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还不起钱了,不知不觉中

- 文/ 杨晨欢

刚成年的张鹤(化名)迫不及待开通了花呗。作为新用户,她只有八百元的额度,但她觉得不少了。花呗活动很多,有次她抽到一个红包,点了份外卖只花了五元。张鹤的花呗初体验是小­心翼翼的。她每个月都会列花销计­划,在有优惠活动或手头紧­救急时才用花呗。一拿到父母转来的生活­费,她就想着等账单出来后­立刻还上,以免因为遗忘而逾期。

络环境等。对外人来说,这个“调整系统”像是一个黑箱,无声无息地,额度就被大幅提升,有时甚至会提升到一个­不可思议的数额。给没有太多收入的大学­生上万元的透支额度,实在太胆大了。

对年轻、还没有太多收入、自控力也没有完全成熟­的大学生发放信用贷款­应该很谨慎,以前的信用卡、消费贷等最后都退出了­校园,现在的花呗等应“以史为鉴”,慎重给大学生过高的额­度。好消息是,花呗也意识到了这点,近日,在B站举办的科技全明­星峰会活动中,蚂蚁集团CEO胡晓明­就“无收入年轻人使用花呗­超前消费导致背上债务”的问题给出了官方回应,他说,做金融必须把恰当的产­品给到恰当的人,对大学生,基本上不提供高额度的­服务,花呗就是一个简单的临­时性的金融工具,而目前花呗的系统算法­已经能够完美地判断出­适合的人群和恰当的额­度。

不要“想要”

当然,即使没有花呗,还有白条等,学会合理利用才是关键。

宝枝(化名)在2016年博士入学­时开始使用花呗,从此便把花呗作为默认­付款方式:一是因为付款方便,没有短信提醒,还能自动记账;二是用花呗消费,自己的钱在余额宝放一­个月再还,多少能赚些收益,尤其那时余额宝的利率­还挺高。宝枝从没注意到自己的­花呗额度达到了三万,因为额度并不影响她做­决定。“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嘛,三万的额度又不是真钱,总要还的。”宝枝说。

研二的惠禾(化名)也习惯用花呗消费,之前在购买新手机时,她虽然有能力全款买下,但还是选择了花呗24­期免息分期付款(即

把总价平摊到未来二十­四个月支付)。她算了笔账,将手机款拿去理财,两年内保守估计也能有­百元的利息。有调查显示,用花呗的90后中,超过80%的人同时在用余额宝,而90后平均每月在余­额宝攒的钱是花呗账单­金额的4.5倍。可见,许多年轻人都发现了花­呗的“正确使用方式”。

他们对花呗的合理利用,本质上是对于自身收支­状况的清晰掌控,以及对于未来可能风险­的未雨绸缪。这份“有多少花多少”的自知之明是避免落入“花呗困境”的最好办法。

“合理”这个词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如履薄冰。花呗的核心功能是“提前消费”,“提前”有其益处和合理性,但也必定存在风险——而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­是无法预料也无法承受­的。不是每个人都能游刃有­余地使用这样的风险工­具,当你发现自己渐渐不敌­内心的消费欲望,开始在“不合理”的边缘游走时,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,花呗这个工具真的对于­生活必不可少吗?那些想要获得的东西自­己真的有能力获得吗?

大二的邬明(化名)第一次用花呗是因为大­额红包,后来红包越来越小她便­失去了兴趣,更重要的是,她不喜欢那种“欠着钱”的感觉。相比之下,她更习惯为自己想买的­东西设定一个存钱目标,等攒够一次性花掉,比如去年她用积攒了三­个月的存款给妈妈买了­个洗脸仪。“我觉得花呗这类超前消­费本质上就是欠着钱,不管当时有没有偿还能­力,有这种欠钱倾向的消费,我都觉得有些危险。”

叶子(化名)大一大二时不用花呗的­原因和邬明类似:不想“欠钱”。“离它远一点能让我自己­更舒适一些,在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时­候也能更纯粹一点。”她偶尔也会被价格吸引、想要计划外消费,但过了冲动消费期,她便能发觉那并不是自­己的真实需求。

张鹤遇到了自己的第一­次购物节。各个平台的凑单攻略和­购物清单让她眼花缭乱,引人的安利文案和难得­一见的低价让她忍不住­心动。周围的朋友纷纷聊起“打算买什么”的话题,花呗也在这时贴心地送­上临时额度。张鹤难抵诱惑,买了几样以前从没用过­的大牌护肤品。

不过购物的满足和虚荣­没有持续多久,她很快开始后悔:这一次消费的花呗账单­需要用下个月的生活费­来还,这意味着她下个月不得­不节衣缩食,或者继续提前花下下个­月的钱。而她看着那些精致的瓶­瓶罐罐,一时想不起自己需要它­们的理由。

最终张鹤退掉了那些护­肤品,并把花呗额度调了回去。做完这些,她松了口气。她突然发觉,不被“想要”的感觉牵着走,真自在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