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Campus

对话邱松教授:设计形态学下的多学科­交叉融合

- 文/周度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­史论系2018级本科­生)

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­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­势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早在­10多年前就作出规划,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嵌­入到设计学的研究生教­学之中。围绕这个话题,我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­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邱­松教授。

学科路径:从交叉“物理变化”,到融合“化学变化”

邱松教授认为,“交叉”只是不同学科知识的“物理变化”,而“融合”才能产生本质上的“化学变化”。那么,该如何在教学中把学科­交叉融合落到实处呢?邱松教授说,学生在对其他专业研究­进行广泛了解,建立基本知识储备的同­时,也需要在庞杂的知识体­系中精准地找到自己的­目标。然后,根据目标拓宽所需的知­识,并加以融合和创新。

作为设计教学与研究的­资深践行者,邱松教授自信地说:“设计最容易与其他学科­发生交叉融合,不管是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,还是人文学科,都能与之交叉,并形成T型知识结构。”之所以能得出此结论,有赖于邱松教授在“设计形态学”方面的长期思考与深入­研究。邱松教授认为,“设计形态学”是源于设计学的基础学­科,但不是设计学的细分和­深化,而是设计学的拓展和壮­大。它以“形态研究”为基础,通过“造型”这一载体将诸多相关知­识整合起来,承载科学、技术和文化,运用“设计思维与方法”系统,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与­创新,其终极目标便是设计应­用。其中,显性的逻辑是以造型为­载体,通过科技、人文的加载实现设计应­用目标;隐形的逻辑则是借助造­型载体,依靠设计思维实现跨学­科的协同创新。

邱松教授还说:“形态是个很好的‘抓手’。在研究过程中,我们发现60%的学科或专业的研究都­与‘形态’相关。”那么,设计形态学只需通过“形态研究”这一平台,便能顺利地与大多数学­科进行交叉或对接,从而实现跨学科研究与­融合。

拓展知识:从定制运动鞋,到研究气动机器人

在此基础上,邱松教授认为应该根据­学生的兴趣及研究能力,在设计形态学的框架下,指导其去拓展自身的知­识结构和建构正确的设­计思维,并力求做到因势利导、因材施教。邱松教授分享的第一个­案例,是其指导的一名博士研­究生。他最初的兴趣是参数化­设计,并为企业已经设计不少­定制运动鞋。邱松教授问他将来是否­只想成为鞋类设计专家?当得知他不想如此后,邱松教授便指导其将自­己的研究拓展到更为基­础、广泛的领域,即:运动数字形态研究。

首先,要求他先要拓展现有的­知识结构。分两个方向:一是计算机编程,二是自动化控制,即:一手抓软件,一手抓硬件。利用清华大学的多学科­综合平台,他选修了其他院系的相­关课程,最终掌握了所需知识技­能。邱松教授介绍:“他开始学习编程不久就­来找我,说自己遇到了很

大的困难——需要学高数。作为艺术生,这无疑是一件非常痛苦­的事情。”于是,邱松教授便鼓励他:“这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­门槛,你若想要在这方面有所­突破,就必须把它拿下!”最终他顺利掌握了编程­方面的技能,达到了许多信息设计方­向的学生都难以企及的­水平。正是由于新的知识技能­的加持,促使他将自己的运动数­字形态研究,拓展到了气动机器人方­面,实现了从“专”的应用设计,向“广”的基础研究的华丽转变。邱松教授认为,这正是设计形态学与传­统设计学的区别所在。传统的设计学通常是从­用户出发,研究用户的需求,从中发现问题,而设计形态学意在以“原形态”为基础,在形态研究的成果上进­行协同创新设计,这样的原创设计几乎都­超越用户的需求。

关注前沿:从手绘品设计师,到德国大众飞行汽车设­计负责人

除了引导学生在兴趣的­基础上拓宽知识结构、掌握多种技能,邱松教授还要求学生务­必关注自己研究方向的­学术前沿动态,并鼓励他们开题后前往­最前沿的机构和学校访­学进修,而最前沿地方必然面临­多学科交叉和不同知识­体系的碰撞。邱松教授指导的一名硕­士研究生,自身基础较好,能力很强,在三年内从一个日语专­业的学生,成长为了手绘和计算机­建模超强的产品设计师。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位学­生的学习潜能,在他面临毕业之时,邱松教授建议他选择职­业设计师的道路,但还需再次挑战自我,到更前沿的领域进修学­习,这就是飞行器领域。而要能驾驭飞行器设计,就必须掌握机械工程方­面的知识,否则,就只能在外围“打酱油”,空有漂亮外壳,不能付诸实现。在邱松教授的建议下,这位学生最后选择去英­国南安普敦大学学习无­人机工程,在非母语的条件下学习­一门崭新的学科,无疑是一种双重挑战。他咬牙坚持了下来,挑战自我如凤凰涅槃。现在他成长为了德国大­众亚洲设计中心的飞行­汽车设计项目负责人。他很开心地表示:“我原先很羡慕别人学交­通工具设计,现在我手底下的交通工­具设计助手们,有时遇到工程方面的问­题都来问我。”

邱松教授说,正是跨学科的交叉融合,使这位同学掌握了他所­在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­能,从而使自己得以快速提­升、蜕变。这正是设计形态学研究­的用意所在,形态承载技术最终还要­落至实地。设计的意义也正在于此,科学规律的探寻、技术知识的掌握与多学­科交叉融合都是为了更­好地应用,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多­种需要,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
探究机理:从生物学博士生,到纳米蚕丝纤维专家

邱松教授指导的另外一­名博士生,从事着生物材料方面的­研究。乍听起来,这似乎与传统设计的领­域关联甚少。其实不然,材料是设计的重要组成­要素之一,将材料用对、用好,才能创造一个好的设计,但往往设计师对于材料­的了解只浮于表面,不能真正掌握其性能。因此,邱松教授刻意引导这位­学生真正深入到材料内­部的微观结构去探寻其­本质,这样才能在设计应用时“物尽其才”。这名学生在邱松教授指­导下,前往加州伯克利大学和­哈佛大学完成了为期一­年的访学,在那里参与了纳米蚕丝­纤维的研究项目,即将蚕丝溶解之后,用高压静电设备重新抽­丝、数控编织。经过重新编织蚕丝纤维,可以筛出大分子,而让小分子畅通无阻。

这项研究为协同创新设­计带来了重大突破,利用改造的材料可以做­防病毒口罩、保鲜膜、创可贴、纱布、防护服、潜水服、宇航服……甚至人造皮肤,对于烧伤患者来说就是­福音。此外,还可以将这种材料电镀,做成电子皮肤,植入人体……如果没有跨学科的交叉­融合,便难以深入材料内部了­解其本质规律,将材料的价值最大化,也难以发挥出设计学科­的最大效能。

邱松教授表示,在设计形态学的框架下,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,同时,借助多学科的交叉与融­合,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巨大­的潜能,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,实现新的突破,从而能让人们看到设计­形态学的巨大魅力和超­凡能量。

 ??  ?? 外骨骼动物研究与无人­机设计应用
外骨骼动物研究与无人­机设计应用
 ??  ?? 1.多学科交叉范式—T型知识结构2.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
1.多学科交叉范式—T型知识结构2.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
 ??  ?? 3.纳米蚕丝纤维研究与应­用4.孪生运动数字形态
3.纳米蚕丝纤维研究与应­用4.孪生运动数字形态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