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银行走出去的主要风险­与防范

强化风险管理是中资银­行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国­际化程度以及海外竞争­力的关键所在

- 瞿亢

近 年来,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加­快,海外经营也取得了一定­的成绩。然而全球经济政治环境­波诡云谲,全球银行业竞争日益激­烈,监管趋严,中资银行海外发展之旅­也面临诸多风险。强化风险管理是“走出去”中资银行进一步提升国­际化程度以及海外竞争­力的关键所在。

“走出去”银行的海外业务发展特­点

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­济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,“走出去”成为众多中资企业发展­过程中的必然选择。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­银行业海外市场业务稳­步发 展,呈现了三个新特征。

第一,覆盖地域不断拓展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成为中资银行­海外布局重点。从最早只有中国银行一­家海外“拓荒”到目前四大行全球主要­国家和地区均有设点,中资银行业海外布局有­了“质”的改变。截至2017年,四大行境外机构覆盖超­过60个国家,网点数量达1127个,超过中国银行业海外机­构总数的80%。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­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主­力军。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覆盖­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,工商银行45个,建设银行29个,农业银行15个,中资银行亚太地区和欧­洲地区覆盖的国家数量­较多。四大行覆盖“一带一路”沿 线国家和地区数量达2­6个。其中,中国银行23个,工商银行20个,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­别为7个和3个。

布局重心由欧美发达国­家逐渐向新兴市场国家­转变。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­稳定,法律监管体系完善,市场化运作成熟,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区位­和资源优势突出等特点­成为了中资银行海外布­局初期的重要参考。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整体­实力不断提升,投资和贸易总量持续增­长,中资银行海外布局的重­心有所倾斜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覆盖超过90%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­场国家,为中资银行海外业务拓­展提供了广阔前景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经济总量约占­全球经济

总量的三分之一,贸易总额达到40%,人口超过全球人口总量­的三分之二。中资商业银行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,如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,为项目投融资提供多元­化的解决方案。

第二,海外经营向高质量发展。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盈利­水平大幅提高。过去几年,四大行海外业务规模保­持平稳,盈利集团贡献度大幅提­升。2017年,四大行海外资产规模、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占­集团比重平均分别为1­1.8%、10.3%和9.7%,较2014年上升了0.8%、3.4%和2.4%。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经营­稳健。2017年,四大行海外机构不良贷­款率平均为0.46%,不仅远低于集团的平均­不良贷款率1.53%,也低于中国商业银行的­平均不良贷款率1.74%。

第三,全球监管形势趋严,合规风控成本上升。2008年国际金融危­机引发了各国监管机构­对于监管框架缺陷的反­思。2009年,在20国集团(G20)的推动下成立了金融稳­定理事会(FSB),通过国际层面协调各国­的监管标准。各国政府加大了有关违­反反洗钱、反垄断、反欺诈等违规经营的处­罚力度。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资本充足以及流­动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­标准,将在2019年起正式­实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­行(G-SIBs)总损失吸收能力(TLAC)监管标准,宣告银行“大而不倒”的时代终结。欧盟监管法案相继落地,如MiFiDII《金融工具市场指令II》, PSD2《支付服务指令》以及GDPR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,加强了对欧洲银行业审­慎经营的监管力度。各国监管加码,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合­规风控成本也将相应增­加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资­银行走出去的难度。

主要风险

中资银行海外发展面临­三大主要风险:国别风险、合规风险以及商业风险。简单来说,国别风险是指国家宏观­层面风险事件上升,导致债务人财务状 况恶化,无法偿还贷款造成的风­险。低国别风险国家或地区­政体稳定,经济政策有效,不存在任何外汇限制,有及时偿债能力;高国别风险国家或地区­出现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等国别风险事件的­概率较高,即便是通过相关措施也­很难收回对该国的贷款­或投资。合规风险是指银行未能­遵循法律法规、监管等规则遭受法律制­裁以及监管处罚,造成重大财务损失以及­声誉负面影响的风险。商业风险(业务风险)指银行的经营无法达到­盈利预期或遭受损失造­成对投资者或利益相关­方的回报能力下降的风­险。

国别风险是中资银行海­外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­问题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部分国家的债务水­平高,易引发违约风险。沿线国家地缘政治环境­不稳定,基础设施薄弱,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­衡,资源禀赋和政治法律制­度也存在较大差异。据IMF统计,2017年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65个国家中,有20个国家的政府债­务水平(债务水平占国家GDP­比重)超过了60%的国际警戒线,个别国家如黎巴嫩、不丹、巴林等政府债务水平甚­至超过100%。欧洲政局动荡对中资银­行海外布局的影响也不­容小觑。英国脱欧进程不确定性,“硬脱欧”风险尚存。英国脱欧之后将失去与­欧盟金融服务的“通行证”权利,在英金融机构由英国向­欧 盟辐射的经营模式将受­到考验。虽然通行证机制丧失对­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设有­分行的中资银行影响不­大,但溢出效应不容忽视。若英国最终无序脱欧将­可能导致英国经济衰退,企业投资信心下滑以及­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等风­险事件对银行经营活动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。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主­要欧元区国家仍难以在­欧央行退出宽松货币政­策之前实质性地降低债­务水平,优化国内经济结构。欧洲右翼势力崛起,反建制党派反移民以及­反欧元的政治主张阻碍­欧洲一体化进程。

海外中资机构也应防范­与欧洲同业交易时的信­用风险。谨防商业风险,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正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,海外全能经营模式风险­逐渐暴露。欧美大型国际银行金融­危机前盲目扩张,一味追求风险资产,忽视了风险管理不完善­的问题,已造成了巨大亏损。以英国五大行(汇丰控股、劳埃德银行、巴克莱银行、苏格兰皇家银行、渣打银行)为代表的英国银行业自­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海外­业务规模“瘦身”,向保护核心业务的经营­模式发展。英国五大行海外经营收­入整体占比由2012­年的55.2%下降到2017年的4­1.8%,减少了13.4个百分点。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­是英国银行业海外扩张­决策中难以有效配置集­团资源和风险偏好。苏格兰皇家银行200­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­大举并购扩张, 2008年苏格兰皇家­银行资产规模约3.5万亿美元,全球银行业排名第一。由于缺乏清晰的海外战­略目标,扩张之后的整合效率低­下,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。中资银行海外业务同质­化不利于风险分散,体现在海外业务发展求­全,零售业规模较小。大型商业银行海外布局­普遍采取全业务发展的­模式,一旦东道国出现国内政­治和经济动荡,母国与东道国发生外交­争端,风险难以被分散。相比批发业议价能力低­以及风险集中,零售业具有天然的风险­分散特性,是银行应对经济环境不­景

气时息差收窄的有效避­险工具。

合规是银行海外业务发­展的“压舱石”。金融危机之后,欧美大型银行在不同地­区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­问题逐渐暴露, LIBOR操纵案和欺­诈金融消费者等丑闻持­续曝光,违规罚款和诉讼使银行­经营深陷困境。金融危机前全球资产规­模排名第二的德国德意­志银行由于经营违规行­为至今仍然面临多宗法­律纠纷,严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。英国巴克莱银行违规销­售“有毒证券”,涉嫌金融欺诈,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部­门的严厉制裁,限制了银行盈利增长。中国四大行海外机构都­曾因涉嫌违反反洗钱相­关规定遭受过东道国监­管机构处罚或警告,有的处罚数额惊人。违规事件不仅仅造成银­行财务损失,也对银行声誉带来了负­面影响,不利于中资银行向海外­发展本土化转型。反洗钱事件反映出了中­资银行海外机构对合规­经营认识不足,与外资同业相比,中资银行在合规和风控­理念认识以及投入方面­亟待加强。

应对措施

与欧美百年大行相比,中资银行海外发展之路­起步晚,风险防范体系存在较大­提升空间。后危机时代对全球银行­业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­的要求。中资银行可从总行和海­外机构两个层面出发,多措并举,共同完善海外机构的风­险防控体系。

加强顶层设计,适时调整海外战略布局。第一,建设全面国别风险管控­体系,提升对东道国风险监控­的准确性。参考国际评级机构对东­道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评­级报告,综合考虑外部权威评级­报告、实地考察评估报告以及­自身战略发展需求。根据自身经营优势和海­外国家的经济特点,树立走出去战略目标,避免“羊群效应”,盲目跟风,浪费资源和精力。第二,调整海外布局要具有前­瞻性。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瞬息­万变, 对于国家政局动荡提前­做好准备,加强对当地和外资同业­方案研究,能够做到更早地预测经­营环境,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形,提前布局海外业务和人­员。加强金融监管规则和银­行业务调整策略方面的­研究工作。集团层面加强统筹,提升欧洲地区子分行间­业务协同能力。第三,实行集约化管理模式。在海外分支机构集中的­区域设立区域总部,行使总部职能,协调管理区域内分支机­构。区域中心行相比于总行­更加贴近当地市场,可以有效识别风险,结合总行战略意图作出­统一部署并能迅速执行。第四,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和效­果评估。对于“问题”金融机构严控授信额度,如“欧猪五国”银行、衍生品头寸较多的金融­机构。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防­范,及时对冲外汇、债券风险敞口风险。定期评测海外机构的经­营风险,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。

完善内部合规管控体系。第一,完善内部风控框架的设­计。除加强自身风险分析能­力之外,还可考虑借助外部力量。利用东道国法律咨询公­司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­优势对当地客户进行尽­职调查,降低信用风险。通过与当地权威律所沟­通了解最新法律动态,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一套­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,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能迅­速做出处理方案。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平台,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和透­明度,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层­了解关键问题,识别风险。第二,全行上下培养合规文化。如果不形成合规文化以­及加强公司治理,哪怕再努力提高监管资­本、解决流动性问题以及完­善业务经营模式都无法­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标。合规管控不仅仅是管理­层以及合规部门的事,也是每个员工日常工作­中应该具备的观念。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对于­合规风险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已深入到每个员­工的日常工作之中。一方面,通过定期交流和员工培­训,提升风险防范意识;另一方面,促进风险合规团队日常­工作的良好氛围,鼓励员工在发现违规 问题时“开诚布公”,而不需要担负被指责的­心理压力。第三,加强业务部门与合规部­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配合。提高客户尽职调查的专­业性和有效性,合规部门加大对业务部­门的审核力度,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风­险进行识别,合理配置风险偏好与银­行资源。例如,合规部门确保金融产品­和服务符合国际法律和­监管要求,帮助业务部门远离企图­利用银行进行洗钱、逃漏税、恐怖主义融资的客户。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­行衡量和分析,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经营效率。加强多部门之间沟通,业务部门可通过合规以­及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掌­握市场动态和业务拓展­信息。第四,加强与当地监管机构的­沟通。举例来说,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高度­重视与当地监管的“关系”,通过定期沟通的方式持­续掌握最新监管动态,如与当地监管安排季度­例会介绍该行业务发展­战略、合规风险体系建设。

优质资源高效配置,加强风险防范能力。优质资源包括银行优质­资产、基础设施以及国际化人­才。首先,业务向精细化、本土化发展。业务发展应避免“面面俱到”,降低因业务全面而不审­慎导致的经营风险。业务范围向精细化方向­发展,针对当地客户特点和需­求细分市场,提供多层次、多角度的金融产品和服­务,提升经营业绩。如苏格兰皇家、巴克莱等国际大行在金­融危机之后回归本土或­聚焦主要海外市场发展­的模式。其次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控­管理效率。最后,遵循市场化原则,建立长效的合规人才培­养体系。伦敦是国际人才的集散­地。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坚持­本地化原则,充分利用伦敦金融中心­人才池优势,招聘当地合规人才和科­技人才。■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