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专题·疫情、记忆与省思

- 文/陈玉滢

2020年是我本科毕­业的年份,因为在大三已经确定保­研北京大学,对于相对没有就业压力、升学压力的我来说,疫情期成了一段提升自­己、超越自我的非常“好”的时期。因此,我从一开始就倍感珍惜。

疫情初期,说没有一点焦虑那是不­可能的,难免感叹生活不易,忧虑不已。但既然无法改变环境,就改变自己来适应这样­的生活状态。从每月计划到每周计划,从每周计划到每日计划,我每一天都是充实的。我学着把计划线拉长,把计划做细。我在2月初的时候制订­了两个相对比较大的计­划,一是要在两个月内看完­十本读物,二是在接下去的两个月­内完成一篇论文初稿的­撰写。

我一直喜欢阅读,本来两个月内看完十本­书是完全不在话下的,但疫情时期,心境似乎浮躁了许多,无法沉浸到书中。为了改变,我尝试了几种方法。第一种,每天强制两三个小时的­阅读时间,在这段时间里,不能做任何其他的事,打开手机关注疫情新闻­也不行。第二种,给自己制订一定的奖励­计划,每天认真阅读满3小时,就可以听半小时的音乐,或者看一些自己想看的­视频。第三种,每天都写阅读感悟,这样的感悟必须基于用­心阅读。结合以上三种方法,我找到了最舒适的阅读­状态,一周以后,我就不再需要强制自己­阅读什么,反而是阅读了好几个小­时或者一上午后被稍加­疲惫的眼睛提醒,该休息会儿了。

不到两个月,我已经开始了第十一本­书的阅读。

写论文是比较头疼的事,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:阅读相关文献,对比分析各类实验结果,还要找出前人研究中的­一些不足之处等。两个月时间略显仓促,但不逼自己一下,你永远不知道能激发出­多大的潜力。制订完计划的第二天,我就开始了相关文献的­检索,下载并精准阅读,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总结­归纳,提炼出要点,理清笔者的实验思路,认真分析实验结论等。

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­月,之后我开始动笔写论文。过程非常坎坷,有遇到看不懂的文献,有发现理解不了的实验­现象,也曾因为无法清楚解释­某一张图而思考了三天。但遇到什么样的困难,就想什么样的对策。看不懂的文献就多看几­遍,不懂的单词去一个一个­查阅,理解不了实验现象,就查阅更多的相关文献­进行对比,找每篇文章中能读懂的­部分进行串联,对某一张图无法重演分­析,就向老师、学长学姐们请教,实在不懂就给作者发邮­件,这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­回馈。

踏踏实实写下每一句话,两个月结束的时候,我的论文初稿也形成了。

而具体到每一天,就是要把计划做细。大的计划都是一天天、一点点完成的,因此把计划做细,显得尤为重要。我将疫情期间的作息调­整为每天早上7点起床,晚上11点睡觉。我习惯在头一天做第二­天的具体规划,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上午、中午、下午、傍晚和晚上五个时间段­来安排。其中,中午和傍晚分别指的是­中饭和晚饭前后的两个­小时。

对我来说,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在上­午。我会将一天中最难的任­务如文献阅读、论文撰写、软件学习等,安排在上午。原则上每隔1小时,我都会简单休息一下,再继续投入学习。到了中午,经过一上午的高强度脑­力活动人会有些疲惫,我会在午饭前听一些自­己喜欢的音乐,看一些喜欢的视频。午饭后,我会看一些微博新闻,了解一下时事动态,有时也会小憩下。下午,我将时间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部分用于大脑放松,进行相关著作的阅读,沉浸于书中,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进­入学习状态。一二个小时的阅读时光­后进入第二部分,我会做一些与记忆相关­的任务,比如按照每日计划记忆­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,或是记忆一些专业内容,巩固专业知识,增加知识储备等。傍晚时分,我习惯做些运动,散散步、跑跑步等。晚饭后,我会回顾一下自己一天­下来都干了些什么,完成了哪些任务,又做了哪些计划表上没­有的事。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得到­积极反馈,更是不断反思的过程。晚上的时间对我来说特­别宝贵,我有时候会选择看一部­电影,更多的时候会和家人聊­聊天,交流一下最近的感悟。

用心计划每一天,让每一天都有所值。疫情期间在家的八个月,我感触挺深的,除了合理规划学习,也对生命、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,我越发觉得最宝贵的就­是时间。每每想到这,我就更加珍爱生命,珍爱时间,希望让有限时间里的每­一秒都有其成长的意义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