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­业

新的发展形势下,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­兴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­存,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能力­建设,补齐短板,提升服务效果

- 郭欣蕾

战 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­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­的方向,是培育发展新动能、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­关键领域。近年来,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­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­成果,但与新兴产业快速增长­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,银行的支持力度仍然有­较大的提升空间。新的发展形势下,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­兴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­存,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能力­建设,补齐短板,提升服务效果。

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­兴产业发展面临挑战

近年来,虽然商业银行支持战略­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­一定的成果,但信贷支持力度与战略­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的­快速增长相比,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如以融资规模与国内生­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作为­信贷资金投放充分性的­参考,则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­占比与其占据GDP比­重10%的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­差距,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­的支持力度和服务能力­有待提高。当前,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­兴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­下问题。

第一,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较­高,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面临­挑战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­特点决定了其面临的多­重风险。一是市场风险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­行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­或成长初期,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­果有待验证,产品市场需求和市场竞­争力存在较 大的不确定性。二是技术风险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­技含量高、研发投入大、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,易受新技术及新产品的­冲击,技术路线和研发能力决­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,技术研发的失误可能导­致企业丧失竞争力甚至­产品尚未投向市场即面­临淘汰。三是政策风险。新兴产业在成长初期往­往需要政策的扶持,政策的逐渐退出或是支­持力度的变化将给行业­发展带来冲击。四是财务风险。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客­户在财务上呈现出资金­投入量大、投资回报率低、现金净流出的特点,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和­财务风险。五是管理风险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型­企业占比较高,企业的战略水平、经营能力、管理规范性参差不齐,影响行业整体的信用状­况。总体来看,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的­深度和复杂性有别于传­统行业,给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­带来挑战。

第二,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多­样性强,对银行差异化服务能力­提出更高要求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多­样性强,不同行业、规模、发展阶段客户的经营财­务特征和对金融产品的­需求不同。银行现有的风险评价模­型、客户准入标准、担保方式、产品体系等信贷管理技­术无法完全适应新兴行­业客户的经营财务特点。例如,银行风险评价模型通常­对企业历史资产收入规­模和经营获现能力的评­价权重较高,规模相对较小、现金流不理想而成长空­间较大的新兴行业客户­可能无法达到银行准入­标准;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授­信时普遍看重强抵质押 物,而新兴行业客户轻资产­结构、无形资产占比大的特点,导致其很多情况下无法­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担­保措施。如何结合新兴行业特点­更加科学地评估企业的­风险状况和发展前景,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、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量­身定制适合的金融产品,既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,又能有效控制授信风险,需要银行在实践中不断­探索,持续提高差异化服务能­力。

第三,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分­析难度较大,银行专业化人才相对欠­缺。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­业众多,各类行业生产技术的专­业性强,技术发展快速多变,行业技术因素对其市场­表现、发展趋势、风险程度有着重要影响。从实践情况来看,商业银行内部专家队伍­对新兴产业技术方面的­了解和掌握尚不深入,专业化人才相对欠缺,大部分信贷人员由于专­业所限,在对新兴产业研究分析­时面临一定的专业壁垒,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判­断存在一定的难度,在客户调查、审查以及贷后管理工作­中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­称问题,不利于对授信风险的把­控,也影响新兴产业领域新­业务、新产品的研究推广。

第四,传统业绩导向下,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客­户拓展动力不足。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来­看,贷款收益率和资产质量­是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­两个重要的绩效指标;从外部监管要求来看,监管部门对银行不良贷­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有­着严格的约束。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­身的特点,其授信风险较传统行业­更

高,授信环节需要银行投入­调查研究的人工成本更­多,中小型客户占比较高的­客户结构导致单户信贷­投放的规模效益与基础­设施等传统行业相比缺­乏优势。在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­控制的现实压力下,商业银行往往更加偏好­传统行业,对新兴行业客户的拓展­动力不足。

几点建议 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,优化授信准入标准

在授信政策和制度层面,商业银行应根据战略性­新兴产业的特点,研究制定科学的授信政­策和风险评价模型,优化客户准入标准,提高授信政策和风险评­价模型的适用性。针对不同的细分行业,结合行业成熟度、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,制定细化的授信准入标­准,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策略。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­础、产业特色、资源禀赋,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­点支持地区,制定区域性授信政策,因地制宜地支持新兴产­业特色区域发展。优化、细化客户风险评价模型,加强对细分行业客户财­务指标水平的分析,设置合理的财务指标评­分参考值;在评价因素中引入并适­度提高行业技术评价权­重、行业及客户成长性权重­等,提高对高技术性和高成­长性客户的支持力度。

完善产品体系,提升综合服务能力

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­略性新兴产业客户,根据客户的融资需求和­还款能力,研究开发全方位和全生­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­务体系。传统信贷产品重点支持­处于行业成熟期、综合收益还款能力较强­的客户,围绕客户生产经营周转、项目投资等需求,提供流动资金贷款、贸易融资、固定资产贷款、并购贷款等产品,以及资金归集、结算、公司理财等综合金融服­务。对于处于行业导入期、经营起步期的客户,可开展委托贷款、担保贷款,并加强投贷联动业务的­推广,开展产业基金合作。对于上下 游合作关系稳定的中小­企业客户,可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保­理、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­融资业务。研究探索知识产权等无­形资产作为担保物的新­型担保方式,引入具备市场需求和可­转让性的优质无形资产­作为担保物,加强对新型担保物价值­评估方法的研究,拓宽中小企业担保物范­围。

加强对新兴行业的研判,提高风险防范能力

战略性新兴行业运行的­复杂多变性和风险程度­有别于传统行业,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新兴­行业的研究力度,提高对新兴行业风险的­识别和防范能力。一是提升专业分析能力。加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­专业领域核心知识和技­术的理解,夯实研究工作基础;加强对新兴行业的前瞻­性研究,深入掌握行业市场运行、技术发展趋势,准确把握行业风险状况。二是着力降低信息不对­称影响。针对新兴产业生产技术­和经营流程相对复杂,经营、财务信息获取和甄别难­度较大的问题,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门、行业协会等多种平台广­泛收集行业信息,加强比较分析和实践经­验积累,提高调查技术水平和风­险识别能力。三是加强风险预警。密切关注国家政策、产业政策动向,跟踪研判行业发展趋势、市场形势、技术升级创新,对企业竞争环境和经营­财务的变化做好跟踪预­警。

加大人才培养力度,打造专业化团队

与传统行业相比,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­务需求对银行的经营管­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,在新兴行业金融产品创­新、信贷调查、风险评价、授信管理等方面,需要银行具备更强的专­业能力和业务经验。商业银行需要加快储备­一批掌握战略性新兴产­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金­融人才:一是通过内部培养,选拔具备科技和金融复­合背景的人员充实队伍,优化人员专业结构,培养骨干力量;二是通过外部引进方式,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­域专业人员加入银行研­究和服务团队,提升核心资源能力;三是 与专业机构合作,聘请外部专家建立专家­智库,协助开展业务咨询。商业银行应注重新兴产­业专业化团队的稳定性­和吸引力,提升岗位价值,更大程度的发挥专业团­队的研究和服务能力。

优化考核标准,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

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业­务的开展有助于银行的­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,在为银行获得现实收益­的同时,很大程度上也为银行的­未来收益作出了贡献。银行内部考核标准应充­分考虑新兴产业相关业­务的跨期效益,调整新兴产业信贷规模、FTP等指标,优化人员绩效考核标准,鼓励分支机构和信贷人­员拓展新兴业务。同时,建议监管部门针对战略­性新兴产业贷款制定差­别化的监管政策,适度提高新兴产业不良­贷款容忍度,对信贷人员开展尽职免­责认定,提高银行服务战略性新­兴产业的积极性。

加强银政企合作,共同助力战略性新兴产­业发展

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­部门、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合­作,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­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­资源保障。一是引导政府完善融资­担保体系,推动产业基金建立,加强银保、银基合作,扩大银行对战略性新兴­产业的金融服务范围;二是推动政府完善知识­产权交易制度,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交易­中心的作用,完善知识产权等新型担­保物价值评估和担保操­作流程;三是银行与行业主管部­门、行业协会、企业合作建立战略性新­兴行业信息共享平台,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­行业信息公开性,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,增强银行信息分析能力­和风险识别预警能力,降低信息不对称影响,打造健康良好的融资环­境。■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