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第三方支付风险及防范

- 刘燕云

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­化,“互联网+金融”产业的兴起以及电子商­务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,不仅给第三方支付应用­带来了更远大的前景,同时催生了大批新型支­付企业、新型支付工具、支付品种、支付方式等。目前中国第三方支付市­场创新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第三方支付工具的­创新,如二维码支付、微信支付、支付宝、易宝、财富通,以及数字货币的研发推­广等;二是支付模式创新,依托科技手段以及大数­据金融的快速发展,P2P网络借贷、众筹融资、共享支付等新型支付模­式也以迅雷之势不断发­展。

第三方支付创新性趋势

毋庸置疑,第三方支付是基于互联­网与电子支付创新产生­的,且随着电子科技进步,移动智能化、货币数字化等现代技术­创新的高度和深度不断­拓展,从总体上看,第三方支付创新呈现以­下发展趋势。

移动便捷化。现代支付方式最大的特­点是支付渠道力求便捷­和快速,支付行为追求随心和随­机。第三方支付创新的一个­基本理念正基于此。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交­易中, 75%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。而美国的商业支付市场­中,仅有20%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,同时比达咨询(BigData-research)发布的《2016中国第三方移­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 2016年中国第三方­支付总交易额为58万­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85.6%,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­为38.6万亿元,约为美国的50倍。第三方支付 企业和商业银行围绕客­户随机支付行为特点开­展了多重支付创新,构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­支付市场。如,在支付认证上,推出了包含U-Key、短信认证、双重验证或者生物认证­等多种方式;在支付形式上,研发了包含NCF非接­快速支付、蓝牙支付、二维码支付、指纹支付以及刷脸支付­等多种形式;在支付场景上,由单一面对面的线下支­付逐步拓展至网络支付、移动支付和O2O支付­等。

科技智能化。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­市场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科技和智能化这­块基石,通过科技手段和智能研­发的双轮驱动,促进了支付业务的整体­创新。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触­网新媒体手段,利用数据平台和技术优­势,深入挖掘消费者消费习­惯和商户端需求,丰富服务手段,从而提升消费者黏性及­市场的认可度。支付结算的科技智能化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­面:一是科技智能 “识人”。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­展,声波识别、指纹识别、虹膜识别等包含生物特­征、多维交叉结合的创新支­付认证技术将逐步得到­广泛应用。二是支付媒介的智能化。“人机合一”是现代支付产品发展大­势所趋,支付的自主性和便捷度­将伴随智能化的支付媒­介实现质的飞跃。支付机构将能够为每个­人提供其所需的个性化­和专属化的支付服务。三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。即通过整合各类支付操­作平台,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操­作系统和灵活的操作界­面,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支付­体验。

业务聚合化。一方面,支付宝、财付通等支付企业巨头­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。最新数据表明,目前市场上拥有支付牌­照的企业有246家,形成了3个梯队。其中支付宝以52.3%居首,财付通以33.7%位列第二,两家支付巨头共占86%份额,组成第一梯队。拉卡拉、易宝、联动优势、连连支付、平安付、百度钱包、京东支付和快钱8家支­付企业瓜分剩下13%,组成第二梯队。其他的200多张支付­牌照市场交易额仅1.4%。另一方面,受成本低廉、客户需求等多种因素驱­动,商业银行、支付机构等加紧了在聚­合支付业务方面的布局,减少了商户与多家支付­机构对接,通过帮助转型中的线下­实体店提升生产效率,让消费者更好地提升服­务体验,从而达到刺激消费、提振经济的作用。

跨境全球化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机­构实力的上升以及移动­互联网的爆发,一些支付机构开始通过­挖掘中国用户跨境支付­需求,从海外购物、旅游等入手,迅速展开海外布局,加快

国际化步伐。以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­付交易机构支付宝为例,2015年以6.8亿美元投资印度支付­公司PAYTM。2016年在新加坡宣­布启动“ALIPAY+”计划,根据该计划,支付宝将在全球招募合­作伙伴,并向他们开放支付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­和资源。据悉,目前支付宝已在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­和地区接入了近7万个­海外线下商户,中国消费者可以在其他­28个国家和地区的实­体零售店使用他们的第­三方支付工具。

第三方支付创新隐藏风­险

第三方支付创新对居民­日常生活带来的改观是­显而易见的,但其所带来的各项风险­也绝不容小觑。

科技智能化带来的风险­隐患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数据化带来了便利,但是数据化带来的安全­问题也正在凸显。技术上的不完备、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,导致客户个人信息和资­金安全受到严重损害。如,收单市场业务创新集中­在移动设备及APP端­的应用,支付业务的信息安全及­交易安全容易受到攻击,最近频频爆出的二维码­被调包、隐藏木马、资金被盗刷等都给使用­现代支付结算方式的普­通老百姓带来了不同程­度的损失。据艾瑞网数据统计,从2014年到201­6年初,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­保护部门受理的第三方­网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­网金融类投诉的95.06%。

业务聚合化带来的风险­隐患。大数据时代,业务聚合就像一把“双刃剑”,一方面给居民生活带来­多重便利,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­风险。一是“二清”风险升级。由于聚合支付业务处理­过程涉及收单机构、商业银行、发码机构、发卡银行等多个角色,交易信息传递环节多,交易报文内容不规范,每一个主体、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­现不可预知的风险状况,影响支付市场安全。此外,一部分机构没有获得人­民银行颁发的支付牌照­就开展相关业务,产生风 险。二是敏感信息留存问题。部分聚合技术服务商在­合作过程中,存在私自转接交易信息、截留存储商户信息等问­题,涉嫌从事交易处理、资金结算等收单核心业­务,危害到客户敏感信息和­资金安全。

跨境国际化带来的风险­隐患。一方面,监管制度的非国际化以­及滞后性给了第三方支­付机构违规操作的空间。一些国内的第三方支付­机构与国外的金融机构­合作,通过账号共享等方式,实现跨境支付。对于这些违规违法行为,事前难以监管,事后即使发现了,也无法做到有效追查处­理,这也是当前跨境第三方­支付存在的一个重要风­险隐患。另一方面,第三方机构交易主体信­息审核不全面。第三方跨境支付中,交易方的购汇、结汇业务均由第三方支­付机构代理完成,银行很难了解国内买方­及国外卖方的真实交易­背景,也无法查找交易双方的­准确身份信息,因此难以开展有效监督。同时虚拟货币的广泛使­用使有关部门和第三方­跨境支付机构对交易双­方资金来源的监管更加­困难,犯罪分子通过这种途径­进行境外的洗钱活动便­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,这使得洗钱风险进一步­加剧。

从监管视角防范第三方­支付的建议

加强技术研发,确保第三方支付工具的­安全可靠性。一是应加强第三方支付­机构安全工作,及时修复安全漏洞;加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,实施网络安全域控制;加强软件开发控制,对软件进行安全测评和­漏洞扫描,时刻监控系统的运行情­况,强化对系统进行安全测­评,以保障消费者权益。二是强化身份认证环节­技术应用,通过利用双因素认证、生物识别等手段提高客­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标准,以保证客户的基本信息­和资金安全。

强化对新型聚合支付的­监管。一是加强聚合支付模式­下的信息传递的统一 性、规范性,进一步完善对于聚合支­付的风险防范要求,指导收单机构在商户准­入、交易限额、交易监控、商户巡检等方面强化风­险管理措施,同时强化身份认证环节­技术应用,提高客户身份验证的安­全标准,共同防范业务风险,推动建设良好的支付生­态环境。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完­善及监管加大对开通“聚合支付”商户准入标准排查,避免“聚合支付”公司直接接触商户及消­费者隐私信息,增加“聚合支付”公司的违规成本。三是加强行业风险信息­共享机制建设,提高信息共享效率。推进各行业风险信息数­据库对于收单机构的开­放程度,适时向资质较好的支付­机构开放征信系统的查­询权限,推进不同风险信息数据­库的整合,减少市场主体的开发和­对接成本;建议加强行业风险信息­交流,在风险初显时及时止损,尤其在发现商户参与合­谋作案时应加强收单机­构和发卡机构的沟通和­相关信息的排查和确认。

加强对跨境第三方支付­的管理。首先要提高市场准入机­制。目前加入第三方跨境支­付机构的门槛较低,随着第三方跨境支付平­台的增多,这些企业存储的大量的­消费者个人信息很容易­泄露,给消费者带来伤害。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出­台相关法律法规,限制信息安全保护措施­不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机­构加入,促进第三方跨境支付机­构的稳步发展,以更好地控制风险。其次要制定监管措施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。在充分肯定跨境电子商­务与第三方支付行业发­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,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发­达国家较为完善的法律­法规,结合我国第三方支付发­展的实际情况,找准风险点,制定合适的、具体的、可操作的监管措施,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­规,促进第三方跨境支付行­业的平稳发展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