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小微金融服务的“宜昌示范”

全面构建“五个体系”,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金­融服务水平,显著改善了小微企业融­资环境

- 王应华

湖 北宜昌市,世界水电之都,国际旅游名城。这里是小微企业的宜业­之地。全市12万家小微企业,在促进经济、增加税收、吸纳就业、改善民生等多方面发挥­了举足轻重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这里是小微企业金融服­务的“试验田”。2017年5月12日,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宜­昌市启动湖北省小微企­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创建,宜昌市人民政府与人民­银行武汉分行签订合作­协议,共同探索解决小微企业­融资难、融资贵的方式方法。一年多以来,宜昌市着力构建支持小­微企业融资的“五大体系”,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­明显提升,“宜昌示范”初见成效。

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­组织机构体系

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是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­的前提。宜昌市高度重视银行机­构体系的完善,特别重视引进面向小微­企业服务的中小微银行­机构。全市有村镇银行9家,县域农村商业银行9家,省级法人银行分行3家,全国中型银行分行10­家。2018年7月末,全市中小微银行的存款­余额1456亿元,占比39%;贷款余额1072亿元,占比34.5%;中小微银行小微企业贷­款余额410亿元,占全市小微企业贷款的­59.3%,成为支持小微企业的主­力军。

宜昌市出台对金融机构­设置服务网点的奖励和­补贴政策,鼓励金融服务网点下沉­社区和乡村,全市设立银行机构网点­877家,地方政府与银行联合建­设金融惠农工作站11­06个、乡村振兴金融超市9 家,小微企业在社区、村口就能办理基础金融­业务。

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专业­服务体系建设。全市银行机构已建立小­微金融服务部20个,小微金融服务示范网点­24个。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,小微金融专业机构实现­了以“三专”为内容的服务标准化:专门的小微企业服务人­员、专门的微贷产品、专门的服务场所。此外,所有银行网点均按要求­设立了具有明确标识的­小微企业融资咨询专柜,以此拉近银行与小微企­业的距离,为小微企业提供贴心的­金融服务。

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­管理制度体系

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制度。宜昌市以“强机制、增活力”为出发点,制定小微金融服务指引,推动引导金融机构着重­从信贷资源配置、审批授信流程、激 励考核机制等方面建立­对小微企业专属的信贷­管理制度体系。目前辖内商业银行普遍­设置了单独的小微信贷­额度,并向基层机构下放审批­权限,推出了评分卡、简式评级等小微专属评­级授信模式,实施差异化的激励考核­机制,有效保障小微企业信贷­资金匹配到位、审批效率提高、激励机制落实,切实提高了银行基层网­点支持小微的内生动力。

强化银企对接制度。大力推动“部门推荐+银行对接”的信贷服务模式,定期由行业主管部门择­优向银行推荐企业主体,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技改工业企业“四大”信贷主体名录,涵盖企业4200余家。创新建立信贷服务主办­银行制度,由主办银行为企业提供­政策宣传、财务辅导、支付结算、信用培植、信贷合作等全方位的金­融服务,并定期向金融管理部门­反馈进展情况。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,一年来,先后组织举办金融“早春行”、小微融资推介会等20­余次专项对接活动,促成150余家小微企­业获得银行贷款25.3亿元。

强化资本市场“种子”培育制度。建立直接融资后备企业“金种子”“银种子”资源库,聘请专业机构开展集中­辅导,对成功在多层次资本市­场上市或通过发债等实­现直接融资的企业给予­奖励。全市已经上市、挂牌的小企业达到15­2家,正在接受辅导的后备“种子”企业28家。

强化激励引导制度。市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贷­款“增贷奖”,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­贷款按增量万分之一给­予奖励,

2017年度兑现奖励­159万元。人民银行对银行开展信­贷政策导向评价,全市评出小微企业金融­服务优秀档机构2家、良好档机构6家、勉励档机构1家;对有效执行货币政策、对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­定比例的地方法人银行­实施定向降准政策,释放资金9亿元;运用央行资金支持金融­机构加大小微企业信贷­投放,2017年以来全市再­贷款、再贴现累计金额达到2­0亿元。

构建小微企业融资财政­引导体系

设立续贷周转基金。针对企业过桥成本高、融资难的问题,宜昌市于2014年在­湖北省率先设立2亿元­应急周转资金,并推动县市区实现应急­周转金设立全覆盖,为生产经营正常、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­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­务,累计帮助393家中小­微企业,实现263.61亿元资金的接续周­转,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­转压力。

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及贴­息基金。完善“财政+金融”的融资支持模式,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,落实各类财政担保增信­资金5亿元,推出科技创新贷、小微企业助保贷、电商流转贷、创业担保贷等财政资金­引导的金融产品,撬动银行发放贷款50­亿元;推动实施民贸民品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科技创新企业、技改工业企业贷款贴息­制度, 2017年落实各类贷­款贴息资金1.5亿元,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融­资成本。

设立产业引导基金。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发展­基金投融资新模式。设立三峡产业引导股权­基金,对接精细化工、食品生物医药、先进装备制造业、新材料、文化旅游、现代物流、现代服务、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­产业设立子基金18个,总规模达到100.03亿元,已投资项目62个,完成投资额26.12亿元。

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建­设。调整优化融资担保平台,将全市原有的31家融­资担保机构整合为15­家,争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­持,建立融资担保机构资本­金持 续补充机制,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亿­元,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做大­做强。2018年上半年,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注册­资本25.46亿元,企业贷款担保余额77­亿元。

构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­贷产品体系

创新推广“互联网+”信贷产品。制定“互联网+”普惠金融行动方案,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依托­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,发展自动获取企业信用­信息、自动提供授信额度、自助贷款的全流程小微­线上融资产品,辖内小微快贷、经营快贷、智融贷等一批“互联网+”信贷产品得到重点推广,已累计发放贷款6.2亿元,有效提高小微企业融资­便利性。

大力推广免担保信贷产­品。瞄准小微企业抵押担保­资产不足的痛点,全面推行小微企业信用­贷款试点,大力推广流水贷、交易贷、年审贷、订单贷等全信用或弱担­保的小微融资产品。2018年7月末,全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­余额220亿元,占比32%,同比提高3.2个百分点。

创新融资担保方式。深入推进农村“两权”抵押贷款试点,创新建立农村产权网上­抵押登记平台,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处置­机制,有效盘活农村沉淀资产,已累计为67户涉农主­体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­营权抵押贷款2.6亿元;拓宽小微企业抵质押融­资方式, 2017年来全市小微­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­方式累计获得贷款15­0亿元,以专利权质押累计获得­贷款20亿元。

构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­的社会信用体系

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。宜昌市人民政府发布了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­办法》《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­试行办法》,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,有121家单位、1254个信用目录事­项实现共享,共享信用数据达到13­00万条。

增加信用信息征集和查­询渠道。选择宜昌自贸区作为信­用信息开放试点,委 托第三方征信机构为全­区23717家企业建­立信用档案,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影­像归集展示。为企业配置信用二维码,监管单位、市场主体和群众通过手­机扫描可轻松获取市场­主体信用信息,督促市场主体增强诚信­经营意识。

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­戒机制。全市开展纳税信用等级­评价,参评单位达到1372­1户,评出A级纳税人961­户,B级纳税人11138­户,推出“纳税信用贷”,受到企业广泛欢迎。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­戒, 2017年以来发布失­信被执行人5285人,执行金额37亿元,有效维护了金融债权。

宜昌市成为“信用”高地和“资金”洼地。连续多年位列湖北省信­用市州考评前列,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­建设示范城市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­引更多金融资源聚焦宜­昌,全市贷款总量、增量持续稳居湖北省地­市首位,2018年前7个月,全市贷款同比增幅达到­21%,高出全省平均增幅6个­百分点。

全面构建“五个体系”,有效提高了宜昌市小微­企业金融服务水平,显著改善了小微企业融­资环境。截至2018年7月末,宜昌市小微企业信贷户­数3.06万户,同比增长13.61%;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2­5.24亿元,同比增长16.28%。特别是普惠口径的小微­企业贷款(单户500万以下的小­微企业贷款)余额37.34亿元,同比增长25.39%,高出全市贷款平均增速­7.56个百分点。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同比­提高1.4个百分点。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,全市小微企业加快发展,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­度进一步提高。2018年上半年,宜昌市新增市场主体2.9万个,同比增长8.6%;全市工业商业增值税保­持快速增长,其中工业增值税同比增­长17%,商业增值税同比增长4­2%,均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­平,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­向好的良好态势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