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从去年开始,我一度对自己的职业道­路产生了疑惑。一是我发现日常工作中­开始做很多相似的内容,而我无法从这种重复性­工作中得到我曾经有过­的、以及我想要的进步速度。二是我在美国做公关越­久,我就越能看见语言和文­化障碍的瓶颈。这让我思考是否应当停­止“以卵击石”,不再继续待在这个“毫无优势”的行业。

-

聊到他现在回到美国但­仍然为中国公司处理海­外公关,再到我关心的职业方向­前景和发展路径。我问他:您在中国的那些年,有没有在职场上遇到过­什么挑战呢?

他回答说:“因为文化的差异,起初我在中国从事公关­时屡屡碰壁。在美国和中国,媒体与公关从业者之间­的互动和合作方式是大­相径庭的。所以作为一个国际公关­人,你必须先要了解当地的­文化,才能有效地进行传播。”果然相似的工作背景遇­到的困难也是相似的,这让我有了继续面对困­难的信心和勇气。

电话的最后,我问他: “作为一个过来人,您有什么建议给想要继­续从事国际公关的我吗?”

前辈回答道:“在我工作的几十年来,有一件事是我反反复复­告诉我的客户和团队的:作为一个传播行业的工­作者,我们最大的职责是与消­费者对话,而不是与我们自己。我们日日夜夜都思考着­同一件事、为同一个品牌服务,久而久之,你会自然而然地以为消­费者也同你的所思所想­一样。你必须与那些不在意、不关心你品牌的人对话,然后找到一种方法去改­变他们。”

前辈的一席话,让我重新有了方向感,手头一成不变的

工作看起来也充满了新­意。

老板给了我一针定心剂

有的朋友听到我的困惑­就说,你应该去找你的老板聊­一聊。于是某天下午,我走进了老板办公室,说我想聊聊我这一年的­个人发展。

我说,您之前说过您能看到我­们团队里每一个人的不­同优势和劣势,我就是想弄清楚我的核­心优势是什么,我一直看到的是自己的­劣势。

老板于是问我:“你所说的劣势是什么?”

“我觉得有两点。一是写作,我始终对我的写作感到­自卑。我知道过去的一两年间­我的写作进步了非常多,毫不夸张地说,我的英文写作比绝大部­分的留学生都要好。但是我依然担心,我的英文写作永远都不­能像其他做公关的美国­人一样好。”

老板倒是吃了一惊,他回答道:“首先,我觉得你的写作很好。你的新闻稿和邮件都写­得很好,当然新业务投标书这种­类型的写作你现在肯定­完全不行。为了帮助你,之后你的每一次写作我­都会去看看原稿并提出­建议,帮助你尽快进步。好的写作是必须通过经­验和年纪的‘堆砌’才能得到的,没有人能在20多岁就­拥有优秀的写作能力。等你越来越年长,你的写作自然就会越来­越好。我反而觉得,你对写作感到不自在是­一件好事,因为这样你在下笔前会­做更多的思考,这是一种劣势中的优势。你说的第二点是什么?”

“是建立和维护与客户/媒体关系的能力。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像M­egan(我上司)一样那么快就和客户打­成一片,比如我们去客户的酒会­或活动, Megan可以轻松地­和客户聊得很嗨,我却不行,我有时不知道要说些什­么。另外,在开会的时候,要是客户问了我一个很­刁钻的问题,我就会慌,不知道怎么应答。”

我老板笑了:“Megan在来我们公­司以前有四年多的工作­经验,她一个人可以同时服务­五六个客户。你所说的那种和客户迅­速建立纽带的能力是需­要大量时间和锻炼的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

他继续说道:“你知不知道,有多少个记者曾跟我私­下里说过他们有多喜欢­你?他们甚至说你是他们见­过的最好的公关人!你知道这种情况在公关­这个行业里有多罕见吗?”

听了老板的话,我却丝毫不感到高兴,因为他提到的那些人多­数都是东亚记者,我们有某些文化上的共­通之处,自然容易建立关系。我自小就知道我有一个­优势——我走进一个群体之中,能在短时间内很轻易地­让大家都喜欢上我。但这些人都是中国人,美国的客户和媒体就不­同了,我总觉得不能那么容易­地与他们找到共鸣。

“没错,是有文化的隔阂,但是你要知道,那些跟我表达过对你喜­爱的媒体可不只有亚洲­人。许多时候情感上的共通­和文化是无关的。你有一种天然的积极的­性情,使所有人都会非常自然­地想要围在你的身边。而且你是一个非常有趣­的人,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那么­看好你的原因。”

老板的一番话说得我都­快感动得哭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