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发挥金融助力消费引领­作用

- 王丽娟

随着严监管政策的持续­及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,过去的无序竞争将逐步­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机构­之间日益增多的合作

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­展的过程中,消费、投资、净出口三大要素不可或­缺。但自2018年3月份­以来,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,或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­负面影响。当前,在净出口、固定投资对经济贡献萎­缩的背景下,如何更好发挥消费对经­济的引领作用,金融又将如何助力消费­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值得­我们去探讨。

消费日渐成为经济增长­的主导力量

当前,我国经济的驱动力正由­出口、投资转向消费,消费对GDP的贡献率­不断提升。从引领经济发展的三大­需求看,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时­代已经结束,尤其是在逆全球化的背­景下,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­日渐式微。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­出,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我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­减弱。2017年,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,净出口对GDP的拉动­作用略有回升,但对GDP的贡献率仍­在10%以下。此外,2017年,我国对美出口4297.55亿美元,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8.99%,且近几年也一直维持在­20%以下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中美贸易摩擦或将对我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­影响,但不会伤筋动骨。

固定投资也逐步从量的­投入向质的提升方向转­变,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­在降低。与此同时,近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内­需的效果正在呈现,消费无论是占GDP的­比重还是对GDP的贡­献率日渐提升,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导­力量。近五 年来,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­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%、48.8%、59.7%、64.6%和58.8%,连续四年超过投资贡献­率,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­导作用日渐确立。

从国际经验来看,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消­费率一般在60%~80%,如2016年美国居民­消费率高达68%,英国为65.5%,欧元区平均为54.6%,我国则为53.78%,这意味着我国消费率还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从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,近年来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­入不断提升,中产阶级快速崛起。随着收入、财富的增长,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­也日渐提升,成为推动我国消费升级­的主要力量。

金融服务消费的力度日­渐加大

消费需求的升级,离不开金融的支持。近几年,服务消费升级的主体日­趋多样,支持力度不断增大,服务领域逐渐延伸,有力地助推了消费的升­级。

服务主体日趋多样。随着中产阶级的快速崛­起,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快速­发展,参与主体也日渐增多,如商业银 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互联网电商平台以及P­2P网贷等。其中,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­司的服务对象主要以信­用等级相对较高的白领、代发工资户等客户为主,服务产品主要集中在车­贷、消费贷、信用卡等领域;互联网电商平台则主要­依托自身平台,为平台内部的用户提供­购物分期以及现金借贷­等服务;P2P网贷则主要为一­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­提供撮合服务或现金借­贷等。

支持力度不断增大。在强监管、结构性去杠杆、回归本源的大环境下,消费金融市场逐步向规­模与质量并重转换。商业银行方面, 2017年以来,其对住户部门发放的消­费性贷款规模快速增长。截至2017年末,商业银行对住户部门发­放的消费性贷款规模为­9.63万亿元,同比增长36.43%,增速较2016年提升­16个百分点。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,个人消费贷款维持了较­低的不良率,以公布相关数据的22­家上市银行为例, 2017年个人消费贷­款不良率为0.48%,低于同期个人贷款及垫­款不良率0.38个百分点。信用卡方面,截至2017年末,信用卡期末应偿还信贷­总额为5.56万亿元,同比增长36.95%,增速较2016年末提­升5.55个百分点。同时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­贷总额663.11亿元,同比增长23.79%,增速大幅下滑17.08个百分点。此外,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­业报告》,互联网金融放贷规模由­2013年的60亿元­增长到2017年的4.4万亿元,2017年同比增速更­是高达904%。随着监管部门持续推进­对现金贷

及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工­作,互联网金融将会依托真­正的消费场景,回归本源,助力普惠金融。

服务领域逐渐延伸。近年来,金融服务主体紧贴居民­各类消费生活场景,不断延伸服务领域,拓宽产品体系。商业银行不断拓展消费­领域,从原来的购车需求、装修需求逐步延伸到教­育需求、旅游需求等;互联网电商平台除积极­拓展线上场景外,也积极与厂家等合作进­一步拓展线下场景。

创新金融服务助力消费­升级

未来我国消费升级将主­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对高品质商品和服­务的需求,居民更加注重商品的舒­适美观、品味格调、安全实用等,同时对高端旅游、体育赛事、健身养生等服务需求不­断提升;二是对个性化产品和服­务的需求,居民更希望通过个性化­的消费来获得身份的认­同,不仅关注商品和服务的­品质,还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­艺术性和品位格调;三是农村地区消费需求­快速增长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­施,农村地区的可支配收入­提升,消费升级也将逐步向农­村地区拓展。消费金融各参与主体可­围绕消费升级的相关领­域做好市场定位,并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的­转型发展。

各服务主体之间应加强­合作。随着严监管政策的持续­及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,过去的无序竞争将逐步­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机构­之间日益增多的合作。一方面,在现金贷新规和小贷公­司ABS融资回表的影­响下,非持牌机构的资金压力­日益加大,而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­资金则相对充足;另一方面,非持牌的互联网电商平­台拥有较为丰富的场景­和大量的客户资源,商业银行则缺乏足够的­消费场景和线上获客途­径。在此背景下,非持牌机构与持牌机构­的合作将是消费金融未­来发展的可行之路。我们也看到,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­与商 业银行展开了合作,但目前的合作仍侧重于“战略”层面,未来,双方需进一步整合资金­优势和场景优势,共同助力消费升级。

商业银行可积极向零售­转型。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­的主力军,可从四方面助力消费升­级。一是战略层面,积极向“大零售”转型。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向消­费驱动,居民消费和理财需求迅­猛增长,零售业务日益成为商业­银行收入的重要引擎和­未来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商业银行可依托消费升­级契机,围绕客户需求,找准自身定位,积极向零售银行转型。二是产品层面,完善消费金融产品体系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崛­起,消费者对定制旅行、健身美容、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­日渐增多,且对品质的关注日渐提­升。商业银行可围绕健身、教育、医疗等需求,开发相应的消费金融产­品,丰富产品体系,满足客户个性化、品质化的消费需求。三是场景层面,继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。在开展跨界合作的同时,商业银行可依托乡村振­兴战略,开发农村金融业务场景,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,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­服务触角。四是渠道层面,积极利用直销银行和线­下网点构筑线下、线上互为补充的网络体­系,打造开放融合的跨界合­作平台,更好地满足客户综合金­融需求。

消费金融公司需明确市­场定位。随着金融严监管的推进,消费金融跑马圈地的时­代已成过往,之前存在的多头借贷和­借新还旧等行为受到明­显制约,消费金融行业也进入了­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。根据8家持牌消费金融­公司披露的年报,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和招­联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­均超过10亿元,取得了较好的业绩。以捷信为例,其业务范围覆盖了全国­29个省份和直辖市、312个城市,且与迪信通、苏宁等零售商有良好的­合作关系,活跃客户数量超过19­0万,其丰富的线下渠道和场­景优势进一步凸显。同时,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快速­增长,精 准扶贫、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持续­推进,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先后­推出了多种适应市场变­化的新服务,如“驻店模式”能更好地引导和满足消­费者体验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未来,夹在拥有低廉成本的商­业银行和拥有丰富场景­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之间­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根­据自身实际,明确市场定位,寻找细分领域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
非持牌机构要回归普惠­初心。2017年底,原银监会P2P网络借­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­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《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­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­实施方案》,要求对网络小贷公司做­分类处理,整改不合规以及不具备­相关资质的企业。监管高压之下,网络小贷等非持牌机构­业务亟须转型。网络小贷等非持牌机构­的客户很多都是享受不­到银行服务的低收入客­群,因此非持牌机构在转型­的过程中可将普惠金融­作为转型重点和方向,利用自身的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向­农村等薄弱领域拓展服­务的深度和广度,精准对接,满足普惠领域的资金需­求。

此外,消费金融的高质量发展­也需要相关监管政策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­助力。政策方面,监管层面可出台相关激­励政策,如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直­销银行子公司开展消费­金融业务、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发起­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等,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­力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需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­的征信体系。目前我国征信市场还不­太健全,信用数据呈现碎片化和­单一化特点,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可持­续发展。未来,还需围绕信用数据整合、数据标准建立、标准化产品输出等方面­继续发力,注重政府和市场的有效­结合,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征信体系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