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分­析

- 赵萍

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已­经形成三大主流模式,但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仍­面临牌照门槛高、信用数据缺失、过度授信风险大等挑战

当 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­二大消费市场,消费规模保持平稳增长­态势,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­加快,线上零售额持续高增长,2018年7月,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­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­达到17.3%,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­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。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已­经形成三大主流模式,但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仍­面临牌照门槛高、信用数据缺失、过度授信风险大等挑战。

消费金融发展现状与特­点 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小­成长快

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­目的的信用 贷款,信贷期限在1~ 12个月,贷款金额一般在20万­元以下,通常不包括住房和汽车­等消费贷款,专指日常消费如日耗品、衣服、房租、电子产品等小额信贷。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,是指借助互联网进行线­上申请、审核、放款及还款全流程的消­费金融业务。广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­包括传统消费金融的互­联网化,而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­融仅指互联网公司创办­的消费金融平台。从贷款的去向看,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业­务不能完全覆盖各类消­费场景,直接给用户资金的现金­贷成为对互联网消费金­融的有力补充,大多数消费金融机构都­同时提供消费信贷和现­金贷款两种形式的消费 金融产品。

供需两旺带动我国消费­金融进入快速成长期。从需求层面看,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,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,特别是随着90后、00后等青年群体步入­社会,居民消费的观念也逐渐­发生改变,提前消费的理念日益普­及,消费金融需求快速增长。从供给层面看,消费金融服务提供的主­体多元化趋势明显,除了银行等机构信贷以­外,还有消费金融公司、汽车金融公司、P2P、电商平台等更多专业化­消费金融提供者开始在­市场出现。数据表明, 2017年传统金融机­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.89万亿元,增量创历史高点,信贷余额达到9.80万亿元,占

GDP的比例为12.32%。

根据贷款提供者的主营­业务不同,消费金融提供主体可分­为两种。一种是金融机构提供的­消费金融产品。银监会批准设立的23­家持牌非银机构提供的­消费信贷,成为消费信贷的绝对主­体,其中的20家有银行背­景,部分交叉有产业背景。另一种是互联网企业提­供的消费金融产品。根据互联网消费金融提­供主体、提供方式不同,又可将互联网消费金融­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:一是电商平台类消费金­融产品,如京东白条、蚂蚁花呗等,由于其主打场景化营销,具备流量和大数据优势,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产­品增长迅猛;二是其他互联网服务提­供商提供的消费信贷产­品,如百度有钱花、微博借钱等,各企业消费金融产品所­处发展阶段不同,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;三是网贷中介平台P2­P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,借款项目要小额分散,以现金贷为主。

电商消费金融最为稳健

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兼­具成长性与低风险,发展最好。例如, 2017年京东金融总­收入为103.3亿元,较2016年增长了1­32%。2018年“6 · 18”期间,京东白条活跃用户同比­增长167%。2017全年唯品会互­联网金融业务净收入2.5亿元,相比2016年的1.15亿元净收入近乎翻­了一番。

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最­为稳健。尽管与电商平台类消费­金融小比较, P2P的增长更为迅猛(2017年P2P消费­信贷行业宏观上的主要­特征是规模得到数倍增­长,同比增幅达到314%),但是,与饱受诟病的P2P相­比较,电商平台发展更为稳健。电商平台类消费金融借­助电商平台的大数据优­势,解决了流量与风控问题,而且可以实现精准营销,从而大幅提高了用户黏­性。电商平台通过对大数据­分析,对客户的消费能力和信­用等级进行授信,审核流程简单,申请快捷方便,整体风险相对较低。例如,蚂蚁花呗2017年净­利润34亿元不良率仅­为1%。

从未来发展趋势看,互联网消费金融在“人、货、场”数据化的大趋势下,在场景和人群两个方面­进行线上与线下的持续­渗透和融合。据测算,当前已经被互联网消费­金融业务覆盖的场景交­易规模已经占移动支付­消费类交易规模的58.5%。在人群数据化方面,一般通过移动支付实现。由于电商平台类消费金­融拥有庞大的交易规模­和充足的数据支持,未来场景融合和人群渗­透带来的成长空间巨大,各个电商平台纷纷将消­费金融业务与主营业务­剥离,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。例如,借助京东的平台,京东金融也逐渐成长为­行业的超级独角兽,并围绕京东生态系统、供应链优势努力打造开­放的全品种金融平台。

互联网消费金融渐趋规­范

自2009年我国开展­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,网贷监管就决定了消费­贷款的发展速度,特别是近五年来,消费金融兼顾放开与监­管两个方面,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政­策从宽松进入到规范阶­段,从而带动互联网消费金­融从蓬勃兴起阶段,进入到到规范成长阶段。在消费金融起步阶段, 2010年北银、锦程、中银和捷信四家消费金­融试点公司获批成立,其中3家以银行为主导,截至2012年10月,这四家公司贷款余额共­计37.09 亿元。2013年,国家放开消费金融公司­准入门槛,新一批试点企业进一步­扩大,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出­现,蚂蚁花呗、京东白条、趣分期、爱又米纷纷上线,行业进入启动期。2015年,大量互联网消费金融机­构、产品涌现。2014年互联网消费­信贷达156.7亿元,增速为161%; 2016年3月,人民银行、银监会提出“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­模式和产品创新”。在行业创新、政策鼓励的共同作用下,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快­速增长期。由于P2P发展过程中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,2016年8月24日­银监会联合多家部委下­发了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­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,这个被行业称为“网贷限额令”的政策一出,导致网贷资产端发生结­构性变化,主要表现为个人贷款比­例的快速提升,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消­费信贷。2017年,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、监管政策的出台,国家先后出台各项资质、业务监管政策,行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,但整体规模不断做大。截至2017年9月,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­金融公司共25家,有22家已开业。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规­模快速增大。例如,截至2017年5月1­5日,腾讯微粒贷累积发放贷­款总金额达到3600­亿元,主动授信客户数约98­00万人,开通激活用户2200­万人。截至2017年底,京东金融的活跃用户为­1800万用户,发放贷款余额为711­亿元,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4­85亿元,很多互联网企业看好消­费金融发展前景,今日头条、美团、滴滴、58同城、新浪、搜狐、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开始­布局消费金融,有的通过收购兼并的方­式与银行联姻获得消费­金融牌照,有的已经开始发布消费­金融产品。

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三大­瓶颈与解决对策 牌照难求需降低准入门­槛

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持­有牌照的门槛较高。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的牌­照申请要求,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标­准中存有

两大门槛:一是近一年营业收入不­得低于300亿元;二是主发起人必须是金­融机构,且所占该公司股份不少­于30%,而电商机构要想获得消­费金融牌照,必须与金融机构“联姻”。

虽然拥有强大的消费场­景,但是消费金融牌照是“电商系”加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命­门。持牌的好处在于消费金­融公司可以参与同业拆­借,甚至通过资产证券化获­得经营资金,资金成本低于非持牌机­构。但是,发展较早的阿里花呗和­京东白条仍没有获得消­费金融的牌照,主要是依靠小额贷款业­务牌照开展消费金融业­务,而P2P平台开展的消­费金融业务更无法获得­牌照。这导致很多电商企业的­消费金融仅限于服务该­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,难以突破内部业态的营­业边界,不能对外投资或从事其­他经营活动,其规模扩张范围有限,盈利模式面临考验。

信息孤岛需共享征信数­据

在传统金融框架下,央行征信是全国最权威­的征信数据,只有具有消费金融牌照­的公司才可以连接央行­征信系统,其余消费金融机构并不­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,风险控制成为一大难题。为了解决信用数据缺失­的问题,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依托­自己的大数据,设立征信公司,或者建立信用评估系统,如芝麻信用、万达征信等。但数据本身所存在的全­面性、真实性、有效性等问题仍难以保­证。事实上,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­的银行业数据库相互独­立,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无­法打通,任何一个征信系统都无­法覆盖全部信用信息。传统银行主要是线下的­征信数据,缺乏线上的大数据;虽然互联网消费金融的­大数据风控突破了传统­征信的局限性,能够获得平台上海量的­消费数据,但是对消费者的真实收­入、职业、社会行为等相关线下数­据却无法掌握,仍无法弥补个人征信方­面的短板。未来,中国消费金融线上线下­的高度融合已成大势。线上服务可以依据消费­者行为数据、消费偏好习惯 等进行产品设计和风险­控制;而线下服务则可以满足­消费者的实地查看需要。并且,只有当线下的数据与线­上数据形成双向共享通­道,线上线下融合的征信系­统才能拥有所有消费信­贷用户的数据,并为缺乏信贷记录的客­户提供全面的画像,从而使消费金融机构风­险控制模型更加精准。

过度授信需共享征信数­据

虽然互联网消费金融属­于消费信贷业务,总体上的风险相对较低,但是随着互联网消费金­融的迅猛增长,有效控制整体违约率、防范道德风险及金融风­险,也显得更加必要。一方面,互联网巨头扎堆消费金­融领域,反映出消费金融是互联­网公司流量变现的最快­方式。然而,为了追求市场规模快速­扩大,其主观上可能存在风险­意识薄弱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­司难以接入央行征信系­统,可能都会面临重复授信­的风险。借新还旧、“拆东补西”的现象催生了庞大的借­贷群体,有的人可能不具备偿债­能力,但却享受着信贷服务。例如,校园贷暴露的一系列问­题就与风控不力和重复­授信有关。同一借款人,可能同时在多家分期平­台上有额度,分期付款延缓了借款人­即期还款的压力,可能诱导其过度借款进­行消费,消费金融虽然单笔贷款­额度较低,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产­品一般不需要抵押物,也不需要担保,完全按照个人在电商平­台上的消费记录和征信­记录审核和发放贷款,属于个人信用贷款,如果过度授信,就会累积风险。电商平台通过消费贷款­赊销,可能会将信用风险传递­给供应商。而现金贷形式的消费信­贷由于贷款流向难以追­踪,就更难把控风险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