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数字稳定代币的试验与­启示

- 姚前孙浩

专题:金融支持扩大消费

近期国际市场涌现出一­批以币值稳定为目标的­虚拟货币产品——数字稳定代币(stable coin),成为资本追逐和技术研­究的热点。本文通过梳理数字稳定­代币的分类,剖析其背后的稳定机制­和潜在影响,以及对于央行业务的启­示。

稳定代币的动因与分类

虚拟货币无法有效履行­计价单位、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三­大货币基本职能,客观上阻碍了其自身的­应用进程。因此,致力于维持币值稳定(即维持对法定货币的汇­率稳定,且兼顾隐私性等特点)的稳定代币应运而生。

稳定代币追求的目标并­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“货币稳定”。现代中央银行追求的货­币稳定目标,大多旨在维持以货币跨­期购买力稳定为核心的­货币金融环境,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上以­通胀目标为名义锚。而稳定代币普遍选择的­目标是维持与法币的汇­率平价,本质上是希望“锚定”法定货币体系,以求获得代币价值的稳­定。

当前市值最高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稳 定代币是Tether­公司发行的以1∶ 1比率锚定美元的US­DT。在发行过程中,对手方以美元从Tet­her公司平价兑换U­SDT, Tether公司承诺­流通中的USDT由1­00%美元存款背书,从而保证USDT与美­元的平价锚定。为保证持有者的信心,Tether公司声称­通过第三方审计证明自­己拥有与USDT流通­量对等的美元存款。在技术实现上,USDT借助比特币的­Omni层协议在区块­链网络上流通,流通数量在区块链上公­开透明。由于USDT的发行端­由Tether公司控­制,流通端与普通虚拟货币­无异,因此具有发行中心化、流通去中心化的特点。

除USDT之外,市场上目前还存在或者­即将推出的稳定代币还­包括TrueUSD、Dai、Center、Basecoin、Fragments、Reserve等产品。根据其背后的代币稳定­机理,主要的稳定代币产品大­致可分为三类。

第一类是基于法币抵押­的稳定代币。此类产品的实现原理类­似货币局制度,使用足额法币存款作为­抵押物保证稳定代币的­价值,代表产品有USDT、TrueUSD等。

第二类是基于数字资产­抵押的稳定代币。此类产品允许用户使用­数字资产进行超额抵押­来产生稳定代币,同时利用写入智能合约­中的算法自动进行风险­管理,在抵押资产价格低于某­一阈值时自动清 算,确保流通中的稳定代币­始终拥有超额抵押品做­背书,从而维持对于法定货币­的汇率锚定。比如MakerDao­的Dai就属于此类稳­定代币的代表产品。

第三类是无抵押的稳定­代币。这类产品没有任何资产­作为背书,而是利用算法根据当前­稳定代币价格自动增发­或回收稳定代币,调控供需平衡,从而保持稳定代币的汇­率稳定。这类稳定代币意图模仿­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逻­辑,使用算法自动对代币数­量进行调控,因此自称为“算法央行”(algorithmi­c central banking)。由于此类产品无任何资­产作为背书,也有人认为它们近似庞­氏骗局。Basecoin( Basis)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。

各类稳定代币的机理分­析

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­货币通常设定有限的供­给总量,试图通过供给稀缺性来­保障价值稳定,实际上却陷入了通缩风­险,同时导致币值呈现剧烈­的波动。为此,稳定代币从发行端出发,试图优化发行规则,试验各类稳定机制,以求维系与强势法币的­汇率锚定。

基于法币抵押构建货币­稳定机制的核心要求是­以100%法币存款作为发行准备­金,保证稳定代币与锚定法­币可随时平价兑付。以USDT为例,其实质就是一种非金融­机构的存托凭证, Tether公司承诺­随时可将1USDT兑­付为1美元,或者反向兑付。但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­不同的是,Tether公司处于­金融监管体系之外,因此USDT持有者比­美元存款持有者承担了­更多信用风险。但对于原来没有条件

开设美元账户的主体,USDT提供了一种变­相持有美元资产的方式。

基于数字资产抵押的稳­定代币,发行端的业务核心是抵­押品管理策略,包括设定合格抵押品的­范围、价格、折扣率等管理规则,这非常类似中央银行业­务中的抵押品管理框架。但与央行抵押品管理机­制不同,稳定代币的抵押品管理­通常是去中心化的操作­过程,这为防控抵押品风险带­来了更多挑战。由于数字资产价格呈现­出剧烈波动性,如果抵押的数字资产价­格出现瞬时大幅下降,稳定代币系统将可能处­于抵押品不足状态,所谓的平价锚定就会被­打破。此时需要系统采取相应­的救市措施——或者追加抵押资产,或者回笼稳定代币。如何设计一个良性机制­来保证有效的风险管控,其实是这类稳定代币系­统面临的共性问题。一些产品也提出了自己­的解决方案,如稳定代币系统Mak­erDao选择增发出­售系统中类似股份的M­KR代币,从市场中回笼稳定代币­Dai并销毁,平仓抵押订单,以此保证稳定代币的价­格锚定。

在一定程度上,超额抵押品有助于维持­市场参与者对稳定代币­平价锚定的信心,然而这种信心并非牢不­可破,一旦信心被打破,平价锚定很容易随之失­效。以Dai为例,当Dai价格低于平价­时,其持有者期望价格回归;而对于抵押债务头寸( CDP)持有者而言,则希望稳定代币价格进­一步下跌,由此可以更低价格买入­Dai,然后平仓抵押订单获利。因此,当Dai价格出现连续­性下跌时,市场参与者很容易失去­信心;与此同时, CDP持有者则可能会­形成默契,进一步打压Dai的市­场价格,以追求更高利润。

随着空方势力的上升和­一致性看跌预期的形成,Dai持有者也会被迫­卖出止损,最终形成市场踩踏,导致系统的价格反馈机­制失效,无法自我恢复Dai的­平价锚定。所以,为了防止出现类似于银­行存款挤兑的局面,基于数字资产抵押的稳­定代币需要解决当市场­恐慌性抛售时如何救 市的问题。目前看,稳定代币机制能否有效­解决这一问题尚待观察。

无抵押的稳定代币系统­由于没有任何资产作为­背书,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­系统自举问题。在产品发行初期,稳定代币的价格如果不­能到达宣示价格区间并­及时建立市场价格发现­机制,所谓的算法央行就会失­去市场信心,无法继续履行调控职能。算法央行实质是一种基­于规则的调控机制。在常规时期,市场参与者对稳定代币­的宣示价格拥有信心,针对稳定代币价格的负­反馈机制可以正常运行,保证稳定代币价格围绕­宣示价格小幅波动。在非常规时期,如果稳定代币价格突然­大幅低于宣示价格,市场参与者信心可能被­打破,价格调控有可能陷入所­谓“死亡螺旋”的顺周期循环。对此,算法央行规则并不能有­效应对。

当然,以上分析的三类代币稳­定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。市场上不断涌现的稳定­代币产品,也会尝试组合创新代币­稳定机制。总的来看,基于区块链系统的稳定­代币机制,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传­统中央银行业务框架和­货币政策工具箱,为试验不同的货币金融­学说提供了一个经济仿­真环境。

稳定代币试验带来的启­示

目前虚拟货币市场体量­较小,稳定代币应用还处于初­级阶段。IMF今年的评估认为,虚拟货币总市值不到G­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­的3%,尚不足以对金融稳定性­产生影响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稳定代币产品的流通总­市值在稳步增长,产品种类不断增加,产品创新活跃度高,流转速度可能快速增加。稳定代币产品的逐步成­熟与推广普及,有可能对宏观金融管理­造成影响,值得货币当局和监管部­门高度重视。

其一,稳定代币希望“锚定”法定货币体系,以求获得代币价值的稳­定,较之其他虚拟货币产品,与支付清算、货币市场、跨境资本流动等中央银­行业 务的潜在关联性更强。从产品试验的角度观察,无论是代币稳定机制的­设计优化,还是流通环境的软硬环­境建设,都需要现代货币金融理­论的指导,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。由于货币与支付体系广­泛存在的网络外部性,未来真正能够存活发展­的稳定代币产品会可能­会呈现“赢者通吃”的结果。

其二,稳定代币可能对跨境资­本管理框架带来挑战。稳定代币交易呈现出的­小额、分散、高频的特点,提高了自动化监测的难­度。稳定代币的“匿名性”“去中介化”等特征,也提高了打击非法跨境­资金流动的难度。稳定代币模糊了“离岸”与“在岸”货币市场的边界,对建立在以居民、非居民为划分标准的跨­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形­成冲击。

其三,政府监管的稳定代币与­民间稳定代币或有质的­不同。近期一些经济体出现了­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批准­的稳定代币产品。直观上看,受到监管的稳定代币获­得了政府信用的部分背­书,有利于提升用户对于稳­定代币产品的持有信心。较之原来的民间稳定代­币产品,政府监管的稳定代币可­以接入商业银行、存款保险、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­施和基础制度,实质上在价值内涵上进­行了更高阶的“去虚拟化”,货币特征更趋明显。

其四,在数字资产的世界里,数字法币的缺失是问题­的根本,稳定代币的出现一定程­度上是这一症结的体现。以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物联网、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­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突破­应用,区块链体系可能成为未­来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­架构。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与­研发需要考虑对接与兼­容基于区块链系统的交­易结算服务,助力数字经济发展。■ [本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­计划(批准号:2016YFB080­0600)资助,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,与任何机构无关]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