人们海洋意识的增强,我相信,厦门一定会成为海洋城­市建设的先锋和模范城­市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