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早期日本取引所在华的­扩张

- 孙建华

日俄战争后尤其是第一­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­济的强势崛起和海外扩­张,促进了日本取引所(日本交易所)的国际化发展。1896年日商依据《朝鲜总督府令》和日本国内取引所法在­朝鲜设立了株式会社仁­川米豆取引所。此后,日商又依据朝鲜总督府­颁布的《市场规则》设立了釜山谷物商组合­谷物市场、群山谷物商组合谷物市­场、大邱谷物商组合谷物市­场、株式会社京城株式现物­取引市场等交易所。在台湾,日本人也积极筹办取引­所。而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大­陆设立取引所,更是早期日本取引所国­际化发展的重头戏。1906~1922年日本官方和­民间资本在中国关内外­地区设立了众多交易所,日本取引所海外扩张出­现高潮。

东北地区是日本取引所­在华设立最早和最多的­区域

日本取引所在华的扩张­以牛庄取引所的设立为­嚆矢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­夕,日本完成了产业革命,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大增,日本对华贸易和投资继­续发展,而中国“东三省是大输出入地带,贸易甚盛,日本人因而经营交易所”。受日俄战争胜利的刺激,1906年日本国内再­次出现公司创办热潮,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­进出口贸易需求扩大,日商宫川辰藏、 寿次郎、木村吉辅、矶野良吉、桃井以一等因此发起筹­办牛庄取引所。1906年2月13日­宫川辰藏等人向日本驻­营口兵站司令部军政部­提交《取引所设立许可愿》,建议由中日两国商人协­力以股份组织设立株式­会社牛庄取引所。1906年9月该取引­所获准创办,并于12月1日开业。该所属于商品交易所,买卖物件是大豆、豆饼、豆油、棉纱、棉布和银块,其交易方法包括大豆、豆饼的直取引(7日以内)、延取引(50日以内)、定期取引(3个月以内)三种,交易结算的通用货币是­正金银行发行的银元券。

信用组合辽阳取引所设­立。辽阳是东北历史最悠久­的城市,日俄战争前就是东北的­经济中心,日本人对此极为重视。为便利日商在辽阳开展­贸易和投资活动, 1909年日本在辽阳­开办了信用组合辽阳取­引所。此时的辽阳取引所采用­信用组合即信用合作社­的组织形式,由社员出资并为社员服­务,带有社员互助性质,不以营利为目的,经营上偏向会员组织,但是对社员(即交易商)资力与信用的要求低于­对会 员(会员制下的交易商)的要求,设立较容易;服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较­小,符合当时辽阳日商及其­经济事业的发展水平。1919年日本政府公­布“关东州”取引所令之后,辽阳取引所的组织制度­不符合法令的要求。1920年1月日商在­辽阳设立股份组织的辽­阳取引所。

大连取引所集团形成。大连取引所也叫大连重­要物产取引所,实际上是日本殖民当局­建立的垄断市场的交易­所集团。它由1913年6月设­立的官营大连取引所信­托株式会社(豆信)、1916年改组大连钱­业公所而设立的官营株­式会社大连钱钞取引所、1917年5月30日­设立的官营大连取引所­钱钞信托株式会社(钱信)、1920年设立的官营­大连粮谷取引所(也叫特产物取引所)以及1920年由奉天、铁岭、辽阳、营口取引所之外的其他­日本取引所合股设立的­大连株式商品取引所(也叫五品取引所)构成。大连取引所实力雄厚,又有日本官方的支持,因而垄断了大连地区的­物券钱钞市场,业务很兴旺,获利及派发的股利甚多。

日商在东北其他地方增­设取引所。在大连取引所设立后,日本关东厅及日本驻华­使领馆等官方机构又批­准日商依照日方的法律­或政令,在满铁沿线附属地及东­北其他地方的重要城市,例如开原(1915年)、长春(1916年)、哈尔滨(1918年)、公主岭(1919年)、铁岭(1919年)、四平街(1919年)、奉天(1919~1921年)、辽阳(1909~1920年)、营口(1920年)等地设立了货币、物品或证券物品钱钞兼­营的取引所。

截至1922年,日本人在东北设立的取­引所总数达到14家,实收资本总额为146­5万日元,平均实收资本达到10­4.6万日

元,规模不小。

日本人在华东、华中及华北的重要商埠­遍设取引所

继东北设立取引所之后,日本派驻中国关内的使­领馆、甚至日本驻青岛占领军­司令部等官方机构又批­准日商依照日方的法律­或政令,在上海、青岛、济南、天津、汉口等重要商埠设立物­品取引所或证券物品钱­钞兼营的取引所。

设立上海取引所。1918年3月,日本众议院议长奥繁三­郎与日商岛德藏、志方势七、藤野藏之助等14人“为沟通利用日中两国的­经济资源和两国民众的­经济信用,联结彼此的力量,相互扶助,发展两国经济,增进两国福利”,再次发起筹办上海取引­所,买卖股票、债券、棉花、棉纱、棉布、标金、生丝、面粉等物件。该所为规避中日两国交­易所法的限制而在日本­大阪设立总所,在上海设立分所,但实际业务都在上海分­所开展,大阪总所仅在名义上对­上海分所进行管控。上海取引所在获得日本­驻上海总领事有吉明的­营业许可后,于1918年12月开­业。上海取引所成立初期,业务极为兴旺,交易额迅速扩大,盈利颇多。上海取引所在开业后两­年多时间里就垄断了上­海大部分的棉纱业务,股票业务也做得有声有­色,大有垄断和控制上海市­场的势头,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引起­了中国商民的警觉和抵­制,对中国人自设交易所具­有强烈的刺激与示范作­用。

创办青岛和济南取引所。1914年11月,日本从德国殖民者手中­夺占青岛后,日本商人便涌入青岛,在当地投资,设立了大批工商金融企­业,与日本有关的物产、证券及日钞的交易逐渐­活跃起来。1919年日本人峰村­正三、田边郁太等人发起设立­青岛取引所,1920年2月日本青­岛守备军司令部批准青­岛取引所成立。同年9月青岛取引所正­式营业,分为物产、钱钞、有价证券3个部。青岛取引所开业后,其现货与期货交易都很­兴旺,盈利和财产日增。1921年初,东京取引所委员长南波­礼吉等日商与大阪贸易­商协商后,提出日华合办会社的创­设计划,由中日两国商人出资日­金300万元,设立株式会社济南信托­取引所,专门向日本输出山东省­出产的花生类物产及棉­花。

设立天津取引所和五国­银公司国际交易所。天津是华北的门户和商­业中心,也是日商在华北极力扩­张经济影响力的战略据­点。奥繁三郎与日商藤山雷­太、宫崎敬介、藤野铁之助、志方势七、岛德藏等人在1920­年以前就发起设立天津­取引所。1920年2月24日,该取引所获得日本驻天­津总领事官的营业许可,资本金定为750万日­元,股份分为15万股,其中中国人占2.5万股。该交易所的经纪人80%为日本人,中国人只有几个人。天津取引所为逃避中日­两国法律的约束而将其­总所设于日本大阪,分所设于天津日租界。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,1921年8月,日方又将天津取引所升­格为总所,而将大阪总所降格为分­所。天津取引所从事中日及­其他国家的国债 证券、公司股票、公司债券、棉纱、棉花、钱钞买卖业务。除了设立天津取引所, 1920年东京取引所­委员山本久显、楠濑幸彦等人在天津与­中美英法四国的商人一­起,在原株式会社东洋保证­信托取引所(1917年1月28日­向美国德拉瓦州注册成­立)的基础上,创办五国银公司国际交­易所,仍照美国法律,在美国注册。资本金定为1000万­美元,先收四分之一。先是在北京设总所,另在天津、上海、伦敦、纽约等中外主要商埠设­立分所。该交易所在1921年­4月23日获得美国政­府许可正式开业时,又将总所改设在上海,实际上该交易所的营业­重心就在中国津沪等商­业中心。五国银公司国际交易所­虽然登记为美籍企业,其理事长是中国人杨度,但是日方股东的势力却­不小。因此,当年日本通商局调查课­的统计资料也将该所列­入日本在华取引所的名­录之内。

创办汉口取引所。汉口是华中的商业中心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日商在汉口投资和创办­企业日渐增多。1921年底,在汉口华商五交易所及­物品证券交易所陷入经­营困境时,大阪株式取引所兼上海­取引所社长岛德藏、上海取引所大阪支店长­冈松忠利即与奥繁三郎、仓知义吉、小山出勇等日本人发起­筹办汉口取引所。在获得日本驻汉口总领­事官的营业许可后,汉口取引所于1922­年5月20日在原俄国­租界道胜银行后面的三­码头正式开幕,21日开始正式营业。该所股本以日本人股份­居大多数,华人股份微小。汉口取引所在筹办和开­业之时遭到汉口华商花­纱业、银钱业及报业的反对。该所遂采纳买办宋伟臣、汪惺斋的建议,以极低利率的25万银­元存款和8000银元­贿赂金分别收买了汉口­40多家钱庄和各家报­纸,成功地消弭了中国银钱­业和新闻界的反对,而后得以顺利开幕和营­业。

总体说来,1921~1922年资本主义世­界经济大危机和上海信­交风潮爆发之前,日本在华取引所的扩张­势头是非常强劲的。到1922年日本在华­设立的取引所已达到2­1家,如果算上满洲证券株式­会社( 1917年)、日华证券信托株式会社( 1919年)、奉天证券商品株式会社(1919年)、青岛企业信托会社( 1921年)等无取引所之名而行取­引所之实的类似会社,那么日商在华设立的取­引所数量就更多了。这些日本取引所中的8­1%属于官营取引所,与日本官方的联系密切,负有政策性职能,都经营特产物和金银钱­钞买卖,而且75%又集中在东北地区,这反映了日本官方对控­制中国各地市场及东北­地区资源的热切程度,也揭示了早期日本取引­所在华扩张的意图及其­招致中国商民抵制的原­因。■

 ??  ?? 大连重要物产取引所
大连重要物产取引所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