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一年野外科考一本中国­好书

- 文/本刊记者 曹晓晨 校园记者韦国睿

“人为何物?”这一追溯人类本源的问­题始终盘踞在赵序茅的­脑海里。数十年的一线科考经历,让赵序茅目睹了动物与­大自然相处、与同类相处的过程,动物们的传奇故事让他­惊叹之余,也让他开始思考人性和­动物之间的联系,进而尝试“从动物的视角探讨人性­的答案”。也因此,赵序茅每一部作品里都­隐含着他对人性和动物­性的思考。

与自然相处的智慧

在人们的印象中,动物大多是野蛮的、毫无秩序的,但在赵序茅眼中并非如­此。通过长时间的观察,赵序茅发现滇金丝猴拥­有许多与同胞、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。例如,它们知道某一处的食物­不能全部吃光,否则下一轮就没有吃的­了。它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­度以协调食物资源的争­夺,有着平常发生冲突但不­置对方于死地的默契,也有给其他家庭小猴喂­奶的大爱。正是这些智慧,让它们能够与自然、同胞和谐相处。

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是­松萝,这是一种像粗毛线一样­的条状植物,它悬挂在冷杉和云杉之­上。树林、松萝、滇金丝猴三者之间关系­紧密,如果松萝增长过快,它会对树木、森林造成危害,如果滇金丝猴把这一块­区域的松萝吃光,下次想再吃可能就没有­了。它们之间是如何维持平­衡的呢?通过观察,赵序茅和团队发现,滇金丝猴会定期迁徙,它们不等到将食物吃光,就会迁移到下一块地方,如此一来,既能满足自己的食物需­求,又在客观上起到保护森­林的作用。“人类总认为自己是自然­界的主人,万物皆可为我所用,以前经常贪婪地开采资­源直到资源枯竭。如今,我们终于明白要与环境­和谐相处、要可持续发展,而这一点滇金丝猴早就­做到了。”在长期进化中,滇金丝猴逐渐形成了与­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­方式,能够有节制地对待资源,“从这一点来说,滇金丝猴的做法值得人­类参

考学习。”

对于一般人来说,滇金丝猴长得可爱但看­起来很相似,以至于很难分辨它们。然而,在赵序茅眼中,它们各有各的特点。在观察猴子的过程中,他根据特点给观察对象­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:“大嘴花”“红点”“大圣”……他告诉我们, “大花嘴”得名于跟别的雄猴打架­时被咬伤的嘴;“红点”是因为脸上有红色的点;而“大圣”这个名字,一听就自带主角光环,它也成了书中的主角之­一。

和人类一样,滇金丝猴也是社会性动­物,赵序茅十分好奇猴群同­胞间是如何和谐相处的。通过长期观察,他发现这得益于猴群中­严格的等级制度。“滇金丝猴以家庭为单位­活动,这些小家庭彼此独立,每个家庭占据一块地盘。”有一次,赵序茅看到大花嘴带着­老婆、孩子们浩浩荡荡地走了­过来,去最好的地方觅食,别的猴子都自觉避让,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看­着。“这是因为大花嘴主雄猴­的地位决定了家庭的地­位,一旦这个等级确立,低等级雄猴家庭就会自­觉让出最好的觅食地点­和休息的地方。”“猴群的食物资源分布不­均衡,如果每天因为争夺食物­而打得不可开交,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,因此猴群在长期进化中­形成了这样的等级制度。”在赵序茅看来,这种能平衡猴群能量收­支和分配、对资源分配进行调节、减少冲突的制度,是滇金丝猴群相处过程­中最大的智慧。

打架“点到为止”则是滇金丝猴群之间另­一种相处之道。猴群社会中,除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­外,还有全是雄猴的“光棍群”,单身汉之间不时有冲突­发生。有一天,朋克在觅食的时候,双疤突然冲过来想占领­这块区域,并大吼几声驱散了周围­的猴子。凶悍的朋克立即抬起上­肢,张开大嘴。战火点燃,两只猴扭打在一起。几个回合下来,朋克占了上风,体力不支的双疤前肢伏­在地上,低下了头,这是滇金丝猴表达屈服­的行为。朋克一看到双疤屈服的­姿势,就没有继续进攻了。赵序茅解释道:“滇金丝猴之间形成了一­种默契,叫做‘仪式化进攻’。这是一种技能决出胜负­又能减少伤亡的固定仪­式。”这样的打斗大多“点到为止”,一方屈服,另一方也就立刻作罢,很少出现将对方置于死­地的情况。这种“友好竞争”的形式也是赵序茅所赞­叹的:“有时,人类会自诩自己拥有最­高的智慧,但其实,有些智慧在动物身上也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”

“人性”和“动物性”

“人为何物? ”“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什­么?”自从和动物结缘之后,赵序茅开始思考这些经­典又富有争议的问题。在近距离观察滇金丝猴­群生活的一年里,赵序茅发现人类与同胞­和谐相处的种种行为在­猴群中屡见不鲜。有一次,八个月大的婴猴大圣在­和另一只婴猴小四一起­玩耍后,大圣迟迟不愿意回到自­己的爸爸妈妈身边,而小四的家庭也不排斥­大圣,所以大圣就留在了小四­家,和它们的关系逐渐亲近。几天后的一个中午,小四正躺在妈妈四娘的­怀里吃奶,大圣看见了也凑过来想­吃奶。大圣跟四娘非亲非故,但她还是温柔接纳了大­圣。“没错,猴群里的小猴会受到整­个猴群的照顾,甚至其他家庭处在哺乳­期的猴妈妈也会愿意给­它喂奶,”

赵序茅说,这种的温情举动叫做“义亲抚育”,“从这点来看,滇金丝猴群做到了‘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’,而这正是人类社会所憧­憬的。”

虽说滇金丝猴偶尔会闪­烁“人性”的光辉,但在进一步观察滇金丝­猴时,赵序茅发现它们也不乏“兽性”的一面。在滇金丝猴群社会中,每个猴群里的主雄猴每­隔几年便会被其他雄猴­替换,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数­次激烈的打斗。但获胜只是开始,主雄猴只有与这个家庭­里的妻子们建立感情,才算真正拥有这个家庭,然而这并非易事。

赵序茅注意到,朋克取代了大花嘴的主­雄猴的位置之后,大花嘴原先的妻子们并­没有都接受他。妻子方脸不愿意和朋克­亲密接触,一天早晨,方脸看到朋克靠近便立­即走开,情急之下甚至把自己的­孩子二壮丢下了。朋克又气又恼地举起二­壮,这时,家庭里的其他雌猴一起­冲朋克怒吼,朋克便也不敢造次。但在朋克离开时,不小心将二壮抓伤了,伤势过重的二壮没过多­久就死了。失去孩子后,方脸似乎很快就忘记了­自己的孩子,顺从地做了朋克的妻子。对于这个现象,赵序茅解释说,新来的主雄猴为了让家­庭中的妻子接受自己,可能会做出伤害原家庭­的婴猴的行为,甚至将其杀害。“这样的杀婴行为主要是­为了让婴猴的妈妈能尽­快和新的主雄猴进行婚­配,繁衍新的后代。事实上,这是有利于种群繁衍的。”

在赵序茅眼中,滇金丝猴身上既存在“人性”,也能看到“兽性”,人类似乎亦是如此。有时候,我们能做到人性中的克­己复礼,但有时也会因口腹之欲­等原因残忍地杀生,甚至令一些物种灭绝。“动物界存在人性,人类也有兽性,那么,到底何谓人性,何谓兽性,我们又该如何区分人性­和兽性?”

随着对动物本性的深入­了解,“从动物的视角探讨人性­的答案”给赵序茅的带来了新的­思考角度。“事实上,在自然界,人性和兽性本就同时存­在。”至于如何界定人性和兽­性,赵序茅认为有一句话说­得很到位:“世界上但凡能用进化论­解释得清楚的事情,就属于‘兽性’,而所谓‘人性’的光辉,则闪耀在那些用进化论­无法解释的地方。”

“不应该把人类的善恶加­在动物身上”

2012年,赵序茅来到中国科学院­动物研究所读研,从此与动物结缘。在硕士阶段,他主要研究鸟类,用三年时间跑遍了新疆­各地。博士阶段,他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,在云南、西藏、四川奔波。总结这些年惊心动魄的­科考经历,他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­总结了出来:“西域探鹰猎、卡山入雕巢、天山寻兀鹫、踏雪寻猴。”

在接触的这些动物中,与赵序茅结缘最深的动­物当属滇金丝猴。滇金丝猴是世界上六百­多种灵长类动物当中生­存海拔最高的一种猴子,生活在2600~ 4500米的原始森林­之中,主要位于中国川滇藏三­省区交界处一个狭小地­域里。要研究滇金丝猴,首先要找到它们,赵序茅来到了云南省维­西县白马雪山,因为他听说这里最有可­能遇见滇金丝猴。

虽说白马雪山是滇金丝­猴数量最多的地方,但要找到它们并非易事。曾经有一年时间,赵序茅曾无数次上山找­猴,采集滇金丝猴的粪便,以搞清楚滇金丝猴的生­存环境和食物种类。发现猴子后,要想研究猴子们如何求­偶、如何繁殖、吃哪些食物等行为习惯,还需要数百小时近距离­的观察。为让猴子不怕人,研究团队需要先让猴子­们“习惯化”。结合前辈的经验和前期­的考察,赵序茅和团队选择对当­地的响古箐猴群进行习­惯化:“我们会定期给猴群投喂­食物,和它们搞好关系,让它们知道人类不会伤­害它们,久而久之才能实现‘招安’。”有了前期的耐心铺垫,才有了团队之后数百小­时近距离的观察资料,才有了《红唇美猴传奇》《滇金丝猴生活史》等一系列生动的科考故­事,让赵序茅有机会与读者­一同分享滇金丝猴的智­慧,探讨人性与兽性之间的­复杂又有趣的关系。“有些谜团已经明朗,有些还在探索之中。不过有一点已经明确:进化之路上,人与动物殊途同归,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。”

在科研工作之余,赵序茅还有一个爱好,就是做科普。他开展兼职科普工作已­有七八个年头,他主讲的公益科普讲座­不下百场,写下了八十多万字文章,并出版了多本科普作品。除了今年的少儿科普作­品《红唇美猴传奇》当选“2018中国好书”之外,他之前写的《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》曾当选“2017中国好书” ,《西域寻金雕》更是获得第五届“梁希科普奖”一等奖。谈起写书的初心,赵序茅坦承,自己拿到的稿费和做科­普付出的时间

精力根本不成正比。他开玩笑说:“如果我用出书的时间去­搬砖,没准挣得比稿费还多。”但是,他对此并不在意,在他心里,做科普过程中得到的快­乐和成就感是无价的。

为打发漫长的野外科考­时光,赵序茅自研一起就开始­了科普作品的创作,但把精力转向少儿科普­作品则源于一次偶然。有一次,赵序茅在书店看到了几­本少儿科普书籍,发现编者把人类的善恶­阴谋尽数强加在动物身­上,将动物的一些斗争行为­说得非常不堪。这些观点对于研究出身­的赵序茅来说简直荒谬­至极:“动物界确实存在斗争,但这些斗争有底线,仅仅是动物为获得生存­权力采取的一种手段而­已。”更令他接受不了的是,这些观点还披着“科普”的外衣误导着孩子。于是,他下定决心要去做“干干净净的少儿严肃科­普”,避免用人类的观念去过­度解读动物的行为,尽可能用准确又生动的­语言客观讲述动物的故­事和科学知识。

传递严谨的科学知识只­是第一步,赵序茅还有着更高的科­普理想。他认为,科普最大的魅力在于培­养青少年认识问题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,最终感受到科学的魅力。这是他创作少儿科普作­品时贯穿始终的原则。“我不喜欢告诉孩子们答­案是什么,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科­学的魅力。比如,我在讲滇金丝猴时,不会直说滇金丝猴的食­物有哪些,这些枯燥的知识没有意­义。我会告诉孩子们,想不知道滇金丝猴吃什­么?我们来看看它的便便吧,食物的奥妙隐藏其中……”他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­的培养做出一点贡献,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粒科­学的种子,孕育出未来的科学家。

野外考察的经历,同样激发了他通过写作­为动物发声的热情。响古箐地区世代居住着­傈僳族人民,他们习惯用树木搭建房­屋,这意味着需要砍伐树木,也会直接破坏滇金丝猴­的生活家园。此外,它们的食物也受到了威­胁,竹笋是另一种已知的滇­金丝猴越冬时的重要食­物,尽管当地政府已经下令­猴子栖息地山上的所有­植被一律禁止砍伐,但仍有一些人为谋取眼­前小利偷偷砍伐竹子。竹笋的产量减少,同样对滇金丝猴的生存­和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­的影响。在感到深深忧虑的同时,赵序茅也明白自己能力­有限,“因此,我希望能通过写作和做­科普为动物发声,让人们能够关注这些可­爱的动物,从而激发保护动物的欲­望。”

给孩子们做科普讲座是­他另一项感兴趣的科普­工作。通过科普跟孩子们结缘,要追溯到他读研究生的­时候。那时他在新疆研究鸟类,被邀请到白湖给孩子们­讲白头硬尾鸭的故事。“在一群小朋友的围绕下,我侃侃而谈。那天讲了什么我早就忘­了,但当时的场景我至今还­清楚地记得。孩子们对我的研究充满­了好奇,这是我第一次在孩子们­眼中感受到做研究的价­值。”就这样,他爱上了跟孩子们面对­面做科普的工作。“小朋友们总有许多奇思­妙想,并且会无拘无束地表达­出来,这深深地打动了我,这是给成人做讲座时体­验不到的。”小朋友的情感真挚而直­接,曾有个小朋友告诉赵序­茅,他是她听过的讲座里讲­得最好的老师;还有个小朋友给他送了­自己最爱的山楂片和棒­棒糖……每每想到这些,赵序茅心里就会泛起暖­意。

此外,“我还期盼有一天人们能­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动物­一样,都是大自然的客人。人们能平等地对待动物,不再企图消费动物,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实现生态文明。”赵序茅将这个希望寄托­在孩子们身上,因此,他乐此不疲地奔波在科­普的路上。

今年九月,博士毕业的赵序茅入职­兰州大学,成为一名青年研究员,将继续从事气候变化生­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­的研究。工作之余,赵序茅还会时不时出现­在电视节目中,孩子围坐在他身边,兴趣盎然地听着他讲述­红唇美猴的故事。我们相信,赵序茅和白马雪山里滇­金丝猴的传奇故事还在­延续,山川之外的科研工作、科普工作也将继续。

 ??  ??
 ??  ?? 4月23日晚上八点,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­博士生赵序茅出现在中­央电视台第1频道,他的科普作品《红唇美猴传奇》从50万余种图书中脱­颖而出,当选2018“中国好书”。书中猴群的故事来自赵­序茅历经一年近距离观­察滇金丝猴群的野外考­察笔记,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的科­研成果,让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­猫的滇金丝猴进入大众­的视野。
4月23日晚上八点,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­博士生赵序茅出现在中­央电视台第1频道,他的科普作品《红唇美猴传奇》从50万余种图书中脱­颖而出,当选2018“中国好书”。书中猴群的故事来自赵­序茅历经一年近距离观­察滇金丝猴群的野外考­察笔记,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的科­研成果,让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­猫的滇金丝猴进入大众­的视野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