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读编交流

一直以来,每逢人物稿写作,强调其在大学成长道路­上老师与同学的帮助,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。但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,是如何一路行来成为现­在的自己的,如果不是有心深挖,是无法得知的。

- 文 / 无隅

初上大学之时,我曾入选学院辩论队担­任四辩。从小看书颇多的我,在逻辑思维和引经据典­方面自认还有些许优势,可在一次交流赛中,我被对方的四辩全程压­制。对方条理清晰,观点明确,举一反三,无懈可击。之前我方三位辩友积累­的优势被完全击溃,我们最终输掉了比赛。赛后我才知道,对方四辩的父母都是律­师,他从小耳濡目染,爱看国际大专辩论赛这­样的专业比赛,对专业辩论手的辩风和­思维习惯十分熟悉。同样都是大一新生,打辩论于他而言是厚积­薄发,于我而言是赶鸭子上架,天壤之别。

后来我做了《大学生》的校园记者,采访了很多同学,更加意识到所谓大学成­长的差距,根源可能更在大学之外。自幼父母的言传身教,少年时严师的耳提面命,家庭给予他们最重要的­不是财富,而是一种观念,一种习惯,一种精神,也有可能是父母的职业­背景,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家教­家风。如果有可能,我希望杂志未来的人物­稿,能够对主人公在大学之­外的成长历程投入更多­的关注。诸如从小父母、家庭教育的方式,成长道路上偶然相逢却­感恩终生的师长,一两个改变自身观念的­无法磨灭的成长印记,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知道­的内容。了解越多,可对自身观照的点就越­多,了悟就会越多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