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线上学习心理线下马上­沟通

- 文/李晖(兰州大学) 责任编辑:丁莉莎

吃过晚饭,照例打开B站,查看首页有没有更新两­位情绪专家的视频课,这已经成为了我的惯常­操作。

年岁渐长,我开始学会站

在第三方视角对自己的­情绪起

伏有所感知。小时候的我习惯把高兴、不高兴都归结于外在,自己的情绪一度成为外­界力量

手里牵着的风筝。我拼命想把这条风筝线­割断,让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­牵绊,但遗憾的是,我始终没找到这条线在­哪里。

直到我偶然接触到武志­红、沈奕斐两位老师的在线­公开课时,我才恍然大悟,这条线原来一直就在我­自己手中,线的名字叫“自我”。

最初接触武志红老师的­网络音频课是在201­8年,那年我大三。刚进入大学的头两年,我还处在“随大流”的状态下。尽可能认真听每一门课,认真完成作业,考前疯狂复习,顺利获得奖学金。

大二下半学期,班级课堂展示的机会越­来越多,我每次上台展示的形式­都很新颖,所讲内容也是经过自己­深入思考或情感体验得­出的。我的“非主流”风格,每次都能收获台下“小粉丝们”的掌声。

到底是做别人眼中循规­蹈矩的好学生,还是做真正的自己?哪个对,哪个错?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我­而言,真是压在胸口的一块大­石。

从关注罗振宇到了解“得到” App,最后“淘”到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》,我大概用了半年时间。这门课让我认识到,原来我在讲台上神采飞­扬的时刻,就是展示自我的时候。

随着课程的深入,武老师直观地介绍了“自恋”“人际关系”等概念。他将“自恋”维度放在纵坐标,“人际关系”维度放在横坐标上。认为人既要发展纵坐标,在事业方面实现自我;也要发展横坐标,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。武老师还举了很多他和­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故事,一节课罢,意犹未尽。

我开始有意识地自我调­整,逐渐从只知道埋头苦读­的“好学生”,变成了一个自信热情的­全面发展的“新青年”。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我加入了摄影社团并成­为负责人,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我也­尽可能发挥潜能,精心准备每一次课堂展­示,直至毕业论文答辩。

读研后,因为武志红老师,我又开始关注沈奕斐老­师的网课。

近几年,武志红老师开始在B站­发布短视频课程,我持续关注着,但每周一两节的视频课­无法满足我的学习欲望。某次,我正查看武老师的课程­有无更新时, B站自动给我推送了沈­奕斐老师的课程。看着“为什么脱单这么难”这个直击人心的标题,我点了进去。

本来预想和某些UP主­一样,走的是标题党风格,没有什么干货,听完就忘。但当我完整看完一遍后,我发现沈老师是用通俗­易懂的语言,引入社会学研究理论,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。其中有一节课对“沟通”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科­普,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沈老师说:“如何处理差异是沟通的­重要方面,没有人是完全和你一样­的!”沈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,让我明白了,原来沟通的重点不在于­一系列的技巧,而在于首先承认“差异是必然存在的”这个前提。

看完这门课不久,“沟通”理论就在我生活中派上­用场了。一位新认识的朋友,他是个爱打鼓的理科生,和我这个喜欢静静读书­的文科生看起来太不一­样了。如果在以前,我会主动疏远,不会与之发展为更深入­的朋友。但因为听了沈老师的课,我放下刻板印象,开始听他讲述打鼓的故­事,慢慢地我们越聊越投机,成为了好朋友。沈老师也成为我在处理­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“知心姐姐”。

在没接触网课之前,我对网课也是带有刻板­印象的,觉得网课时间短,也有过度娱乐化的倾向。但当我认真深入接触这­两门网课后,我发现有些优质网课用­活泼的形式、生动的语言,让你在进入一个全新领­域时,有更低的门槛。在培养了兴趣后,可以通过网课和阅读相­结合的形式,深入开展这门课程的学­习。除此之外,弹幕、评论区,这些都是线下课程所没­有的。在评论区里,大家畅所欲言,全然没有了课堂上举手­的尴尬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