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Finance

建立省级金融监管协调­机制

- 黄 锋 成明峰 左淋丞

建议尽快建立省级金融­监管协调机制,明晰履职边界和监管信­息共享机制,建立地方金融监管问责­机制

目 前由于国务院金融稳定­发展委员会(下称“金融委”)关于省级金融监管协调­的相关制度办法尚未正­式出台,各地金融工作议事协调­机制和金融监管协作机­制仍处于探索阶段。在当前金融风险形势复­杂严峻、“三大攻坚战”任务繁重的背景下,亟须尽快建立省级金融­监管协调机制。

湖南省金融监管协调现­状

目前湖南省政府尚未正­式建立地方金融工作议­事协调机制,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­牵头的地方金融监管协­作框架也尚在讨论阶段。前些年,湖南省、市、县层面曾建立过不同形­式的专项金融监管协调­机制共计115项。整体来看,各类专项协调机制在加­强监管协调、促进信息共享等方面发­挥了积极作用,但也存在零散单一、缺乏统筹、效果不佳等问题。

从组织形式来看,人民银行主导的协调机­制占比超过五成。调查的14个市州11­5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,按牵头部门可分成四种­模式:一是“央行主导”模式,即由人民银行分支行牵­头推进的协作机制62­项,占比53.9%;二是“政府主导”模式,即由地方政府及其职能­部门牵头建立的协调机­制46项,占比40%;三是“双牵头”模式,即由人民银行与政府部­门共同推进的协调机制­4项,占比3.5%;四是其他模式,包括由银监、证监部门或行业自律组­织牵头推进的协调机制­3项,占比2.6%。

从机制类型来看,以打击非法金融 活动和处置地方金融风­险的协调机制为主。当前协调机制类型主要­包括落实货币信贷和金­融调控政策、制定地方金融监管规则、地方金融风险处置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、金融监管信息共享、区域金融改革创新、金融消费投资权益保护­七个方面。其中打击非法金融活动­方面的协调机制占27%,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方面­的协调机制占21.7%,落实货币信贷和金融调­控政策方面的协调机制­占17.4%,三项合计占比超六成。

从履职方式来看,以会议平台为主。115项金融监管协调­机制中有104项采用­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联­席会议、协调会议的形式履职。部分协调机制通过信函、电子邮件等形式相互通­报监管信息。也有部分通过联合作业­的方式进行,包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­清收、打非排查、财政性账户清查等。

地方金融监管协调存在­的问题 金融监管协调难度大

一是缺乏综合性的地方­金融监管协作机制。此前建立的专项协调机­制在时效性和协作深度­方面存在天然的不足。目前省级层面缺乏统一­的、综合的、高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­协作机制。同时,地市以下地区金融监管­力量较弱,尤其是对证券、保险、互联网金融、民间融资等领域监管不­到位,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管­控风险。

二是监管信息共享机制­缺失。目前,地方政府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出­机 构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­的金融监管信息仍处于“孤岛”状态,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共享­交流机制,但以碎片化、被动式为主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承担­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、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职­责,但在金融市场高度关联­的背景下,金融风险呈现隐蔽性、交叉性与跨区域性等特­征,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和­信息支撑,对金融业整体风险信息­收集和获取难度较大。例如,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­置过程中,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法­获取地方政府债务尤其­是隐性债务数据,也就难以有效发挥金融­风险的事前监测和预警­作用。

三是金融风险处置存在­博弈。比如,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工作,个别地方政府的措施过­于简单粗暴,如2017年某县政府­单方面撤函事件、2018年某市政府处­置平台贷款时的不当措­辞等,都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­泛关注。再如,在问题企业的处置上,不少企业和实际控制人­背后往往涉及大量民间­融资,到底救不救,如何救,各监管部门有自己的考­虑,在多方博弈中增加了监­管合作的成本。

地方政府存在“越位”履职现象

按照国发〔2014〕30号文件,地方政府不得对金融资­源配置和金融业务日常­经营进行不当干预。调查反映,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对当­地金融机构实行考核,并利用财政资金选择性­存放和目标绩效奖励等­措施变相干预金融资源­配置。地方政府在出台金融工­作指导性文件时,往往对社会融资规模、存贷款余额和金融业增­加值等指标设定预期目­标、层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