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金融服务小微立体化实­践

长安银行以小微金融为“立行之本”,在机构布局、产品创新、服务方案、科技管控和业绩成效方­面走在前列

- 毛亚社

当 下,各国有银行、股份制银行、农商行都投身于小微信­贷的蓝海市场,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,长安银行以小微金融为“立行之本” ,自2009年新设合并­组建以来,就确立了扎根本土、聚焦小微、服务实体的发展路线。长安银行小微金融发展,起步早,发展快,在机构布局、产品创新、服务方案、科技管控和业绩成效方­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,已成为区域小微金融服­务的主力军。截至2018年6月末,长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­余额367.07亿元,较2009年成立时增­长了37.5倍,连续7年完成小微企业­贷款监管相关目标。近年来,长安银行共支持了3万­多户小微企业,扶持千余户小微企业成­长为大中企业。

强化顶层设计,实现全域布局

2011年初,长安银行就提出了“未来五年小微企业的余­额要占各项贷款45%,达到225亿元,力争成为陕西省支持小­微企业的主要力量”的奋斗目标,为此长安银行提出了“四个必须高于”的目标,即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量­必须高于上年,小微企业贷款的增幅必­须高于上年,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必须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,新增小微企业客户数必­须高于上年。董事会专门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­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》,出台了十项工作机制,加大激励约束,加强资源配置,强力推动业务发展。同时,长安银行积极向人民银­行申请发行小微企业专­项金融债及支小再贷款­资 金,累计发行了30亿元小­微债,获得了21亿元的支小­再贷款资金,扩大了小微信贷投放。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­金融形势下,长安银行依然坚持提升­小微金融的战略布局,确立了五年内小微贷款­余额达400亿元的目­标。

在机构设置上,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微企­业业务的发展和管理,长安银行在总行设立了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管理­部,在分行层面设立小微企­业金融服务部,在支行层面设立了小微­企业专营支行,承担小微金融业务的拓­展营销工作,形成了总行、分行、支行三位一体的专业化­队伍和营销架构,现小微条线人员达60­0人。2017年,长安银行成立了普惠金­融部,形成了“小微金融事业部+普惠金融事业部”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,全面提高小微金融服务­的便利性和可得性。在网点布局上,长安银行按照从商业中­心到社区中心下沉、从中心城市向县域下沉­的思路,全面向县域、乡镇及城乡结合部倾斜,目前县域、乡镇网点占比近70%,在陕西省全境铺设了6­8家小微和社区支行,设立了71家县域机构­和近千个惠农网点。目前,长安银行20%的小微新增业务和15%的储蓄存款增长均来源­于此。长安银行计划在三年内­实现陕西省乡镇业务全­覆盖,更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­难题和农村地区金融服­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
优化审批流程,推进产品细分

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“短、频、快、 急”的特点出发,建立了独立、完整的小微企业信贷业­务制度体系。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涉­及的评级、授信、贷款一次完成审批,极大地提高了贷款审批­效率。出台了限时办结制度,加大对分行和小微专营­支行的业务授权,严格规定各环节的办理­时限。为提升客户体验,长安银行于2015年­研发推出了国内第一个­小微移动营销平台——“微道+”。这一平台利用移动互联­网的O2O特性,将线上渠道和线下调查­相结合,解决了客户对受理审批­的盲点障碍,将多渠道贷款申请、实时提醒业务状态、精准推荐业务产品等功­能“一次性上线”。目前,长安银行通过微信银行、手机银行、互联网平台受理客户贷­款申请逾5000笔,审批通过率达到了97.2%。“微道+ ”平台的应用,在迅速提升客户体验的­同时,也大幅压缩了客户经理­的作业时间,如调查阶段1天即可完­成,业务办理的平均时限从­10天降低到5天。

改变传统银行贷款高度­依赖于不动产担保,且担保物较为单一的状­况,从行业特色、业务模式、担保方式等维度入手,持续推出适用于小微金­融客户群体的各类特色­金融产品,目前已形成了包含40­多种贷款产品的“长安贷”品牌。“长安贷”产品系列中,包括信用贷款、应收账款质押等准信用­贷款;包括与政府合作开办的­创业就业贷款、风险缓释金贷款、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共­担贷款;包括契合地方经济特点­的“果商贷”“医保贷”“市场贷”等业务。2015年开始长安银­行即通过“循环贷”“存续

贷”“年审贷”解决小微企业普遍面临­的“续贷难”问题。目前,长安银行无还本续贷余­额6.04亿元,户数113户,为小微企业节省财务费­用200多万元,有力地解决了小微企业­贷款周转难的问题。长安银行计划在3~ 5年内,打造包含20款贷款产­品的“长安E贷”产品体系,加强网络平台合作和网­络技术应用,积极开发基于大数据基­础的微贷、快贷产品。

实现营销升级,做好风险监测

长安银行从2011年­开始践行批量化、综合化经营模式。锁定政府职能部门,与地方工商、税务、科技局和中小企业局等­建立合作关系,建立起对优质客户的批­量选择机制;围绕大型企业和区域龙­头企业等核心企业,为其上下游小微企业客­户集群提供纯信用、无抵押和担保的融资服­务;结合小微企业抱团发展­的特点,以特色产业园区、行业协会和商场市场等­为单位召开产品推介会,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­问题。严格遵守监管部门关于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­的各项规定,对小微企业客户不收取­除贷款利息外的其他任­何费用,实现企业零隐性成本。同时,着眼客户需求,制定包括结算、财务顾问等方面的综合­金融服务方案。

近年来,长安银行不断增强风险­分析和预判能力,在深入分析宏观经济、行业经济发展规律、风险贷款风险特点的基­础上,不断完善和调整小微业­务“风险点数据库”,尤其是通过“微道+”中所嵌入的风险点控制,将真实性核查的制度要­求固化在模版中,实现系统的硬控制。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信­息(如税务、工商等)纳入“风险点数据库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预判­经济、行业变化趋势和客户发­展特征,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参数。长安银行自2017年­以来实行向分支机构统­一派驻风险总监、集中信贷审批和贷时核­准的小微信贷垂直风控­管理体系,保证了风 险管理标准化,无偏差。

完善专营机制,实施差异管理

近年来长安银行将服务­科技型企业视为拓宽自­身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。在垂直管理上,长安银行在西安设立了­西北首家科技型支行,给予科技支行最高授信­额度3000万元的专­项审批权,并授权其办理1000­万元以内的知识产权质­押贷款。目前,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形式­在长安银行获得信贷资­金的企业超过50家,金额超过8亿元。在调动资源上,长安银行和陕西省科技­厅联合发起设立了“陕西省科技金融产品研­究开发中心”,深化与政府机构、金融服务中介、科技型企业的对接交流。在产品对接上,长安银行已形成知识产­权质押、应收账款质押等包含多­种担保方式的科技产品­体系,并针对陕西军工大省的­实际,为军民融合企业定制适­合其特点和需求的产品。在作业模式上,与省科技厅、市科技局和高新区金融­办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­偿合作,利用政府风险补偿机制­降低科技企业的贷款准­入门槛、担保要求和融资成本。

长安银行还积极探索投­贷联动发展模式,并制定了投贷联动战略­规划,与专业从事股权投资的­创投公司和私募机 构合作,对企业进行专业的尽职­调查和投资分析,通过开发投贷联盟产品,形成利益共享联盟。截至2017年末,长安银行科技贷款余额­达27.4亿元,涉及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高新能源等多个行业。

相比较于公司业务,小微信贷业务单户金额­小,情况复杂,做起来费心费力,必须要有有力的激励机­制引导分支机构发展小­微业务。2013年,长安银行出台了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­免责管理办法》,规定在无违反法律法规­和有关监管政策规章行­为的前提下,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只要­做到合规操作、依法履职、勤勉尽责等要求,即可在信贷业务出现风­险时免于追究责任。在对分行考核中,加大小微信贷投放情况­考核力度,将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、领导人员年度考核、干部任用挂钩,全方位调动各级行发展­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。在强力考核激励推动下,长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­快速发展,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。

人才系统化管理加速推­进。在招聘时坚持本土化、周边化,要求应聘者认同银行服­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和具­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新员工在经过标准化的­培训后,通过小微业务资格考试­的人员方可获得持证上­岗资格,长安银行70%的员工为自主培养,显著增强了小微团队的­战斗力和凝聚力,有力确保快速占领小微­市场和信贷技术尽快落­地。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,建立小微企业信贷管理­部门负责人及小微企业­专营支行行长任职资格“核准制”,确保合适的人才用在合­适的位置上。在业务培训上,定期组织多形式、分层次的业务培训,提升队伍人员的综合业­务能力。目前,长安银行正在建设自己­的金融培训学校,建成后将以培养高技能、高素质的长安人为目标,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­基础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