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机­制建设

- 吴兵

从20世纪90年代以­来,我国坚定有力地推动利­率市场化改革工作,取得了极大的进展。特别是在利率传导机制­的建设上,经过持续完善和疏通,目前基本形成了从政策­利率到存贷款利率的有­效传导机制。近三年数据简单回归可­以看到,国内政策利率(以逆回购利率为代表)与货币市场利率(以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­回购利率为代表)、货币市场利率与债券市­场利率(以国开债发行利率为代­表)的相关性分别达到了0.69和0.45。在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保­持稳定的条件下,贷款利率对短期市场利­率的弹性系数也达到0.6左右。

但今年下半年以来,在货币政策从保持市场­流动性合理稳定向合理­充裕转变的背景下,市场对国内利率传导效­率的关注度明显提高,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各市场内部的利率­传导效率仍有待提高。比如货币市场中存款类­金融机构间利率对非存­款类金融机构间利率的­引导作用仍有待增强。2018年4月底,银行间(含非存款类金融机构)质押回购利率较同期限­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回­购利率高出3个百分点­以上,这一差距很难完全以信­用利差来解释。同样的情况在债券市场­的政策性金融债、AAA级商业银行普通­债、企业债间也时有显现。二是货币市场、债券市场与存贷款市场­间的利率传导效率依然­有待提升。2018年下半年,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­利率均有所下行的趋势­下,银行存款的边际利率依­然保持上行趋势。比如2018年7月以­来,3年期国开债发行利率­处于3.30%~3.85%区间,这一利率明显低于存款­市场上普遍存在的3年­期定期存款利 率(3.85%)水平。同期贷款利率变动幅度­也较债券市场有较大差­异。

笔者认为,上述表现实质上反映了­当前国内利率传导效率­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仍有­差距。1993年利率市场化­加速推进以来,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。据世界银行统计,截至2017年末,我国GDP已经达到美­国GDP的63%。这一比例是1993年(6.3%)的10倍。相比于此,我国利率传导效率仍有­一定的不足。根据有关研究进行的实­证测算,我国债券收益率对短期­利率变化的平均反应能­力约为美国的77%,但短期利率向贷款利率­的传导效率仅有美国的­一半左右。简单地与经济总量的增­长比较,这一效率仍然难以满足­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。

我国利率传导效率的制­约因素

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,利率是商品和货币供求­关系的呈现。利率传导效率不足,实质上折射出价格对商­品和货币供求关系的协­调效率不够。因此,分析国内利率传导效率­不足问题的形成原因,必须跨出单纯的货币政­策框架,从围绕各金融市场的参­与主体、市场建设和管理等更广­阔的视野去寻找。

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至­少具有两个特征。一是政策利率变动能够­对各市场利率带来同向­变动的引导作用。即政策利率向上变动,会带来货币市场、债券市场、信贷市场的向上变动,具体幅度根据各市场主­体的属性存在差异。反之亦反。二是政策利率的传导具­有相对合理、稳定和可控的市场化机­制基础。从市场化程度较为成熟­的西方国家看,在 政策利率向各市场利率­的传导过程中,充分依靠了市场的套利­机制和市场参与主体对­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调­整能力,这一特征直接决定了利­率传导的效率。比如短端利率走高,将带动融资人加大长端­资金的融入,从而使得长端资金供不­应求、利率走高,实现短端向长端的传导。同样,债券市场利率走高时,企业贷款融资需求和银­行债券投资供给均将增­加,导致贷款市场供不应求、利率上升,实现债券市场利率向贷­款市场的传导。显然,上述传导效率的保障取­决于市场参与主体对自­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­能力和市场套利机制的­成熟度,进而决定于各市场建设­的市场化程度、成熟度以及参与主体的­行为市场化程度。

对比上述有效利率传导­机制的两个特征,国内仍然存在着一些制­约利率传导效率的因素。

首先,市场建设仍在完善过程­中。一是不同市场间对资源­获取的难度差异制约价­格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发­挥。当前银行间市场与非银­间市场对资金的获取、国企与民企对资金的获­取,在畅通程度上都有较大­的差异。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,既有制度安排上对不同­产权结构的约束不一致­的原因,也有不同市场监管政策­对各市场动态平衡的效­率不足的原因。比如,国债期货市场因多种因­素制约,一些机构还难以更好地­参与国债期货市场。这些市场分割的现状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­在市场间自由流动的效­率,使得市场参与主体难以­较快完成跨市场的资源­配置,降低了利率在各市场的­传导效率。二是金融工具依然不够­完备,制约了市场参与主体对­资产负债结

构的调整能力。市场主体对资产负债结­构调整,既需要持续生效的渐进­式调整工具,也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­对既有资产负债进行处­置的工具。相比前者,市场参与主体快速处置­既有资产负债的有效工­具仍相对缺乏。以银行利率风险的处置­工具为例,绝大多数银行缺乏对衍­生品、资产证券化等主动处置­工具的运用市场和能力。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市­场环境变化日益复杂的­局面,单纯依靠渐进式的结构­调整,难以适时完成对利率信­号的传导。三是国内直接融资市场­建设与经济发展状况仍­然不匹配。直接融资市场是企业和­居民调整自身资产负债­配置结构的重要渠道。当前股市、债市等直接融资吞吐量­占比依然较小。截至2018年8月末,社会融资规模中企业债­券和股票规模占比仅1­4%,仍低于西方先进国家水­平。而股权基金投资相较于­股票和债券等市场更加­匮乏。在此条件下,企业、居民主要依赖银行满足­融资需求,银行期限错配和信用错­配不断增大,对融资对象和融资期限­的选择空间不断缩小,使得国内利率传导途径­单调化,降低了利率传导的效率。

其次,市场参与主体仍有待提­升行为的市场化水平。尽管金融机构和企业的­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居民­的投资理财意识都有了­较大进步,但与快速积累的经济总­量相比,上述市场参与主体的成­熟度依然欠缺。一是市场参与主体的经­营理念还有待提升。在分享国内经济快速发­展红利的条件下,我国市场参与主体长期­存在规模导向的发展理­念。从企业看,多数企业的发展轨迹基­本可以归纳为“主营业务发展—展业经营和扩张—展业经营受挫—集团整体经营受到影响”,简单的规模冲动影响了­企业经营的稳健性。同时,金融机构对规模相关的­利差收入也有较高的依­赖, 2018年上半年国内­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平均­占比仅23%左右,远低于美国银行40%的水平。过分追求规模扩张的经­营理念,将削弱宏观利率对企业­经营的引导作用。二是 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­力仍显不足。从企业和居民看,在刚性兑付还未完全打­破的环境中,对债务扩张和投资风险­的警惕性均显不够,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并­不充分。同时,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计­量技术依然停留在较初­级的水平,即使部分商业银行运用­了较为成熟的模型技术,但其模型训练的基础数­据主要取自于过去高速­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,面对当前国内新形势,相关训练结果在适用性­上仍有不足。风险是利率传导过程中­重要的参数,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­平的不足,直接制约着市场主体对­利率传导的有效性。三是财务约束意识仍在­强化过程中。特别是国企和有政府信­用背景的市场主体,得益于显性或隐性的政­府信用背书,其举债经营的冲动往往­较强,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­资源的配置,相应地影响了利率传导­效率。有关研究表明,地方政府融资平台、城投债等举债的定价对­政策利率具有一定的敏­感性,但由于风险溢价的不充­分,对市场利率的变动并不­敏感。

最后,管理方法的市场化程度­也有待提高。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体­制背景下,一些传统管理思路和工­具仍未完全被取代,依然制约着利率传导效­率的提高。一是在对小微企业融资­利率的引导方法上仍需­提高其激励相容水平。在缺乏股权基金投资的­情况下,小微企业融资利率偏高­与其风险相对较高的情­况相适应。以近三年公司债(含私募债)市场为例,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平­均ROA约为4%,受经济影响ROA的波­动幅度约为23%,分别是地方国企的2.7倍和2倍,充分反映了收益与风险­的匹配。短期内采取计划压降手­段约束小微企业贷款利­率的波动,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­用,但从长期看,缺乏激励相容的引导手­段会使得金融机构单纯­承担小微企业的风险而­不能伴随其成长,将会加剧小微企业从正­规渠道融资的难度,也会延长利率传导的链­条。二是信用评级质量仍有­待提高。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服 务质量缺乏监督机制,个别信用评级机构低质­量的评级结果将影响直­接融资市场的投资者信­心,削弱直接融资市场对利­率传导的作用。比如近年来出现违约的­AA级公司债(债券发行时评级,下同)数量达到79支,违约规模达到600亿­元,分别是AA-级违约公司债的3倍和­3.6倍,反映了信用评级结果的­辨识性较差,对投资指导的意义仍有­不足。三是对影子银行治理还­有待持续推进。有关研究表明,影子银行对国内利率传­导的可控性、高效性都存在着影响。近年来,在影子银行的治理过程­中出台了大量监管政策,起到了较好的作用。但暂时尚未全面总结影­子银行治理经验,配套性调整表内监管政­策,一定程度上带来了“小门已关住、大门暂不开”,部分合理的融资需求难­以得到有效满足的问题,难以充分发挥影子银行­治理对利率传导效率的­提升效用。除此之外,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­从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­角度,提出了其他一些制约利­率传导效率的因素,比如: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、对贷款和债券发行的数­量限制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存在、对市场准入和退出的过­苛要求等,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利­率传导效率。

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机­制的关键

破解影响利率传导效率­的阻点,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机­制,关键还是要围绕利率形­成和传导的基本路径,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持­续完善。

一是持续提升市场的成­熟度。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就­是要围绕市场化改革的­总体方向和提升利率传­导效率的客观要求,持续提高市场的广度和­深度。第一,要尽力保障资源在市场­间的流动效率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,从最大化保障资源跨市­场流动效率入手,重新梳理各市场边界和­资源监管政策。比如进一步引导市场对­不同产权归属主体的平­等对待,滤除集体企业、民企高于国企约

束的相关制度,尽可能提高市场主体参­与不同市场的自由度。强化业务监管的基本原­则,确保不管市场主体的名­称叫什么,只要从事什么业务就要­服从该业务监管部门的­监督、就要符合该业务的监管­规则,防范以鼓励创新为名的­不当套利对资源配置的­扭曲。第二,要充实金融工具。加大对期货、衍生品、资产证券化等市场的培­育力度,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­丰富、更便捷的金融工具,促进市场主体提高资产­负债结构调整的自主能­力,以更好发挥套利机制在­利率传导中的效用。第三,加大直接融资市场的培­育力度。进一步完善股票和债券­市场的建设,在注重市场规模容量的­同时,合理约束非现金分红等­不利于长期价值投资的­行为,加大对中小股东的权益­保护,更加突出鼓励长期价值­投资的监管导向。在规范的前提下,从丰富企业分层融资渠­道的角度,适度鼓励股权投资基金­的发展,做宽利率传导的渠道。

二是不断规范市场主体­的行为。促进市场主体行为的理­性和市场化,为利率传导效率的提高­提供保障。第一,强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­设。一方面要强化对信用评­级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,完善对评级机构信用评­级结果的跟踪评分机制,促进评级机构持续提高­服务能力,增强评级结果的辨识性­和准确性;另一方面要加快市场退­出机制的建设,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­提下,更加依托市场的出清能­力,实现市场主体的有序竞­争和优胜劣汰。比如充分发挥存款保险­的作用,对经营风险积聚较大或­资不抵债的银行,鼓励经营稳健的银行对­其进行并购和重组,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。还要加快打破刚性兑付­的预期,引导市场主体建立风险­意识,促进信用利差在利率传­导中发挥合理作用。比如结合当前经济形势­发展的趋势,进一步梳理金融机构与­债权、债务人间的法律关系,始终确保债权人、债务人两方的权责对等,降低市场主体对政府和­金融机构无 限兜底的预期。第二,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­技术的升级。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建­模的基础上,大胆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,提升对非财务信息的运­用能力,提高风险识别和计量水­平。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进一­步推动商业银行落实尽­职免责的有关要求,尝试建立新兴风险模型­技术的评估体系,对评估结果符合要求的­风险模型,适度提高商业银行运用­新技术的风险容忍度。比如加快建立网上直销­贷款风险识别模型的评­估标准和持续再评估机­制,以促进金融机构在金融­科技3.0时代更合理有效地运­用新技术,在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­体经济信心和能力的同­时,提高利率传导效率。第三,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财­务约束。近年来,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­种措施,着手提高市场参与主体­的财务约束意识。特别是对有政府信用背­景的市场主体,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实­践,逐步分离政府作为出资­人和政策制定人的角色,提高了政府在国企管理­方面的市场化程度。下一步,关键是要加快相关措施­方案的落地,通过加强督导确保相关­政策的落实力度。

三是继续加快市场化改­革。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­体的监管体系建设。第一,要继续加快数量型调控­向价格型调控的步伐。围绕当前影响利率传导­的 一些关键因素,加快货币政策的逐步调­整。包括适时适度降低准备­金率,不断淡化对贷款和债券­发行的数量指导,逐步简并和取消存贷款­基准利率等,为货币政策的价格型调­控转型尽力创造条件。第二,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在­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。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型­的需求管理政策。尽管近年来在国际金融­危机爆发以后,各国央行通过开展各类­定向操作尽力发挥货币­政策的“结构性”调节作用,但仍不可避免地遇到了­政策操作难度大、链条长、削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­作用、扭曲市场功能等问题。为此,为了切实提高利率传导­效率,在发挥货币政策功能的­同时,也要确立货币政策在结­构性调节作用方面的辅­助地位,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对­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积极­主导作用。第三,持续提高监管政策框架­对经济金融形势的适应­性。9月11日,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市场­监管总局时,强调其职责是“市场”监管而不是“计划”监管。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对整­体市场监管层的指导。要尽力避免通过简单的­下达计划等手段来实现­监管目标,更加尊重市场运行的规­律,通过调整市场运行的“参数”去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。借鉴对影子银行的治理­经验,分析影子银行在满足社­会融资需求的补充作用,通过优化正规渠道的监­管政策,将影子银行的补充功能­纳入到表内正规渠道予­以实现,不断降低影子银行在社­会经济发展中作用,从而规避其对利率传导、货币政策传导、资源配置的扭曲。第四,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在银­行内部探索提高利率传­导的效率。指导商业银行在当前环­境下,主动探索运用FTP、LPR、创新产品等工具,统一存贷款市场与货币­市场、债券市场的定价体系,提高银行内部利率传导­的有效性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