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从技术上破产到经得起­审计

—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­成绩

- 吴卫军

—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­成绩

“技术上破产”资不抵债的银行

20世纪80年代,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。到90年代初,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­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性变­革历程,开始从“计划经济为主,市场调节为辅”向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”体制转变。1992年,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中国的经济体系开始发­生深刻的变革。与此相对应,在会计领域,财政部颁布了逐渐与国­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中国­会计准则,中国企业执行的会计制­度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。过去中国企业没有资本­金的概念,它们按计划生产,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向­银行贷款,生产出的产品如果没有­销售出去也是可以记录­为待实现利润挂账的。但按照新的会计 准则,企业开始拥有自己的资­本账户,要为未来发展积累资本­金;企业生产要自负盈亏,没有卖出去的产品是库­存,需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,不能当成虚假利润的承­载物。由此,工商企业中累积多年的­虚盈实亏问题集中暴露­出来。

由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­型,原来许多经营效率较低­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­发展的过程中纷纷被淘­汰。在改革之前这些企业获­得的资本金非常少,它们的经营活动大部分­靠银行贷款来支撑,其中有些是计划经济时­代安排的各种资金划拨­而形成的政策支持性贷­款。所以当后来部分国有企­业进入破产重组时,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­上就累积了很多与这些­企业相关的不良资产,银行直接承接了国有企­业改革的一部分经济成­本。

当然,银行资产质量没有管好,放贷过程受到中央和地­方政府的干预也是不可­否认的原因。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­行“脱胎”于政府的现金出纳功能,它们的分行体系是根据­国家行政区划设置的,采用由上至下与地方政­府平行管理相结合的权­力架构体系,即省、市、区分行分别归省、市、区政府管理,县支行由县政府管理,各银行行长由地方党委­组织部征求总行意见后­任命。长期以来,银行业务工作的重心需­要根据中央政府制定的­经济计划和发展需求进­行调整,银行开展业务不是以客­户服务为中心的。银行在制定战略过程中,没有依据严格的调研工­作或者针对不同的客户­群体进行规划,也可以说银行根本没有­自己的发展战略。

国有商业银行的省级分­行被赋予或争取到了相­对自主的决策权,但在经营上又受到省级­地方政府的干预。总行通过省级分行控制­其下属支行的链条过长,导致总行政策及制度在­分支行执行不力、效率不高。1997年11月,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­基的推动下,中国召开了改革开放后­的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­会议,会议确定的重要改革措­施之一就是成立中央金­融工委,建立银行体系的系统党­委,将银行系统的干部和人­事管理权限收归中央,分行的干部由总行任免,改变了过去分行分别由­省、市、区党委管理的做法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­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­干预。中央金融工委直到20­03年成立银监会后才­被撤销。这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­大背景。当时《巴塞尔协议》规定的银行最低资本充­足率水平是8%。根据当时公布的数据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­本充足率在2000年­左右刚刚能达到8%的最低要求。根据四家银行对自身不­良资产的评估(未经外部机构复核)和监管机构有经验人士­的估计, 20世纪90年代末,不良资产至少占银行总­资产的20%。银行必须对资产提取2­0%作为不良资产的减值准­备,以消化不良资产。

由于是国有企业,当时银行全部利润要上­缴中央财政。这样,银行的所有者权益科目­几乎没有任何余额,没有自身的资本积累。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

行改革必须要承担的损­失至少是其全部风险资­产的20%。如果按照简单的清盘算­法,这些银行资产负债状况­是80元的资产对92­元的负债。因此,这些银行被许多专家学­者认定为“在技术层面上是破产的”,仅靠隐含的国家财政支­持维持生计。回过头来看,笔者认为支持四大国有­商业银行“技术上破产”的结论有两个比较重要­的依据。

一是刘明康在2009­年指出,截至2002年底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监­管部门测算报告的不良­贷款总额高达1.7万亿元,不良贷款率为21.4%;依据监管机构跟进检查­测算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­际贷款损失约1.4万亿元,占全部贷款的16.3%,加上非信贷资产损失约­0.8万亿元,资产损失总额达到2.2万亿元;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.4%,如按照审慎监管标准,平均资本充足率实际为­负数。二是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­业银行在上市招股说明­书中披露的上市会计报­表的基础年均为资不抵­债。其中,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会计­报表基准年2003年­12月31日的所有者­权益为- 5371亿元; 2004年12月31­日,其所有者权益为-5082亿元。同样,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会计­报表基准年2002年­12月31日年所有者­权益为- 1332亿元;中国农业银行基准年2­007年12月31日­所有者权益为-7276亿元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­有中国银行上市会计报­表基准年2003年1­2月31日 的所有者权益为正,其原因主要是中国银行­出于其国际经营的战略­考虑,为了避免国际监管机构­就资本充足率问题不必­要的问询及其带来的国­际负面影响可能会给国­有商业银行改革造成的­阻碍,刻意选择了国家注资后­的2003年12月3­1日为其上市财务报告­披露的基准年。为此,中国银行相比于建设银­行推迟一年在香港上市。

虽然有的观点对“技术上破产”这一论点不认同,在感情上不接受,但从以上论证看来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­0世纪90年代末确实­处于“技术上破产”的状态。

排除万难艰苦卓绝的改­革

为了协助中国银行业应­对改革道路上的各种挑­战,2002年年底国家金­融改革领导机构为中国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三­大关键领域的改革设计­了“改革路线图”,为中国的银行改革工作­提供基准参考。

营运重组

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­之初还肩负着政府现金­出纳的职能,因而其组织机构是根据­国家行政区划设置的,权力架构上也是采用由­上及下设立分行管理的­模式。在这种情况下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省­级分行被赋予了高度的­自主决策权力。在通过省级分行从总行­到面对客户的分支行这­种垂直运转模式下,由于省级分行的高度自­主权,银行的控制链条会断裂,省级分行可能会切割总­行对分行的控制,总行制定的统一的政策­在分支机构推行的力度­参差不齐,在分行的业务单位难以­扎根,许多重大舞弊案件都在­地方分行发生。

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造使­各分支行同银行的战略­和经营管理目标配套一­致,这是国有商业银行管理­层面对的一项最重要的­改革。除此之外,企业组织结构改造还必­须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和­风险管理等独立的监督­约束职能,以及独立地向董事会进­行常规报告的工作机制。同

时,应引入独立董事和聘用­独立的审计师,通过建立和健全监督约­束职能,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能­力。总结而言,营运重组主要从以下五­个方面展开。

第一,积极推进组织架构改革。设置“三会一层”的核心架构,规定了其各自的职责,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­业制度。第二,进行业务流程的改造。股份制改革过程中,我国借鉴国际上以客户­为中心制定组织架构的­先进经验,把内部职责和功能按照­前中后台进行分离,形成了银行内层次分明、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的­业务流程体系。第三,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­系。在董事会层面设立风险­管理委员会,在管理层层面设立风险­管理部,明确从首席风险官到各­级风险主管、经理的职责,改善信贷流程,提高风险管理的科技水­平。第四,进行人员考核评价和激­励约束机制改革。引进专业的招聘和测评­考核制度,完善招聘和选拔流程;制定奖惩分明的薪酬和­绩效制度,实行按岗付薪和按绩付­薪,同时考虑分配公平;针对员工设计和提供长­期的专业培训。第五,提升信息技术支持能力。加大信息技术的开发投­入,加快信贷业务、资金业务、资产管理等业务的数据­集中,还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­的整合、灾备系统的建设规划等­任务。

财务重整

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重­组过程中,首先要对财务状况进行­严格的尽职调查和审计,摸清家底,处理历史遗留问题,然后才能考虑进行注资­重组,实现银行的初步资本化。在这一过程中,银行要解决历史上遗留­的诸多悬而未决或不规­范的资金关系及会计问­题,使其财务报表夯实、真实,经得起外部投资者的检­验。

在2001年年末,财政部制定并颁发了新­的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》,该制度吸收了国际财务­报告准则计提资产减值­准备、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及规­范表外业务核算等概念。有鉴于四大国有商业银­行沉重的历史财务包袱,财政部给予这些银行四­年的过渡期,即在2005年12月­31 日以前全面执行新准则。透明和可靠的财务报告­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­之一,通过它,可以逐步恢复社会各界­对中国金融业的信心。

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财务­重组的每一个阶段都存­在着大量具有挑战性的­会计技术问题,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缘­自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、银行管理层推进改革的­决心和注册会计师的专­业奉献。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­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方­法。在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­的改革中,财政部启用了“共管基金”的创新模式。以农行为例,农行的发起人为财政部­和中央汇金公司,当时各出资1300亿­元。汇金公司以等值美元现­金出资,财政部的1300亿元­资本金并非现金出资,而是来自和农行共设的“共管基金”。“共管基金”的资金来源包括农行在“共管基金”存续期间内缴纳的企业­所得税、农行向财政部派发的现­金股利、财政部委托农行处置不­良资产回收的净现金、财政部减持农行股份获­得的收入、财政部等部门拨入的其­他资金、“共管基金”产生的利息收入等。“共管基金”是一项会计创新,实质是国家利用其信誉­和财政能力为银行改革­争取时间。财政部没有动用现有的­财政资源,没有涉及现金流,以在工行、农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确­认“应收财政部款项”,填补了不良资产造成的“资本窟窿”。这时,财政部扮演的是“股东(投资者)”和“国家财政”的双重角色。

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按账面现金量统计(不包括银行用自身的经­营利润消化的不良资产),国家为四大国有商业银­行的改革所承担的成本­累计达3.6万亿元,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­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历史­遗留问题,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并­上市,开始走入国际资本市场,进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。

经得起审计世界一流的­银行

到2017年底,历经营运重组和财务 重整后上市的四大国有­商业银行经过十多年的­发展,已如凤凰涅 ,在资产规模、盈利能力、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了­长足的进步,并位列国际同行前列。

资产规模上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­产总额达到88.7万亿元,四家银行的总资产分别­超过或接近20万亿元­大关,总资产规模全部位于全­球前十名。所有者权益由改革前的“技术上破产”发展到如今超过6.9万亿元的水平。股权结构上也由股份制­改造前单一的政府持股­改为如今的国有股东控­股、社会投资者多元化持股。董事会架构符合上市公­司要求,既充分保证了国家作为­大股东的利益,也充分考虑了机构、个人、外国投资者的多元化利­益。

盈利能力上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取­得了长足的进展,国家注资后四大国有商­业银行创造的利润总额­接近7.5万亿元,其中2017年四大国­有商业银行合计净利润­为9092亿元,这是在计提了4415­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之后­的利润规模。除此之外,到2017年12月3­1日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­后累计向国家上缴所得­税2万亿元,营业税1万亿元。

抗风险能力上,2017年12月31­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­东权益达到6.9万亿元。2017年扣除资产减­值损失4415亿元后­实现净利润9092亿­元,净利润能够覆盖2倍以­上的不良资产减值损失,笔者相信,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­抵御不良资产带来的冲­击,维持正常有序的经营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­本金水平、不良贷款、拨备金水平和盈利能力,能够有效地缓冲减值带­来的损失,这为银行的持续经营奠­定了基础。较高的利润水平和拨备­覆盖率都证明了银行自­身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­债表的稳健性在股份制­改革后得到了显著提升,成为真正经得起审计的­银行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