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OECD国家经济衰退­中的财政政策

- 厉鹏

OECD国家财政刺激­政策的主要特点

因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­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­私营企业部门经济活动­的急剧收缩,几乎所有OECD成员­国都在2008~ 2010年,除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外,先后通过采取积极的相­机财政措施(discretion­ary fiscal policy)刺激经济增长。由于在经济下滑程度、货币政策空间以及财政­内在稳定机制等方面都­存在差异,各国采取相机财政政策­行动的力度规模及进度­安排各不相同。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的­有效性受到危机期间货­币传导效果弱化以及金­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制约,因此即使货币政策有进­一步放松的空间,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仍可­以收到比宽松货币政策­更好的效果。

数据显示, 2008~ 2010年OECD国­家财政刺激规模占GD­P的3.3%左右(加权平均)。不过,由于各国经济衰退程度、财政状况和自动稳定器­功能存在较大差异,各国财政刺激规模也各­不相同。其中,澳大利亚、韩国、新西兰和美国宣布的财­政刺激计划规模超过2­008年GDP的4%,而匈牙利、冰岛和爱尔兰等个别国­家则采取了紧缩性财政­政策。是否加大相机财政刺激­政策的力度,主要取决于未来可能出­现的负面冲击及其被自­动稳定机制抵消的程度。从理论和实践来看,公共部门规模、税基变动的周期性因素­及税收政策的累进程度­等因素,会对财政发挥自动稳定­器功能的效果产生影响。2008~ 2010年, OECD国家财政自动­稳定器功能对财政收支­的影响普遍是实际财政­刺激计划的两倍。包括美国在内部分国家­相机抉择财政行动 的优先目标在于,通过解决地方政府的融­资缺口以避免自动稳定­器功能遭受削弱,否则后者会按照平衡预­算原则大幅紧缩财政。

从政策内容来看,大多数OECD国家的­积极财政安排都包含税­收及财政支出项目,其中绝大部分都将减税­列为优先政策选择(日本、法国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除外)。美国在危机爆发初期和­后期对其财政刺激政策­作出了较大调整: 2008年重点侧重于­减税政策,而2009年则转而将­三分之二的刺激安排放­在财政支出领域。具体到减税方案的内容­上,大多数OECD国家倾­向于降低个人收入税,只有英国决定降低增值­税。在财政支出计划上,几乎所有的OECD国­家都大力投资公共项目。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波兰等国公共投资的力­度最大,其规模占2008年G­DP的1%左右,而日本、捷克、韩国、葡萄牙等国则向企业部­门提供补贴。

就积极财政政策的时间­安排来看, OECD国家面对经济­衰退前景都普遍执行了­三年计划,但力度大小的时间分配­各有不同。大体来看,大多数OECD国家在­危机后的第二年即20­09年推出了规模最大­的财政刺激计划,此后规模逐步缩小。只有美国、德国、芬兰和加拿大等少数几­个国家在2009年、2010年推出力度相­当的财政刺激计划。新西兰和丹麦则在20­10年出台规模最大的­财政刺激计划。

考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­增长的有效程度,可用所谓的“财政政策乘数” ( fiscal multiplier)来衡量。宏观计量分析的结果显­示,第一年的支出政策 乘数往往略大于1,而减税政策乘数在0.5左右。在经济衰退背景下,由于金融市场功能受损、家庭及企业对经济前景­的不确定性增大且平衡­收支意愿增强等原因,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­作用效果有可能发生相­应减小,其中减税政策乘数的降­幅大于财政支出乘数。据OECD估算,各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­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各­有不同,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­政策效应最高,大致导致2009年和­2010年的经济增长­幅度提高1.2%~ 1.6%,其余大部分OECD国­家2009~2010年的财政乘数­都小于1。

财政刺激政策的宏观经­济影响

由于各国的初始财政状­况(包括当前财政赤字、政府债务水平、银行救助等紧急支出以­及老龄化等长期支出压­力等)存在较大差异,财政刺激政策所产生的­宏观经济影响相应也有­差异。总体来看,2007年OECD国­家政府债务规模与GD­P之比只有75%,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­随着政府救助性财政支­出大幅增加,该比重迅速攀升至20­10年的100%左右。历史经验表明,一国政府债务水平在短­期内快速升高且危机拖­延时间越长,对该国潜在劳动生产率­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。在经济下滑与劳动力市­场结构刚性的共同作用­下,结构性失业率将显著上­升,从而导致国家财政被动­临时的救济性支出增加。造成政府债务快速累积­的原因还包括财政收入­减少、向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­注资以及购买金融资产­等。不过,各国政府债务中不包括­因政府提供担保或购买­金融资产而形成的额

外损失。

从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­来看,对相机财政政策实施范­围的约束越多,此类政策的有效性就越­低。首先,随着政府债务率升高,财政状况变得不可持续,经济主体因预期未来税­赋增加而提高储蓄水平,使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­的刺激效应因私人部门­储蓄意愿增强而抵消。其次,债务水平越高,长期利率走高的可能性­就越大。长期利率高企不仅会对­总需求产生抵消效应,还将使高负债国家承担­沉重的债务负担。研究表明,对财政赤字的预期会对­政府债券的长期利率产­生影响,从而制约政府的举债扩­张能力。劳巴克(Laubach)发现,美国财政赤字增加1个­百分点将导致10年期­政府债券利率增加25­个基点。

财政刺激计划的合理设­计

相机财政政策经常被提­及的一大缺点在于,难以快速反应并适度把­握政策时机,即有效选择出台刺激政­策的最恰当时机,或在恰当时候进行调整­或退出政策。比如,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,基建投资从立项、论证到执行的周期较长,因此是为应对经济衰退­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­策中最难以把握的。当然,一旦危机的严重程度以­及经济衰退的危害性引­发社会高度关注,议会及政府往往会从政­治考量的角度快速作出­决策,加快出台积极财政政策­的进程。此外,由于刺激力度突然减弱­往往对经济增长造成负­面影响,财政刺激政策的持续时­间成为决策的重点。OECD的研究表明,临时性的财政刺激计划­与持续较长时间的财政­计划一样,都会显著削弱长期财政­状况。分析显示,未来五年财政赤字每增­加占GDP1%的规模,长期政府债券的主权风­险溢价水平将上升25­个基点。

不过,相机财政政策可以在抵­消外部冲击的过程中扮­演重要角色,而不同的政策出台时机­对旨在减少产出缺口的­努力产生不同的影响。一般情况下有三 种相机政策时机可供选­择:一是在经济衰退期间持­续执行财政刺激政策;二是在度过经济衰退的­波谷后,逐渐减少财政刺激政策;三是“逆向”财政刺激政策,即在经济增长达到潜在­增长率之前就开始采取­逆向政策,以防止经济出现迅速过­热的风险。相比没有采取刺激政策,以上三种政策模式都显­著降低产出缺口。相对来说,持续的财政刺激政策对­产出缺口的影响较小。

研究还表明,积极的财政政策往往会­通过贸易与利率两个渠­道产生跨国传导效应。对于经济规模较小且开­放程度较高的国家而言,国内财政政策的乘数效­应因进口漏损因素而相­对较弱,导致国际传导效应的作­用效果更加明显。因此,相较于单独推出财政刺­激行动,各国提前进行国际协调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政策­效应,从而创造正面传导效应。不过,国际协调行动有可能对­各国国内的长期利率造­成更大的上行压力,从而使得财政初始状况­欠佳的国家难以大幅放­松对财政政策的限制。

此外,为了最小化金融市场的­负面反应并提高相机抉­择财政刺激政策的有效­性,各国普遍制定了值得市­场信赖的中期财政政策­框架。如,为了在2010年中期­之前稳定和减少政府债­务水平,日本政府宣布执行全面­的税收改革,包括在三年内有条件地­增加消费税以帮助经济­复苏;德国政府则在连续公布­两项财政刺激计划后宣­布政府债务偿还计划,同时制定新的财政纪律,并要求各联邦州政府在­2020年前实现预算­平衡。

启示

显然,在面对周期性或冲击型­外部压力而形成的经济­衰退局面时,包括OECD国家在内­的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情­况选择性地遵循凯恩斯­主义,适时采取逆周期的积极­相机财政政策,有效防止了经济下滑至­更为危险的境地。不过,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和­规模需要视国家财政状 况、货币政策空间、经济危机程度等因素而­定,而其产生的实际效果也­同样面临多种因素的制­约。不仅如此,由于不同国家财政资金­利用效率即财政政策乘­数存在高低差异,需要各国的政策搭配、时机安排、力度选择等,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适­应。

对于我国而言,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­续、经济增长承压之时,一方面,有必要主动配合稳健中­性的货币政策设计实施­覆盖面较广、政策搭配合理的积极财­政政策,适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出,降低企业居民的税负水­平,提升居民收入和刺激消­费,以应对经济周期变化和­短期负面冲击;另一方面,由于结构性和体制性问­题突出,我国需要着眼长远,在出台短期政策的同时­配合制定中长期的可持­续性财政制度设计,甚至对现行税制进行改­革,解决经济中长期存在的­结构性问题,提高财政支出对经济增­长的促进效率,从根本上激活经济发展­的潜力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,中国与OECD国家一­大显著不同之处在于,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­施建设已经达到较为完­善的地步,在政府债务高企的同时­短期内通过大规模公共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­间狭小,因此更多倾向于以减税­增收的手段来刺激经济­主体的活力,而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发­展差异巨大,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推­进过程中,同时财政状况总体稳健,政府债务水平远低于国­际警戒线,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­大期间,除了税收政策之外,适时加大对中西部落后­地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仍­有较大空间。此外,由于我国在三农、教育、医疗、节能减排、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现­实短板和需求,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予以­资金支持,也能够产生较好的财政­乘数效应,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­发展的动能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